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鬼,可話里有鬼
作者:郭松
小時候怕鬼,是對未知的恐懼;長大后怕人,是對人性的失望。翻閱了一些工具書,如《辭海》《辭源》《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對“鬼”的釋義,第一條大都是:迷信者稱人死后其靈魂為鬼。
一些典籍也有鬼的釋義。《說文解字·鬼部》:“鬼,人所歸為鬼。”《列子·天瑞》:“鬼,歸也,歸其真宅。”《禮記·祭法》:“人死曰鬼。”《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歸。”“莊子妻死”,莊子不哭,“鼓盆而歌”,惠子說他不近人情,莊子說:“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這些釋義中,死、鬼、歸是同義詞。“歸真宅”“歸土”“寢于巨室”含義大致相同,說得通俗一點,是“回歸大自然的懷抱了”。
早先,鬼還有“慧”的褒義。《廣雅·釋詁》《玉篇·鬼部》《集韻·尾韻》都說:“鬼,慧也。”這“慧”的含義,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聰明機靈的小孩,昵稱“小鬼”;頭腦靈活多計謀,俗稱“鬼點子多”;技藝精巧奇特,稱“鬼斧神工”;四川劇作家、辭賦家魏明倫,就有“巴蜀鬼才”之稱。
早先,“鬼”還與“神仙”“圣賢”并列。《史記·五帝本紀》:“明鬼神而敬事之。”張守節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淮南子·時則》:“幣禱鬼神。”高誘注:“人神曰鬼,天神曰神。”《禮記·祭義》:“明命鬼神。”孔穎達疏:“天曰神,地曰祇,人曰鬼,散而言之,通曰鬼神。”《禮記·樂記》:“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唐代詩人李賀,與李白、李商隱并稱“唐代三李”。后人評說,李賀的詩為“鬼仙之辭”,還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的贊語。
早先的“鬼”還是很體面、很光彩的。后來被丑化、被污化了。原由是,有些迷信者,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以及對死亡的無知和恐懼,認為死后還有靈魂存在,這個靈魂就叫“鬼”;且對“鬼”加以神秘化、妖魔化,并賦予一副猙獰恐怖的面目,令人望而生畏、心生懼怕。
人死后真的有靈魂嗎?有誰真的見過鬼?漢代思想家王充說:“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論衡·訂鬼》)看過一本書《不怕鬼的故事》,何其芳先生為該書寫了序言,我贊賞開篇說的幾句話:“世界上并沒有鬼。相信有鬼是一種落后的思想,一種迷信,一種怯懦的表現。”
光緒年間壯者在他的一部通俗小說《掃迷帚》中說:“吾謂人死則譬諸燈滅,形影俱息,安得有鬼?俗語說得好,疑心生暗鬼,可知鬼神二字,是由疑心生出來的。”疑心生暗鬼,誠哉斯言!由于怯懦的心理,風聲鶴唳草木皆“鬼”。
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四十四載:“吾杭八字橋,相傳多邪穢,蠱于行客。東有浴肆,夜半即有湯。一人獨行遇雨,驀有避雨傘下者。其人意此必鬼也。至橋上,排之于水,乃急走。見浴肆有燈,入避之。頃一人淋漓而至,且喘曰:‘帶傘鬼擠我于河中,幾為溺死矣!’兩人相語,則皆誤矣。“又一人宵行,無燈而微雨。聞后有屐聲,回頭見一大頭,身長二尺許。佇立觀之,頭亦隨立。及行,頭亦行。及趨,頭亦趨。其人大恐,亟馳至浴肆,排闥直入。未及掩門,頭亦隨入。此人幾落膽矣!引燭觀之,乃一小兒也。蓋以大斗障雨,亦懼鬼,故緊隨之耳。是亦為錯者也。”
清代張潮《虞初新志》卷二十載:“一夕,正拈枯管作時論,忽聞欞外呦呦鬼聲。……燃火跡之,聲出竹畦中。見一敗葉為蛛絲所罥,風入竅中鳴。余始悟曰:‘向以為鬼而嗥者,即是此也。’“又一夕,疑耳室有偷兒在焉,持杖逐之。見其頎然而立者人也。以杖橫擊,偷之衣紛然而墜,但無聲息。遽以燈照,乃老蒼頭浣其故衣懸之室中。因思天下事原無實相,皆是人以其意造之。嗣是無疑懼心。”
