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至,萬物長,共赴涼州好時光
作者:董銀林(甘肅武威)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當歐陽修筆下的小滿節氣翩然而至,在我們武威這片位于河西走廊的古老土地,也奏響了一曲生機蓬勃的夏日樂章。在這麥浪翻涌、萬物競秀的時節,小滿不僅是自然物候的生動注腳,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生活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味、深入探尋。
小滿時節,農事繁忙。小滿是農事的集結號,在大西北廣袤的田野間,小滿時節冬小麥進入灌漿關鍵期,麥粒日漸飽滿,宛如襁褓中茁壯成長的嬰兒,承載著農民一整年的希望。農民深知“小滿不滿,芒種開鐮”的道理,這段時間都每日穿梭于田間,精心查看小麥的生長狀況,及時澆灌、施肥和防治病蟲害,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影響豐收的細節。與此同時,地里的玉米、馬鈴薯等春播作物也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茁壯成長,需要悉心照料。“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這句詩正是武威小滿農事活動的真實寫照,每一滴汗水都傾注著對豐收的渴望,每一次彎腰都飽含著對土地的深情。
物候更迭,自然奇妙。從物候角度看,小滿為我們展現了大自然的奇妙更迭。“一候苦菜秀”,苦菜在這個時節枝葉繁茂,遍布田邊地頭,它不僅是饑荒年代人們的救命口糧,如今也成為餐桌上的特色野菜,以其獨特的苦味,提醒著人們憶苦思甜。“二候靡草死”,那些喜陰的細軟草類,在日漸強烈的陽光照耀下逐漸枯萎,這是自然界陰陽轉換、適者生存的生動體現。而“三候麥秋至”,雖時處夏季,但對于麥子而言,已迎來成熟之“秋”,微風拂過,麥浪起伏,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這獨特的物候變化,是大自然賦予武威的別樣饋贈。
傳統習俗,文化傳承。小滿節氣在我們西北也有著獨特的傳統習俗,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在民間,圍繞小滿形成祭車神、吃苦菜、搶水等諸多習俗,這些習俗不僅是對農事活動和物候特點的反映,更是農耕文明的生動體現。祭車神的習俗,體現了人們對水利灌溉的重視。在過去,水車是農田灌溉的重要工具,每當小滿時節,人們就備好祭品祈求車神保佑水源充足,灌溉順利,讓莊稼茁壯成長。此外,在西北部分沿黃河地區還有“搶水”的習俗,一般都是由年長執事者召集各戶,在黎明時分燃起火把召集村里的一群青壯年踏動大水車,將黃河水引入田間,以緩解旱情。這一習俗既凝聚了鄰里間的團結協作精神,也反映了人們對水資源的珍視。盡管部分傳統習俗隨著時代變遷有所變化甚至逐漸消亡,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依然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
人生智慧,小滿哲學。小滿,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與哲學。“小得盈滿”,是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既不太過,也無不及。正如人生,不必追求事事圓滿,保持適度的滿足與進取,便能收獲內心的寧靜與幸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無盡的欲望裹挾,追求功成名就、財富滿貫,卻往往忽略了身邊的點滴美好。小滿教會我們知足常樂,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在努力奮進的同時,也要懂得適時停下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就像武威這片土地,雖歷經滄桑,卻始終保持著那份質樸與堅韌,在歲月的長河中穩步前行。
“小滿天逐熱,溫風沐麥圓”。在這小滿時節,讓我們抽空帶上孩子走進武威的鄉間田野,一起去感受小滿帶來的生機與希望,順便給孩子講一講小滿的相關知識,一起去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與人生智慧。愿我們都能如這小滿的麥子,在時光的磨礪中逐漸飽滿,收獲屬于自己的“小得盈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穩步邁向美好的未來,共赴涼州這如詩如畫的好時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