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師記
作者:郭松
別看好多人每天迎著晨曦,著一身習武服去廣場或公園習拳練劍,其實比起那些拳師來,功夫差得遠呢。
拳師坐在馬扎上,氣定神閑地啜工夫茶,不必做日常功課,也不必拳打腳踢大汗淋漓,出手時的凌厲不是能比的。
拳師半瞇著眼,可徒弟中哪個?腳踏實地,哪個虛頭巴腦,他心里亮堂著呢。一二十個學徒,能有個把冒尖,他就會抿嘴偷著樂。
早先,川南鄉里、民間紛爭時有發生,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那時候,比的是誰的拳頭大,誰的武功高。用拳頭說話,是默認的規矩。
小城的彎街僻巷中,總有那么一幫愣頭青,為出手有震懾,有氣概,而拜拳師,三更半暝練拳頭,三不打四群英會,不時攪起滿城風雨。
于是有了走街串巷“打拳賣膏藥”的拳師。他們收授學徒,也招徠生意,每到一處,就刮起一股旋風。十鄉八里的少年,仔心都被撩撥起來,褲腿一扎,腰板一挺,鬧著拜師練武去。
拳師大都豪爽粗獷,只要有一幫毛頭小子跟在身后,前呼后擁,就神氣得很,至于學徒交多少費,大都不太計較。把場地收拾一下,邊上放一個架子,插一排刀槍棍棒,就算練武場。
拳師也不把練拳授徒看成謀生行當,學徒也大都屬玩玩鬧鬧,而后卻欲罷不能。有的體弱為強身,舞槍弄棒,立志成為武林高手者甚少。深蹲、馬步、勾掌、出拳、跳轉、吼喝……拳師或學徒,擺開陣勢就有氣象,一聲吼喝就引來許多看客。
小城的街巷縱橫交錯,石板鋪就的路面泛著光,那些來來往往的腳印,攜帶各種聲音、各種情節,滲入石板的縫隙,使這些磨損的石板有了故事的沉重,也有了時光的輕盈。你走著走著,會在轉角稍敞亮的地兒,聽見陣陣“霍霍”的練武聲,或身輕如燕騰空而起,或龍騰虎躍殺氣騰騰。
學徒操個棍棒,把攤點略推一邊,就擺開陣勢,白鶴展翅、金雞獨立、神龍擺尾……拳打腳踢,吼喝聲地動山搖,聲震十里,都玩得溜,耍得歡。習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只是為了顯擺。何為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外顯有力量和勇武,內里卻有頑強和韌勁。
棍棒的剛強與生活的柔軟相融相生,民間性和實用性并存并進,就有了武術的煙火氣和自在性。街頭巷尾,販夫走卒,都有武術蹤影可覓。無論是花拳繡腿,還是真才實學,都有人追捧,也有了效應。民間是習武場,生活是試劍石。你我皆可學,隨處皆可用,武術才有落地生根的土壤。
小城的人們把習武當日常。虎嘯龍吟,擒拿格斗,或健身或御敵,或耍酷裝帥,或揚名立世,在落花流水似的光陰里,一個個叫得響的名號讓水流有了波瀾和騰躍。就像許多故事被平靜地說起,許多人把刀光劍影隱去,只留下輕描淡寫的閑章余墨。深巷里雕木頭的,老宅里扎花燈的,屋檐下編竹籃的,作坊里織紙畫的……老的街巷中,緩緩來去的都是老街坊、老鄰居。就算是素不相識的人,打從老街走過,也會染上一股時光彌漫的氣息,仿佛一起走過長長的路,熟識如故人。你看不到他們曾經有過的光芒,高人并沒有貼上標簽,或高蹈于世外。
在人來人往中,他們與你擦肩而過,或迎面向你走來,如蛟龍騰于海,也像鯨魚潛于淵。不乏一身漂亮拳術、卻隱匿于市井的拳師,貌似市井中的素人。拳師此生仿佛只為拳而來。生于小城長于小城,打小就浸泡于小城里、武風里。打下就拜師,研習鍛打、拿準要領,一展拳腳就勢如破竹,接過棍棒就流星趕月。沉肩扣節有度,吞吐浮沉不慌。出拳時馬步緊小,拳勢剛猛。與人交手時,拳法直截了當,見招拆招如行云流水;看似無驚雷,實則有風云。
