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都勻小城人物系列之一
美感與個性是詩歌的兩只輪子
——映春素描
作者:楊啟剛
可以這么說,劉映春老師是我第一個真正的詩歌老師。我1990年2月在鄉鎮工作時,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與文學有關的會員證一一這就是貴州省都勻市文學創作協會(都勻市作家協會的前身)會員證,編號是“0015”,那是我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個月。1992年11月,我拿到了黔南州作協會員證,編號是“013”。
這兩本會員證都是映春老師填寫的。那時,他是黔南州作協副主席,也是都勻市作協主席。字跡充滿稚氣和靈氣,有一些童話的味道。30多年過去了,這兩本會員證仍然嶄新如初,沒有半點損壞。
1993年2月,都勻市文學創作協會會員證換成了都勻市作家協會的會員證。當然,拿到這兩本證件,并不意味著就是一名作家了,我知道,對于自己來說,它只是一次小鼓勵,這是萬里長征才開始走出第一步,離真正的作家這個稱號還差十萬八千里!要想拿到真正的作家會員證還需要長期跋涉!1995年1月,我拿到了省作協的會員證,編號是“084”。十二年之后的2007年8月,又才拿到中國作協的會員證,編號是“8801”。那年共有1026名申請者,最終有439人成為中國作協“七代會”以后的第一批會員。
作為曾經的州作協副主席和都勻市作家協會第一任主席,于是乎,那些年,不論是在退休之前,還是退休之后,他又急匆匆地從郊外走路進城來,為協會那些瑣碎的雜事忙碌。一切都是無償的,他又說無所謂。“會會文友,談天說地,品詩論文,調劑生活,這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雖然他不擅言詞,但在知已的文友中間卻又常常如魚得水。并培養了一批年輕的作者,為黔南文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關于映春,作為貴州省的著名老詩人之一,他的詩看似平實質樸,實則處處流動著機智、靈慧和沉著。他不僅是都勻詩壇的一面旗幟,更是黔南詩歌界的一面大旗。可以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黔南文壇,無人不識映春。
風度優雅早已退休的映春,戴著一付高度近視眼鏡,有著一頭自然卷曲而滿頭銀白的頭發,一口清脆有力滿面笑容的普通話,他原是〇八三基地通訊總站(103信箱)單位里守大門的工人詩人。姓劉,常用筆名映春。偶爾也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評論等佳作問世,這時他的筆名叫陶冶。
映春1945年10月生于湖北隨縣,1965年在《廣州日報》發表處女作。早在60多年前,在廣州一家工廠當工人,十幾歲就開始迷上了詩。1965年11月,全國首次青年文學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剛剛 20 歲的映春,是廣東省選出的最年輕的代表。1970年,25歲的映春隨父親支援三線建設來到都勻,開始當電話員,后來一直默默地為單位守大門,來訪登記、安全保衛、傳達找人、報刊文件分發之類,是這位老工人日日夜夜的工作。
在都勻東郊那個名叫“沙子壩”的單位宿舍,四周青山如黛、林木蒼翠的地方,映春一住就是50多年。我們一群文友去他家時,都要沿著蛤蟆井那條街一直順坡走上去,然后下坡不遠,就到了!
四十年來,割不斷理還亂的是映春那不竭的詩情。他那些清新動人,大智若愚的詩作源源不斷地從這里飛向全國各地。《詩刊》《星星》《詩歌報》等國內影響最大的詩歌刊物都多次推出他的《染色工的詩》《生活之歌》《楊樹林子》等一系列佳作。省內的《山花》《花溪》以及省外四十余家報刊時有他的詩作問世。至今,他已發表了600 多首詩作。作品被國內電子工業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叢書、詩集選用。系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2005年后因眼疾而停筆。
面對中國詩壇40多年來的種種變化,從朦朧詩的興起到如今的網絡詩歌,映春一直都沒有迷失自己對詩歌真誠的追求。他善于觀察生活和體驗生活,從中捕捉自己的詩情畫意。他更注重自身的反省與生活的選擇,腳踏實地沉著地培養自己的藝術氣質,追求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他的詩作不趕時髦,但他也并不固守一方,而總是在默默地探索。他當年不斷推出的《山里的紅百合》系列組詩,就集中地表現出他的努力和追求,讀者在他那看似平實質樸的詩行中,常常能捕折到他那充滿著濃郁生活氣息的人性美和詩情美。映春就這樣數十年來在都勻的高原山間默默地寫詩。不求名,不求利,任歲月的風霜在他的額頭上刻下一行行美麗的詩句。而他這些靈動的詩行,又為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和啟迪,為他們平凡的生活增添一些詩意和色彩。他的“詩觀”僅僅一句話,卻蘊含深意——“美感與個性是詩歌的兩只輪子”。
映春老師曾在一首名叫《寂靜的花朵》的詩中寫道:“我們相識只是一種偶然/我們相處竟然那樣漫長/風雨中你撐開美麗的傘/遮住的是我一生的憂傷/也許吧,這個世界戀花的人太多/可我只記住這一種芳香/她善解人意地撲入你的心底/又悄然離去,溫柔的回望”。20年前,我還在《都勻晚報》當副刊編輯和記者的時候,我曾寫過一篇小文《黔南詩壇的一面旗幟——詩人映春素描》在報紙上發表,以表達我對映春老師的感激之情和敬重之心,這篇小文現在還留在我的作品剪貼本上。
如果沒有映春老師等文學前輩的鼓勵,我也不會堅持走到現在。那時候本地的文學氛圍非常團結和諧,惺惺相惜。映春老師之外,我所接觸過的陳啟棟、彭世莊、羅文亮、張文鈞、李華、鐘成智、段宜興、盧有斌、石尚彬、劉世彬、熊志堅、龔煒、祖岱年、楊路塔、潘茂金、胡榮權、趙軍、陸靈廣、馮舉高、邵華忠等眾師,以及與我年齡不相上下的汪凱、白映泉、宗世杰、劉登廣、李先進、丁玉輝、魯谷峻、劉學文、楊勻泉、莫國虹、韋麗娟、劉權等等,他們都是我尊敬的文學長輩和兄友,不像后來,就慢慢地變味了!
1990年代,都勻文藝界人士的一次集體郊游。后排左三為劉映春老師,右一為作者。
1990年代,與劉映春老師(右二)張承明、陸霖廣(已逝)等文友。
1990年代,與劉映春老師(中)張承明、陸霖廣(已逝)郊游。
2009年4月12日,劉映春老師在都勻市詩歌作品研討會上。
2019年12月22日,與劉映春老師在他家小區樓下 。
劉映春
劉映春老師收入詩歌選本的作品。1
劉映春老師收入詩歌選本的作品。2
劉映春老師收入詩歌選本的作品。3
劉映春老師收入詩歌選本的作品。4
楊啟剛 近照
作者簡介:楊啟剛,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詩刊》《詩歌報月刊》《詩潮》《中國詩人》《詩選刊》《民族文學》《北京文學》《山花》《飛天》等刊,被翻譯成英文、韓文、蒙古文等文字對外推介,曾獲各種文學獎多項,公開出版有多部專著。其中,詩集《打馬跑過高原》2015年獲貴州省作家協會“貴州省第二屆尹珍詩歌獎創作獎”,評論集《在鄉村與城市之間抒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詩集《落日越過群山》2022年獲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設立的全省專項文學獎項“首屆貴州省文學獎”。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7年“全國十佳散文詩人提名獎詩人”,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年·貴州十大影響力提名詩人”,2024年“貴州十佳年度詩人”,2025第十一屆中國詩歌春晚“2024年度十佳少數民族詩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