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如此》在讀
作者:聶澤
本計劃著看完全書再寫讀后感,但是我突然想起,這幾年我好像沒有完整地讀完任何一本書了。那么,我的閱讀也應該總是遲到,但不應缺席。
我喜歡讀經典和身邊人的書,并且覺得兩者是等價的。我們為什么喜歡身邊人的書?并且還說這些書遠好于一些流行的暢銷書?因為這是我們的“親知”。親知要遠勝于聞知。道不遠人,所以從生活的地方開始生活才是正道。
第一次感受到喬輝老師的魅力,是在一次文學館的活動上,喬輝老師即興賦詩一首,我過耳難忘其中的意蘊,大意是:山上的人/山下的人/兩者看著對方/都很渺小。這中間的幽默,使得我一下子就被“統戰”了,明白了我們是在同一座山。
《不過如此》是喬輝老師的散文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我從網上買一得二,還得了詩集《最高的雪》。
雪下完的時候,我開始看《不過如此》。喬輝老師的文筆和境界在我看來,可以比肩許多經典文學,兼具了梁實秋的精致和王小波的灑脫。我也知曉了,要不是喬輝老師對英語不甚在意導致考研失利,喬輝老師早就進了新華社。
書中寫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幾篇,讓我補上了武俠小說的許多基本常識,并且感覺到人們把金庸奉為經典,是有相當的道理。
喬輝老師在大公報的時候,就可以說是金庸梁羽生的同事,所以從他這里聽來的這些大腕兒的“八卦”,在我看來是非常的“有料”——我又有了和媽媽顯擺的談資。
喬輝老師和董平老師也是真愛。這本散文集為證,里面有許多董平老師的同題作文。
一次讀書會線下活動,不經意間,我好像聽見喬輝老師開玩笑地說廣子老師的詩集“幾百年后會相當值錢”,我一下子恍悟,我也該從現在從此地去寫作去生活了,我的寫作要是現在沒人看,要是我在現世都沒過好,那么即使幾百年后有人看,又有什么意義?我們是在同一座山。
我現在是靠著一點閱讀印象寫的這篇文字,因為這些天我又不在了讀書的狀態。我已經深居簡出獨居斗室近二十年,卻并沒有修煉成佛,而是基本躺成了文化流氓,我早就說我要寫這個讀后感的,直到現在,我也還是《不過如此》在讀,我也還不知道,我這還能不能算作“遲到的馬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