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盛夏的“美人痣”
——“夏至”與唐代兵法嫻熟的武將筆下涼意和詩意趣談
作者:孫毅
日月星辰,這是天的紋理;山川原野,則是地的紋理。天的紋理,謂之天文,地的紋理,謂之地理。那么,心的紋理,應放在何處?那是寫于紙上,謂之性情趣談的文章!
夏至是一年的“四時”之一,標志著盛夏的到來。節氣代表了自然,那么,唐詩就是人與自然碰撞出的美麗火花。
唐代詩人怎么形容夏至的天氣呢?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愛情詩意美麗畫面。所以,才稱道:夏至,是盛夏的“美人痣”!
(一)
智慧靈光,經緯六合。一轉眼間,盛夏就撲面而來。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是季節,“至”是到來。
早在殷商時期,古人通過“圭表測日”的方法,確定夏至和冬至的節令。而夏至以后,太陽直射點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漸漸縮短。這期間,迎來暑期最熱的日子。
古人總結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這個意思是說,鹿角因為天地之氣,陽極之至,陰氣始生而脫落;蟬感陰而鳴叫:喜陰的中藥草半夏,開始生長。
夏至過后,萬物則逐漸顯示出陰長陽消的態勢,陰陽轉換,光陰更迭,此消彼長,生生不滅,萬物循環,呈現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循環往復的自然辯證生態規律,這才是大境界啊!
在眾生眼里,五千年大中華,古人非常重視夏至,不但是一個節令,還確立為重要的節日,稱它為“夏至節”、“夏節”。宋代《文昌雜錄》中記載,夏至為“百司休務”。無論官府抑或民間,停止辦公三日。直到清代之前,夏至在全國還要放假一天,人們避夏消暑,稱之為“歇夏”!
(二)
在描寫大自然的節令方面,古人比今人能力強。不是古人聰慧,而是今人離自然愈遠。即便節假日帶家人踏青、郊游,多數人也是代步驅車,走馬觀花,少有閑暇和心情,能夠頓足靜觀大自然中的風吹草動;欣賞解析“二十四節氣”原初意義上的風華雪月!而正是夏至時節,原野里蛙聲陣陣,蟬鳴聲聲,稻花如白練,荷花映日紅。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一切原生之物,天然、本質、樸素、至美,沒有不好看的自然美景,能夠如此蕭然動人!
今年夏至前的周末,因逢機緣,接待北京故宮博物院多年的幾位文創朋友,就近游覽終南山“唐詩之路”文物遺址的聚集地。驅車專程路過杜甫在長安時所居地——少陵原畔的牛頭寺。
長夏的雨水,使得少陵原的土地和草木,散發著濃厚的潮潤氣息。就在我們一行,從西安城里出發的時候,這一天里的又一場雨水,剛剛歇住。此時,整個原畔坡地還緩緩地氤氳著霧嵐。
我們一行在路上談論更多的話題,古代很多詩人吟誦過夏至。唐朝詩人白居易這樣寫:“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這首《思歸》廣為流傳。詩人感概節令改變,此時,夏蟬正鳴,述說著夏至,陽氣最盛,白晝最短。但從此向陰氣轉換,一陰初生,夜晚漸長,憂愁思鄉的人,越發感受到漫漫長夜,即將來臨。這樣的夏至,寫的情懷高蹈,直接與思鄉情懷交織呼應!
我個人更喜歡的,是唐朝有個嫻熟兵法,策馬舞槍,征戰沙場的武將叫高駢。他所寫的七言絕句《山亭夏日》,讀起來,樓臺倒影,池塘碧波,滿園薔薇,微風吹佛,水晶簾動,讓人感到一股股清涼,詩意陶醉!這首詩,可以說在盛夏酷熱中,曾經滋潤過許多代中國人的煩悶心田。就算放到唐詩經典作品之中,當今也絕不遜色!