拳帥臉色紅潤,步履穩健。穿一身柔順的綢褂子,頂一頭白發,提著菜籃子,一路和熟悉的街坊打招呼,或駐足回眸,把遠處黃昏拉到眼前。走路步步生威,談吐擲地有聲;一波三折里,有劍氣長嘯,也有江湖恩怨。半部武術風云,雜糅在其生命里。“你們要到外面買房子我不反對,但我是絕對不會去的。讓我離開小城舊地,就像魚兒離開了水。”
說起到新城區買房子,老爺子倔得很,說啥也不肯,以致兒子抱怨太固執,一次次錯失投資的好機會,老爺子依舊不為所動,堅守里有一份稚子般的執拗,守住的不僅是安身立命的家園,還有纏繞于心底的溫存舊夢,更有拳帥的俠客夢。“年輕時好斗好勝,硬要練一身功夫,走到哪里都想稱王稱霸。”老爺子如是說。“稱王稱霸是個笑話,惹出不少麻煩倒是實話。”可是,誰沒個年少輕狂?誰不是撞了南墻才回頭?年輕時,愛拋頭露面,愛逞能耍酷,又沉不住氣,沒少惹出事。拳師瘦癯俊逸,臉上泛著紅光,舉手投足間有剛勁之勢,也有淡笑之風,朗朗笑聲自帶一種穿透力。仿佛有無窮的力量沿著時光的河流匯聚而來,潛藏于體內,不時借著笑聲揮發出來。打小習武,全身的筋骨、肌肉歷經無數次的鍛打,傷筋動骨是家常便飯。
拳師詮釋了川南人的秉性——十有九個骨子里不安生,白發老人依然是一身反骨,有了一片自己的領地,依然會得隴望蜀,帶著一股執拗勁在另一塊地兒上攪起風聲。任何時候江湖上闖出一匹黑馬,都不足為奇。老爺子靜坐書齋,原木書櫥滲著木香,時空變得闊大,周遭忽而真實,忽而虛幻。一層層、一格格的書,平日里甚少有人叨擾,習慣了漫漫晝夜的靜寂,忽而看到老人轉身,抹去幾十年的烙印,入彼清涼地兒,竟有些許的不適。老人信手翻閱,書們誠惶誠恐,一時捉摸不透老人的心思,只得假裝氣定神閑,陪著老人兜兜轉轉。
直至某一日,案頭的書成堆,書頁上圈圈點點,手中的筆記本密密麻麻,事情就有了新的走向。老人自此手不釋卷,悠游書海,翻檢浪花,任潮汐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漸漸地褪去一身武氣,有了清凈心氣、淡雅書香。年近耄耋的老人,本該隨心隨性,養鳥逗貓,四處溜達,拳師卻在另一個領域試水。他當真入了道,著了迷,啃下了一塊塊“大磚頭”,也搖起了筆桿子,幾個月工夫,愣是敲出一疊厚厚的文稿。老人可不是一時興起耍耍文字,而是鉚足了勁,在一條新辟的道上探險。在適當的時候悄然放手,讓出一塊陣地,繼而重新開疆辟地,未嘗不是一種大智慧。
眼下,拳師已退隱江湖,可是江湖上仍有傳說,也不乏投其門下,得師門真傳的徒子徒孫攪起的風云。在時間的輾轉里,總有一些人肩負著不同的使命,在每一個交接口,我在尋覓,你在等待,接力棒不會掉。師徒間講緣分,有時一個眼神看過去,就認出是彼此在等待的人。這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堪比談戀愛、覓伴侶,四目相視那一瞬間,仿佛長久的互相尋覓、等待,你終于來了。對上眼,即一眼千年。千年時光的等待,化作一招一式中的心領神會。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在《詩詞報》《詩詞月刊》《中國詩》發詩100余首,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