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積雨”輞川行(游記散文)
——“小滿”與唐詩 讓農民多一份期許和渴盼
作者:孫毅
蟬鳴一聲高過一聲的時候,山村的夏天,就會變得安靜下來。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夏雨遍地流。”其境界謂之“道”。大自然的懷抱,剛柔相濟,“道法自然”。好像有人感到,夏天的雨多,并不稀罕。天地之間,彼此相容。農作物的教養,與陽光、雨露、泥土一脈相承。事實上,夏日的雨水,對農作物一樣重要。特別是在“小滿”這個節氣。農村有個諺語說:“小滿不滿,干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小滿需要充足的“積雨”,然后才能期待滿滿的好收成!
走過春天,踏過初夏,迎來充滿希冀的小滿節令。我來到“唐人七律”的壓軸之作——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的原創地輞川采風紀行。
被贊譽為“唐詩之都〞的西安市,下轄藍田縣輞川鄉,可是王維的福地。他曾在這里,留下贊美春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寫過秋天,“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又抒發過盛夏,“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在王維的筆下,小滿時節的輞川,綠柳黃鶯,生機盎然。在這里,“小滿”與唐詩經典時空交融,讓農民朋友多了一份辛勤收獲的期許和渴盼!
(一)
“雙搶”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沒有的,大多數城市人,根本就無從聽說。
所謂“雙搶”、即搶收搶種,關中大地的農民,務必在夏收前,搶收夏季成熟的小麥,搶種秋季農作物,怕耽誤農時,收成將大打折扣。一提起“雙搶”,絕大多數的農村人,習以為常,但很多經歷過“雙槍”的人,提起這兩個字,便會詠嘆道:“別提哪個緊張勁啊!”只是談及小麥豐收時,眼神中方才流露出興奮和喜悅 之情!
“小滿”是夏收的前奏,萬物初盈,夏花含笑,麥子等農作物,籽粒灌漿,臻于飽滿,是充滿津動生機和活力的節氣。
公歷每年5月21日前后,當太陽抵達黃經60度時,即為小滿。它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八個節氣,也是夏季中的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這里講的滿,在北方,指小麥的籽粒飽滿欲熟。在南方,則指雨水盈滿。
我覺得生活的一大半趣味,都是節令給的。
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此時,苦菜茂盛生長之后,喜陰且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萎。而小滿最后一個時候,麥子快要到收獲的季節,對人們而言,小滿則是夏;對麥子而言,小滿意味著成熟的秋,因此也叫“麥秋”。在盛夏的微風里,細細聞來,卻蘊藏著淡淡的麥香味道!
(二)
古人慧根無限,既觀天象,也勘地情。把一年分成四季,再細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搞得精準無誤。
二十四節氣中,小滿是頗為特殊的一個——有小暑、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還有大寒。但唯獨有小滿,而無大滿!
在中國人的心中,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因此,凡事不可太滿,“滿招損,謙受益”。這么著,人就會做到了天地隨和,一代代,我們就這么存在于天地之間!
關于“小滿〞與唐詩,讓農民多一份期許和渴盼的尋訪,最終落腳點,我們落在了輞川,那蒼莽的崇山峻嶺間,那氤氳被唐詩經典浸潤過的山水林間。
輞川,位于陜西藍田縣南部的秦嶺山脈之中,武關道的必經之地,因河流,輾轉曲直,形如車輞,而得輞川之名。
輞川鄉總面積77平方公里,有13個行政村,52個村民小組,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輞川的風光,對得起它的名聲。這里層戀疊翠,四時秀色,以峰巒之旑旎,山巖之突兀,溪澗之蜿蜒,云霧之掩映吸引著人們,成為古今游人的仰摹之地!