(三)
為什么非要強調唐朝武將高駢,寫的夏日之詩呢?這首七言絕句《山亭夏日》,它又好在何處?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按傳統來講,作詩誦文,屬文人雅興。高駢的爺爺高崇文是位武將。唐德宗執政,他率軍平叛,收復四川,是位邊塞守疆的功臣。
出生在這個名將世家的高駢,箭術高超,曾一箭射下騰空飛躍的兩只大雕,“一箭雙雕”而成名。唐未朝野上下,禁軍將領送給高駢一個雅號,稱他為“落雕侍御” !
大唐風月,高駢傳奇。在平定黨項族叛亂時,高駢屢建奇功。晚唐時期,數次擊敗入侵敵寇,達二十多萬大軍,一舉收復交趾,乃唐代地名,在今越南的北部!
高駢的人生哲學,走了一條完全不同于武將的道路。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頗具才華,揮詩儒雅,常常來自于天才般的感悟和創造!
這確實是一個神奇的現象。在高駢的詩作里,既有“曾驅萬馬上天山,風去云回頃刻間”的將軍豪情;又有“當時珠淚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的文人細膩傷感;面對飛雪,他吟出:“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欣賞景色寫下了:“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灑滿金鐘”的神來之筆!千年之后,中國詩壇贊賞武將高駢的詩作,稱其為“雅有奇藻”!
(四)
我們一行人,在尋訪終南山“唐詩之路”文物遺址聚集區的村落,話題集中在“夏至”與唐詩的交融之間。
沿著秦嶺北麓的環山公路,正午飯口,安排在一戶農家樂。秦嶺山上布滿灰云,濃淡深淺不一,在城里從未見過這么好看的云,都是淺墨,飄逸而透亮。
我的思緒又重回到高駢,這首七言絕句——《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第一句為“綠樹陰濃夏日長”。讀起來似乎平平順順。但仔細琢磨 “陰濃”二字,暗示著樹枝繁密,綠樹濃蔭,烈日當頭,正午前后往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煩悶之感。
緊接著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 詩人站立在山亭上,看到池塘里的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清清楚楚,一動不動。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呈現,在我們欣賞這首詩時,仿佛逼真地看到那個山亭和悠閑賞景的詩人。
詩中最含蓄,最精巧的第三句出現了。“水晶簾動微風起”。這一句雙管齊下,包含著兩層詩意。
一是在寂靜安寧的池塘邊,池水晶瑩透澈,水光瀲滟。就在觀賞此景時,變化出現了,一絲微風吹來,既然是微風,詩人是怎么感覺到的呢?本來整個池塘的水面,一動不動,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所以,才倒映在池水中的樓臺,逼真美妙。
二是正在觀賞景致的詩人,忽然看見,池水泛起粼粼波光,仿佛水晶簾,隨著微波動起來,水里的樓臺倒影也晃動起來了。此時,詩人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難以讓人察覺,可是,詩人看到水波的變化,才覺察到夏日微風起波瀾。所以才有“水晶簾動微風起”,這個憑借視覺感受寫出的佳句!
正在詩人陶醉于這盛夏池塘邊的美景時,忽然間又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薔薇跟荷花,都是夏天標志性的花。山亭邊種了滿園的薔薇花,微風吹起時,小院里充滿了薔薇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全詩洋溢著,在盛夏酷暑里,透出的一股股清涼又陶醉的詩意!
誰能料到,這首細膩動人的最美唐詩,出自一個戎馬倥傯的將軍之手呢!
夏季的傍晚,環山公路的小溪邊,天光還是亮堂的。原定“終南山”唐詩文物遺址村落的探訪計劃,順利地暫告一個段落。腳上穿的球鞋合適,濕潤的山邊公路,讓人心情愉悅,和北京遠道而來文友一商量,我們沿著環山公路慢跑起來。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一直跑到豐峪口,車在前邊慢行,大家就是想跑一跑。秦嶺的山風,搖曳著公路兩邊的花香芳草,將濕潤的夏暑微風和清脆的鳥鳴吟唱聲,傳遞過來,一切都喻示著:這是度過一個美好的夏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