北科大的孜然羊肉
文/張健
九十年代的一個深秋,出差由薊縣到了北京。
那天風刮得格外凜冽,我裹緊單薄的風衣走進北京科技大學的校門。弟弟早已在約定的地點等候,身后還跟著兩個同學,三張年輕的臉龐被風吹得通紅,眼睛里卻閃著光。
"哥,我們學校后門有家小館子,做的孜然羊肉特別地道。"弟弟搓著手說。我們穿過落葉鋪就的小路,拐進一條不起眼的胡同。那家館子藏在幾棵老槐樹后面,門臉窄得幾乎要錯過,推門進去卻別有洞天——六張方桌擠在不大的空間里,墻上貼著泛黃的年畫,角落里一臺老式電視機正播著《渴望》。
我堅持要請客,弟弟和他的同學們便不再推辭。烹制菜肴的鐵鍋里滋滋作響,菜成倒入盤中,羊肉片在滾燙的油中微微顫動,金黃的油脂包裹著每一片肉,上面撒滿棕褐色的孜然粒。熱氣蒸騰中,一股濃郁的辛香撲面而來,那香氣粗獷又熱烈,像是要把整個秋天的寒意都驅散。
第一口下去,羊肉的鮮嫩與孜然的辛烈在舌尖炸開。弟弟的室友冷同學說,這孜然是老板特意從新疆托人帶來的,比市面上的要香得多。我細細品味,果然覺得這香氣格外醇厚,帶著戈壁灘上的陽光味道,讓人想起廣袤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我們經常來這改善伙食,"弟弟夾起一片羊肉,"考試前更要來,絕對提神醒腦。"幾個年輕人笑起來,臉上還帶著青澀。鐵鍋里的羊肉漸漸見底,我們又加了一份。窗外,槐樹的影子在秋風里搖晃,將斑駁的光影投在油膩的桌面上。
畢業后弟弟留在了北京工作,我依然在老家那個國企,全國各地的跑。都是工作忙碌,我們再沒回過那家小館。后來的歲月,我在各地吃過無數版本的孜然羊肉——高檔餐廳的精致擺盤,連鎖店的標準化出品,甚至自己在家嘗試復刻。但再沒有哪一道,能復現當年那個狹小空間里的滋味。
有時我想,或許真正特別的不是那味道本身,而是那個秋日下午,幾個年輕人眼睛里閃爍的光亮,是老式電視機里傳來的熟悉對白,是鐵鍋上蒸騰的熱氣模糊了彼此的面容。
如今。那家小館恐怕早已不在,就像我們的青春,就像那個特定的年代,永遠停留在了記憶里。
偶爾在異鄉的飯桌上見到這道菜,我總會想起弟弟畢業離校前的那個傍晚。我們最后一次走過校園的林蔭道,他和他的室友們討論著孜然羊肉在盤中滋滋炸裂聲中的香味。
有些味道,注定只能屬于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就像有些時光,一旦過去就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簡介:張健,安徽合肥人。民建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炎黃文化促進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