的確鬼是沒有的,鬼是由疑心生出的,“皆是人以其意造之”。由于鬼“原無實相”,沒有標準像,畫鬼最容易,可以任意涂抹。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難。’‘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從未露過真容的鬼魅,是迷信者虛幻的心魔,也是惡人用來騙人、嚇人、害人的。
從古至今,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常常利用鬼魅作為假面具,裝神弄鬼、招搖撞騙、謀財害命。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卷十五載:“有傭工李姓者自言:在嘉定東鄉,為人挑棉花入市。其時有四更余,霜風颯然,聞荒冢中隱隱哭聲,迤邐漸近,見一女鬼,紅衣白裙,披發垢面。李挺立不懼,遂將所挑之杖毆之。鬼隨墮地號呼。視之,則人也。蓋慣以此法奪人財物者。”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妖術》,寫得精彩、有趣。篇幅長,不便引,大體是:于公在京都參加殿試,仆人突然生了重病,市上“有善卜者能決人生死”,于公就前去請教。卜人故作驚訝說:“病者無害,君可危!”“君三日當死”。卜人又神秘地說:“鄙人有小術,報我十金,當代禳之。”于公非等閑之輩,“少任俠,喜拳勇”,不信卜人胡說。當他離開時,卜人威脅地說:“惜此小費,勿悔,勿悔!”于公回到旅舍,在第三天夜里,有三個魔鬼前來謀殺于公。于公奮力搏斗,殺死三個魔鬼,發現三個魔鬼,是“紙人”“土偶”“木偶”。“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術也。”次日,于公與幾位朋友,去跟卜人評理。卜人避而不見。有人說,狗血可破蠱邪。于公等人就帶著狗血再次前往,找卜人算賬。“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處,但見卜人頭面皆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執付有司而殺之。”
現實中鬼是沒有的,民間傳說的一些“鬧鬼”的怪事,只不過是迷信者、膽怯者心理障礙形成的幻覺;或者是卜筮之流施行的騙術。雖然現實中沒有鬼,但我們的話里有鬼。
說“這個鬼”是在罵人,不過罵人有怒罵,也有笑罵;怒罵是恨,笑罵是愛,俗語說“打是疼,罵是愛”。這種罵盡管罵的人牙癢癢的,挨罵的人心卻癢癢的,女人喜歡罵人“死鬼”。至于“刻薄鬼”,“吝嗇鬼”,“小氣鬼”等,雖然不大惹人愛似的,可是笑嘻嘻的罵著,也會給人一種熱。說你是個鬼,是說你沒有陽氣,沒有陽剛。只有“老鬼”“小鬼”,沒有“少鬼”,老人比小孩陽氣差點。青年人,中年人陽氣盛,不能是鬼。青年人,中年人也可以是鬼,但是別有是鬼之道,無關年紀。若憑年紀,“老鬼”“小鬼”都恨也成,愛也成。有人說“鬼東西”,“鬼”就是“東西”,“東西”就是“鬼”。“鬼貪”,“有錢能使鬼推磨”,鬼有一股陰氣。人也貪,也黑暗,鬼代人受過。只說“好人”“壞人”,卻不說“好鬼”“壞鬼”。
說“鬼相”,說“像個鬼”,也都指鬼。不過鬼未必就不可愛,像一個女人說“你看我這副鬼相!”“你看我像個鬼!”她真會想教人討厭她嗎?“做鬼臉”也是鬼,是往往惹人愛,引人笑。這些都是鬼得有意思。“鬼頭鬼腦”不但鬼,且鬼得小氣。“鬼膽”也是小的,“鬼心眼”也是小的。“鬼胎”不用說是怪胎,“懷著鬼胎”不用說都擔驚受怕。還有,“鬼叫”“鬼哭”都刺耳難聽。“鬼膽”和“鬼心眼”卻有人愛,為的是怪可憐的。
說“鬼鬼祟祟的”,雖然和“鬼頭鬼腦”差不多,指的是那不光明的態度,沒有指身體,跟“出了鬼”“其中有鬼”一樣,“鬼”與“詭”同音,但是因“鬼”而“詭”,還是因“詭”而“鬼”,似乎是個兜不完的圈子。也說“出了花樣”,“其中有花樣”,“花樣”也是“詭”,是“譎”;是詭譎不過的,花樣多的人,說他“鬼得很”。“鬼計多端”,這種人只惹人厭招人恨,誰愛上了他才怪!這種人的話自然是“鬼話”。不過“鬼話”盡管不信可是愛聽的。寫不好字叫“鬼畫符”,做不好活也叫“鬼畫符”,都是馬馬虎虎的,敷敷衍衍的。若連不相干的“鬼話”都不愛說,“符”也不愛“畫”,那更是“懶鬼”。“懶鬼”還可以希望他不懶,最怕的是“鬼混”,“鬼混”就沒出息了。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在《詩詞報》《詩詞月刊》《中國詩》發詩100余首,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