不過,關于在輞川的文獻里,記載最多的,還不是景物風光,而是盛唐時期,許多文人墨客曾云游,或隱居于此。
李商隱曾游覽輞川的錫水洞和凌云洞后,留下“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名句。
當我尋訪來到輞川,早晨山野霧氣裊裊,草本、木本、藤本的植物,一起蘊在霧靄里,翠微一片,尤其垂柳,絲絲條條的碧綠,似有也無,浮云一般縹緲,我頓時感到眼前,就是一場幻覺。
小滿節氣之前,我趕到輞川,一刻也不想錯過,對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的詩意體驗。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世稱“王右丞”。喜歡寫詩,更擅長畫畫,是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有“詩佛”之稱。他隱居輞川,詩畫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但人的一生,能真的如詩如畫般美好嗎?
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在這首七律詩中,我把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與“小滿”節令的巧妙融合鏈接,我相信,會給大家創造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
小滿己過,盛夏的架子基本搭起來。讀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后,我非常想拿起筆,給“積雨”二字畫一道杠,這句話非常適合“小滿”的氣質,就是“盈滿”而自得!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輞川莊,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陜西藍田縣輞川當年居住過的宅地,也是王維的隱居之地。
這首詩究競與“小滿”節令結合去理解,好在哪兒呢?
首聯寫道:“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詩人王維在“小滿”節令剛過,上山看到,一連下了幾天陰雨,空氣濕度大,靜謐的叢林上空,山下農婦燒火做飯,連炊煙上升得都特別慢,緩緩升起來 !
“蒸藜炊黍”,簡單地說,就是燒菜作飯的意思,但又不是豐盛的飯菜,而是粗茶淡飯。詩人在此,為什么一定要寫粗茶淡飯呢?因為農婦在家,快點做好飯,目的是“餉東菑”,就是給村東頭一清早,在地里干活的男人們送飯,展現了一幅井然有序的農家耕作和農婦早炊的田園生活!
頷聯寫自然景觀:“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輞川之夏,百鳥爭鳴。詩人看到,在布滿積水的田疇上,白鷺翩然飛起;在蔚然秀麗山林中,聽到黃鸝婉轉歡唱。王維在這里,只選形態和習性,迴然不同的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顏色和視覺,搭配得色彩差異,濃淡相宜,這一聯真是美極了。漠漠,形容水田廣茂,視野蒼茫;陰陰,描繪出夏木茂密,境界幽深。把小滿已過,積雨天氣的輞川,描寫得空蒙迷茫和開闊而深邃!
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王維,獨處輞川終南山中,看到木槿花,朝榮夕敗,領悟到人生的榮枯無常。幽棲于萬古長青的松林之下,只摘些帶著露水的葵菜下飯,比起那紛擾我詐的名利場,守素長齋,卻從中領略到隱居輞川的禪寂生活之樂。
尾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詩人在最后,選用了兩個典故,說明事理。第一個典故是爭席。《莊子-雜篇-寓言》里,有個叫楊朱的學者,跟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小心翼翼地招待他,其他客人也紛紛給他讓座。然而,等他學成歸來,其他的客人,卻不再給他讓座了,甚至,與他“爭席",搶座位。說明楊朱通過學習,懂得自然之道,與眾人沒有隔膜,不再顯得與眾不同,高人一等。
第二個典故是海鷗,《列子—黃帝篇》,則講一個人沒有心機的時候,在海上與海鷗玩耍,由于互不侵犯和猜疑,海鷗親近他。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時,他便到海濱,動了心思抓海鷗,海鷗便驚覺得高飛遠去了。
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形象鮮明,哲理深遠,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空古準今”的極至。這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而牢不可分!
四季更迭,人有人生,物有物世,一直都是這么過來的。我在“積雨”輞川莊穿行,似乎五臟六腑都放對了位置,也是一次精神瑜伽的洗禮,宛如二十四節氣,那樣亙古不變!唐詩是無解的,詩人是大自然的靈童,值得呵護。
我終于想明白一件事——小滿的本質是什么?小滿的本質就是,風調雨順的豐收期許和渴盼!
作者簡介:孫毅:陜西武功人,本科學歷,正教授編審。從事黨的新聞理論出版事業資深專家,曾任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