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那誘人的甜酒
文/ 程奇偉
甜酒是故鄉的一種傳統美食,主要是將上好的糯米蒸熟之后,加入酒粬經過發酵釀制而成。
做甜酒是母親的拿手好戲。制作方法雖不復雜,卻很有講究。先把精選過的糯米用洞庭湖里的水浸泡一個晚上,然后裝入木甑,用大火隔水蒸,等到糯米變得軟糯柔黏、散發陣陣清香后,糯米就大概率被蒸熟了。這時,母親就會捏兩個糯米飯團給年少時的我們吃,我們邊搓邊揉邊吃,味道好極了!母親把蒸熟的糯米飯倒入一個大臉盤里,再把用粘米、芝麻花、竹葉草等制成的灰白色酒粬放入一個空碗里,用碾子碾碎成粉末狀,取部分酒粬粉末與一定比例的溫水充分溶解后,均勻撒在糯米飯上,用洗干凈的手用力地攪拌,使得酒粬與糯米飯充分交乳交融,仿佛在編織著一個浪漫甜蜜的美夢。同時,把剩余部分干酒粬粉末撒在攪拌均勻的糯米飯表面,為釀制上好的甜酒注入神奇的 “魔力”,接著放入提前撒了干酒粬粉的瓦罐壇子里,用手掌心壓緊壓平,使糯米飯中間高四周低,再在中間位置掏個小洞“做窩”,以使糯米飯與空氣充分接觸,便于甜酒汁水從中滲出,也是為了觀察甜酒的生成,更是方便品嘗甜酒。然后,母親熟練的用溫水將手上粘的糯米飯洗干凈,一并沉積到裝糯米飯的瓦罐壇子中。母親一再叮囑,甜酒發酵時最忌魚腥和鹽,裝糯米的臉盆和瓦罐壇子、接觸糯米的手都要事先洗得干干凈凈,決不可沾染這些東西。之后,母親用幾大塊洗得干干凈凈的舊棉布把瓦罐壇子包緊捂好,靜靜地放在她床后的桌子上。若是寒冬臘月,天氣寒冷,糯米飯不容易發酵,母親擔心做不好甜酒,還要給瓦罐壇子再包裹一床舊棉被,就像照顧初生嬰兒一樣。直到一周后,一壇美味可口的甜酒就大功告成了。但在發酵的前兩天,母親會時不時地湊到瓦罐壇子前小心謹慎地揭開一點點蓋布聞一聞、嗅一嗅,神情莊重而又充滿期待,當隱約聞到甜酒飄出的香味時,則掐指計算一下封壇的時長,如果認為時間到了,母親就十分麻利地揭開封壇子蓋的棉布、被子之類的包裹物。隨著母親打開完瓦罐壇子上所有的蓋布,甜酒的醇香味傾刻間氤氳整個房間。新鮮出廬的甜酒尚有余溫,舀出一碗,一勺入口,芳香撲鼻、柔滑清透、甜而不膩、濃而不烈、沁人心脾,直讓人陶醉在甜酒的醇香中,每每如此,母親的臉上就會綻放出無比燦爛的笑容!
每每聽到母親說甜酒可以吃了時,口水直流的我們總是歡呼雀躍著從簡易碗柜里拿出調羹和碗,將調羹輕輕壓在糯米上,將甜酒汁水慢慢浸出來,舀出幾勺放入碗里,然后美美地飲上幾口,享受母親做的甜酒帶來的無比開心和快樂。吃完生的甜酒后,我們便纏著母親要吃煮熟的甜酒,母親一般都會爽快地答應我們,想方設法做甜酒煮雞蛋花給我們吃。她熟練的用做飯的鐵鍋燒水,把家里少有的一點兒紅糖放在鍋里一起煮開,再放入適量的甜酒,最后倒入攪拌均勻的土雞蛋,雞蛋液在甜酒的包裹下,迅速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雞蛋花,不久,一碗熱氣騰騰、香甜爽口、回味無窮地甜酒煮雞蛋花就做好了。那是故鄉一種舌尖上的人間美味,吃在嘴里,暖在胃里,甜在心里!一碗下肚,心中滿是快樂、幸福與滿足!
甜酒釀成之后,在故鄉的常溫下,秋季可以存放一周左右不會壞,冬天可以存放半個月以上。那時農村的條件非常有限,裝甜酒的瓦罐壇子通常沒有蓋子,母親就拿一把蒲扇蓋在瓦罐壇子上,再在蒲扇上面蓋幾層棉布,以保持清潔衛生,也是為了取用方便。勞作了一整天的人們坐下來,喝上一碗甜酒,一股甘甜直抵心靈深處,一天的疲勞頓時煙消云散。寒冬臘月,故鄉的人們圍坐在火爐旁,一碗熱氣騰騰的甜酒煮雞蛋,驅走嚴寒,暖胃益脾,滋潤心田,給在異鄉漂泊的游子腦海中烙上了揮之不去的故鄉記憶。
甜酒味道甜蜜寓意好,營養豐富老少皆宜。逢年過節,親友相聚,共飲甜酒,歡聲笑語中,濃濃的團圓、幸福之情隨著甜酒的醇香愈發深厚!故鄉有個習俗,正月里有貴客來,一般在吃飯前先吃一碗甜酒煮雞蛋,以誠心敬客人,這是故鄉的待客之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故鄉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甜酒煮雞蛋花、甜酒煮整雞蛋、甜酒糍粑雞蛋羹和甜酒煮元宵已是非常普遍了,這不僅是一份份美味,更是故鄉主人對客人的滿腔的熱情、充分認可和無比尊重。甜酒系列美食,也是故鄉人農閑時的必備,我尤愛吃甜酒煮元宵,它也深受故鄉人的喜愛,那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元宵,在甜酒的懷抱中顯得小鳥依人,格外誘人,軟糯的外皮包裹著香甜的餡料,與醇厚的甜酒相互交乳交融,輕輕咬上一口甜酒元宵,瞬間驅散故鄉冬日的寒氣與干完農活的疲勞,給人內心帶來無比的溫暖和愉悅。
有一年冬季,我到一個城市出差,課余拜訪一戰友,進門寒暄不久,戰友家人就端來一碗甜酒煮糍粑,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對故鄉的滿滿回憶和濃濃的鄉愁。還有一年夏秋季,我到一個民族縣做項目,在一個苗寨大排檔餐廳,吃到了甜酒雞蛋羹,象極了母親做的甜酒沖雞蛋花味道,二碗下肚,暑氣頓消,面色紅潤,內心滿足,甚是過癮。
如今,我早已扎根祖國南疆,離開家鄉也快40年了。遺憾的是,母親年事已高,多年不做甜酒了!也許,母親做的甜酒味道只能永遠停留在記憶之中了……
個人簡介:程奇偉,軍轉干部,公務員,愛好文學和寫作,在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數百篇,多篇獲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