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與文化自信
作者/池征遙
當毛筆蘸墨,在宣紙上輕輕落下第一筆,一個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對話便悄然開啟。書法,這門看似簡單的藝術,實則是中華文明最精妙的密碼本,每一筆一畫都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追求。在當下這個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重審書法藝術與文化自信的關系,不僅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對未來文化身份的確認。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將抽象的哲學思想、倫理觀念和審美追求具象化,成為中華文明最直觀的文化符號,也是當代中國人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一
書法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圖譜,其演變歷程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文化自信史。從殷商甲骨文的神秘刻劃,到西周金文的莊重渾厚;從秦篆的法度森嚴,到漢隸的波磔飛揚;從魏晉行草的自由揮灑,到唐楷的法度完備——每一種書體的興衰更替,都對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心態與精神氣象。王羲之《蘭亭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宇宙意識,顏真卿《祭侄文稿》中悲憤激昂的家國情懷,蘇軾《黃州寒食帖》中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無不通過筆墨傳遞著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這些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打動后人,正是因為它們承載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法國藝術評論家丹納曾說:"藝術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風俗。"中國書法的發展軌跡恰恰印證了這一觀點,它既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又反過來塑造著民族的文化性格。當我們欣賞一幅古代書法杰作時,實際上是在與千年前的文化精英進行精神對話,這種跨越時空的交流正是文化自信最深刻的體現。
二
書法藝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與美學觀念,構建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審美體系,成為文化自信的內在支撐。中國書法講究"計白當黑",在虛實相生中追求意境的深遠;推崇"錐畫沙""屋漏痕"的自然書寫狀態,崇尚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強調"書為心畫",將人格修養與藝術創作融為一體。這些理念不僅指導著書法實踐,更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北宋書法家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的創作態度,體現了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明代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藝術主張,則融合了儒家修養論與禪宗智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藝術的真正職責就在于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中國書法正是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將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哲學和禪宗的空靈智慧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這種美學體系不僅區別于西方藝術傳統,更為人類藝術寶庫增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當我們理解并欣賞這種美學體系時,實際上是在確認中華文明在人類文化版圖中的獨特貢獻,這種確認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三
在全球化語境下,書法作為文化符號的當代價值日益凸顯,成為構建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與日俱增,而書法以其直觀的視覺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傳播中華文化最有效的媒介之一。近年來,孔子學院將書法納入教學內容,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書法展覽,國際書法交流活動日益頻繁——這些現象表明,書法已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著名學者梅原猛曾說:"中國書法是東洋文化的心臟。"這句話道出了書法在東亞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更為重要的是,書法在當代中國的復興不僅是一種藝術現象,更是一種文化自覺。從城市廣場上的書法愛好者到校園里的少兒書法班,從書法節目引發的全民關注到書法APP的用戶激增,書法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當代生活。這種復興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在現代語境下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長時段"理論,認為文明的發展有其內在節奏。中國書法的當代復興正是這種長時段發展的必然結果,它表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當我們拿起毛筆,臨摹古帖或創作新作時,實際上是在參與這一文化更新過程,這種參與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
四
在數字化浪潮沖擊下,書法藝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而鍵盤取代了毛筆,屏幕壓縮了宣紙,快餐文化消解了傳統藝術的深度——這些現象引發了人們對書法命運的擔憂。但辯證地看,技術變革也為書法傳播提供了新平臺。電子書法字典使字法研究更為便捷,社交媒體讓書法交流突破時空限制,人工智能輔助創作開拓了藝術邊界。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應對這一變革。北宋文豪蘇軾在《晁錯論》中言:"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面對書法傳承的危機,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而應主動擁抱變革,在堅守傳統精髓的同時探索創新路徑。近年來,一些書法家嘗試將書法與現代設計結合,或將書法元素融入公共藝術,這些探索為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有益啟示。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認為,人類文明在特定時期會出現精神突破。中國書法若能在當下實現創造性轉化,或將成為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新貢獻。這種轉化不是對傳統的背叛,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回歸書法作為文化精神載體的本質功能。
五
站在文明傳承與創新的高度審視,書法藝術與文化自信的關系遠超出一般藝術范疇,它關乎民族精神的延續與民族身份的認同。法國年鑒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將歷史分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其中長時段的歷史變遷最為緩慢卻影響深遠。書法作為中華文化長時段發展的產物,其價值正在于此——它如同一條墨跡斑斑的河流,承載著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記憶,又在時代變遷中不斷注入新的內涵。當我們欣賞王羲之的飄逸、顏真卿的雄渾、米芾的跌宕時,實際上是在觸摸中華文明的精神脈絡;當我們拿起毛筆書寫時,是在參與這一延續三千年的文化儀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書法藝術正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重要方式,它將抽象的哲學思考轉化為可感的藝術形象,將文化記憶鐫刻在筆墨之間。在這個意義上,弘揚書法藝術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文化自信最深刻的詮釋——我們有能力從自己的文化根源中汲取力量,也有智慧在現代語境下賦予傳統以新生。墨海行舟,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探索,而這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動的表達。
六
書法于中國人,猶如字母于西方人,是文明最基礎的書寫符號,卻又遠不止于此。它是中國人觀察世界的方式,表達情感的媒介,修養身心的途徑,更是文化認同的基石。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雙重沖擊下,書法藝術的價值不是減弱了,而是更加凸顯——它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有些東西值得堅守,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有些傳統值得驕傲。當我們以書法為媒介與古人對話,實際上是在與中華文明最精華的部分對話;當我們教孩子寫第一個漢字時,是在傳遞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理解后的創新,是自信基礎上的發展。墨香中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深刻理解之上的從容與堅定。在這個意義上,每一位拿起毛筆的人,都在參與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每一幅書法作品,都是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