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攻鼓子:千年鼓韻震河西
作者:董銀林(甘肅武威)
在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武威,有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每逢重大節日,它以激昂磅礴的鼓點,震撼著大地,也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它就是武威涼州的攻鼓子。每當暮色降臨,涼州區四壩鎮楊家寨的曬谷場上總會響起震撼人心的鼓點。幾十名黑衣武士如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他們肩挎羊皮長鼓,手舞棗木鼓槌,在忽疾忽徐的節奏中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故事。
歷經千年傳承,歷經歲月沉淀,這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涼州攻鼓子,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民間藝術范疇。現在早已成為鐫刻在武威人基因里的文化符號,成為武威文化的活標本,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獨特光芒,展現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與強大生命力。
溯源千年,鼓點里跳動著民族融合的基因
涼州攻鼓子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的傳奇。根據歷史記載,在休屠王駐牧的涼州區四壩鎮一帶,曾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匯之地。相傳霍去病大軍與匈奴在河西走廊鏖戰,將士們曾藏兵器于鼓中,以社火表演為掩護智取城池,這便是攻鼓子“以攻為守、出奇制勝”的精神起源。這種誕生于軍旅的舞蹈,后來歷經唐時吐蕃族舞蹈的驃悍、宋時黨項族舞蹈的驍勇、元時蒙古族舞蹈的豪邁等各個民族舞蹈風格的影響,最終在西域胡騰舞的奔放與中原鼓舞的穩健等各民族舞蹈風格交融中淬煉出“雙手胸前畫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的獨特鼓法。不信且看,如今在攻鼓子的“四門兜底陣”中,我們不僅能看到《秦王破陣樂》的戰陣遺風,還能捕捉到西涼樂舞的靈動韻律,所以說涼州攻鼓子早已成為多民族文化共生共榮的活的見證和縮影。
舞動千年,黑旋風詮釋著西部漢子的魂魄
當三十六面羊皮鼓同時震顫,騰起的煙塵中浮現出古代武士的身影。表演者黑衣黑褲黑靴,頭戴插著野雞翎的黑幞帽,儼然一副“夜行俠”的裝扮。他們以馬步對攻展現龍騰虎躍,用振臂滑鼓演繹紫燕曼剪,“猛虎出山陣”的雷霆萬鈞與“鳳凰三點頭”的細膩婉轉相得益彰。當年,國家級傳承人楊門元帶領的表演隊,曾在2019年寒冬于石羊河畔刻苦排練,盡管當時訓練場是零下十攝氏度的低溫,可鼓手們的背汗卻濕透了重衣,也就是在這種環境里,鼓手們將“眼到、手到、神到”的表演精髓刻入骨髓。正是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讓攻鼓子在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中技驚四座,將西部漢子的血性與擔當鐫刻進國家級非遺的殿堂。如今,當76歲的非遺傳承人帶領藝術團在天安門廣場敲響第一聲鼓點,當攻鼓子在全國民間鼓舞比賽中斬獲金獎,這面來自西部的戰鼓,早已成為中華文明中剛健勇毅精神的象征。
傳承千年,創新潮激活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武威對攻鼓子的傳承與創新從未停歇,涼州攻鼓子正以創新姿態續寫傳奇。一方面,通過建立非遺傳承基地、開展“楊門元鼓藝課堂”等方式,培養年輕一代傳承人,讓鼓點不至于失傳;另一方面,借助短視頻、VR技術等新媒體手段,讓攻鼓子的雄姿穿越地域限制,使觀眾在光影交織中穿越漢唐戰場,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收獲千萬次播放。更令人欣喜的是,農民鼓手們帶著這份文化自信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舞臺上,用震天的鼓聲講述中國故事,詮釋著這份中國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記得在2022年的《中國校園文學》上曾刊登過武威作家葉祥元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叫《攻鼓與凱歌》,文章中作者通過生動細膩的筆觸向讀者展現了攻鼓的力量與美感,以及它帶給人們的豪情與振奮,整篇文章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敬仰。
作為一個武威人,我深以為傲。因為這面來自西部的鼓,不僅是我們家鄉的文化名片,更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橋梁。今年的端午節,四壩攻鼓子在武威雷臺景區進行了巡游演出,我站在武威雷臺景區銅奔馬儀仗隊前,望著攻鼓子表演隊矯健的身影,耳畔仿佛響起岑參“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的詩句。從霍去病西征的戰鼓,到新時代文旅融合的強音,涼州攻鼓子始終是這片土地上最鏗鏘的文化符號。這個夏天,當游客們在武威雷臺漢文化博物館觸摸銅奔馬的鬃毛,在天梯山石窟仰望大佛的慈悲,請不妨再到涼州區四壩鎮的曬谷場上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鼓聲如何在新時代的沃土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
作者簡介:董銀林,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工作者,涼州區作家協會會員,愛好文學,長期從事教育宣傳工作,作品散見于《中國教育報》《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報》及“作家網”“涼州作家”"涼州融媒"“作家聯盟”等各類媒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