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的蹊蹺
作者:郭松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人物和事件格外引人注目。公元960年的陳橋驛兵變,無疑是一件改寫歷史的重大事件。趙匡胤,這位后周名將,在眾星捧月中,黃袍加身,登上帝位。
趙匡胤出身并不顯赫,但少年時期的他,展現出武藝與膽識;真正讓他嶄露頭角的是,他投靠后周太祖郭威,而郭威的義子柴榮對趙匡胤一見如故,使趙匡胤成為柴榮的潛邸信臣;柴榮即位后,更是將趙匡胤視為心腹,委以重任。
當后周世宗柴榮病逝、幼主即位的消息傳來時,趙匡胤深知自己機會來了;就在這時,傳來遼國與北漢聯軍南下的消息,趙匡胤以抗敵為名出征在陳橋驛兵變,將士將黃袍披在他身上高呼“萬歲”。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就在這一天的清晨,還在睡夢中的趙匡胤,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見一群人破門而入。這群人亂哄哄地沖到他床前,不由分說對他吼道:“諸將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趙匡胤都蒙了,你們拿著朝廷的俸祿,又不是什么綠林好漢,怎么就“無主”了?這群人扒掉趙匡胤的衣服,給他穿上一件剛裁剪好的龍袍。
趙匡胤不是歷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后周太祖郭威才是,比趙匡胤早近十年。郭威原為后漢重臣,因遭后漢隱帝劉承祐猜忌,家人被殺,被迫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攻破開封后,假意擁立劉氏宗室劉赟為帝,自任監國。??公元951年,郭威率軍抵御契丹時,在澶州被部下以黃袍披身,擁立為帝,返京逼迫太后授其監國,最終取代后漢建立后周。??郭威是被迫反叛后漢隱帝,而趙匡胤是主動奪權。??十年后,趙匡胤變成了郭威,一樣地“被動”穿衣,一樣地“被動”加冕,一樣地“被動”受拜。
陳橋驛兵變的大致過程是:正月初一,北方傳來緊急軍情,趙匡胤奉命帶兵出征。正月初二,慕容延釗率先頭部隊出發,與此同時,京城流傳“點檢為天子”。正月初三,在趙匡胤出征期間,天上出現“二日互毆”,似乎應驗了趙匡胤當天子。當晚將領嘩變,決定謀朝篡位。正月初四,趙匡胤一覺醒來,就“被動”地黃袍加身,從一個執掌兵權的殿前都點檢,變成一個新王朝的皇帝。這次兵變的過程,趙匡胤好像毫不知情、置身事外,他仿佛很無辜、很委屈,是“被迫”登基的。
所謂的陳橋兵變,從結果來看,皇位不是餡餅,不可能憑空而降,所有的證據,都被暗地銷毀了,無法證明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自編自導的大戲。唯一能夠提出來的,是這起事件的蹊蹺。
蹊蹺一,北方真的有軍情嗎?契丹跟北漢的聯合入侵,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管《舊五代史》《宋史》《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還是敵國的《契丹國志》,都清楚地記錄了: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北漢的劉鈞確實聯合契丹,一起入侵大周。這個時候起兵入侵,也是有可能的,畢竟大周“主少國疑”,在權力交接不穩之際,北漢和契丹一起撈個便宜。歷史的真相,是史書上的這些記錄?《舊五代史》是趙匡胤派人編纂的;《宋史》是宋真宗趙恒編纂的;《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是后人對前人書籍的“再版”。時隔了半個多世紀,誰還去找人證和物證。前朝的那些真實的歷史,要么被人掩蓋了,要么被人修改了。既然《宋史》的資料不準確,那么看看那本專門為契丹人寫的《遼史》,而《遼史》對“漢遼聯合軍事演習”只字未提,卻記錄了另外一件事情。在這一年的春節,遼國人確實沒有閑著。人家不是在出兵打仗,而是忙著平復內亂。《遼史.穆宗傳》記載:遼穆宗耶律璟九年(959年)十二月,在這位“三絕睡王”的領導下,遼國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干等人謀反,最后被耶律璟鎮壓下去。耶律璟又是祭天又是懺悔,向老天爺和列祖列宗匯報平叛經過。冬十二月戊寅,還上京。庚辰,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干等謀反,事覺鞫之。辛巳,祀天地、祖考,告逆黨事敗。丙申,召群臣議時政。十年春正月,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廢周立,建國號宋。(《遼史.卷六本紀穆宗上》)在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遼國都忙得焦頭爛額,莫說侵犯后周了。這個聯軍的另外一個北漢,你就是借給劉鈞十個膽,他也不敢單獨來。根據大臣們的表現,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這件聯合入侵的事情很蹊蹺。當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消息傳回京城后,文武百官面面相覷、無計可施。宰相范質只能抓著副宰相王溥的手,痛罵道:“倉促遣將,我輩之罪也!”宰相范質抓得太用力了,指甲都陷入到了王溥的肉里,疼得王溥大叫。從范質的表現能看出來,對于遼國大軍南下的這個情報,他們應該是有所懷疑的,只是沒有來得及確認,就倉促地讓趙匡胤出兵了,才釀成了今日的悲劇。
蹊蹺二,哪里來的黃袍?黃袍是什么?黃袍是天下的象征,是君臨天下的證明。在那個皇權專制的時代里,除了皇帝本人外,別說穿黃袍了,就是沒事收藏幾件,也是嫌自己活夠,準備被株連九族了。龍袍不好找,普通人也不能有,當年郭威黃袍加身的時候,就是因為缺了它,才找了一面破黃旗,就這么湊合了一下。趙匡胤的這件龍袍,是從哪里冒出來的?你千萬別跟我說,這件龍袍是那“兩個太陽”留下的,或者是那些士兵連夜趕制的。明朝岳蒙泉《綠雪亭雜言》中的詩句,才是對這件事情最好的注解。“倉卒陳橋兵變時,都知不與恐難辭。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對于趙匡胤而言,這件黃袍要不是預先準備好的,估計連他自己都不信。而他要這個玩意兒干什么用,結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蹊蹺三,趙家人的反應。根據史料的記載,當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消息傳到京城時,趙匡胤的母親杜氏,這位老太太沒有一點驚慌失措,反而不慌不忙地說道:“我的兒子心中有一個遠大的志向,今天果然干了。”除此之外,老太太還談笑自若地補充道:“吾兒生平奇異,人皆言當極貴,又何憂也。”哪有兒子都發兵造反了,母親還在家里談笑風生。老太太的表現只有一種解釋,趙匡胤想取代后周的事情,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甚至在自己的母親那里,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明人岳正曾賦《宋太祖》一詩稱贊道:“家母素知兒有志,他人卻道帝無心。史官兼載非相牾,后世那知費討尋。”趙匡胤對家人的妥善安排,更是堅信了這首詩句的觀點。在奉旨出征前,趙匡胤就秘密地把家人轉移了,都安置在城內的定國寺。要是趙匡胤不想干一件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他為什么要轉移自己的家人?他是看到了前車之鑒,怕自己的家人走上當年郭威家人的老路,被京城的皇帝屠殺干凈。雖然這些都是一些野史,有些事情不盡可信,然而,從兵變后趙匡胤一家安然無恙來看,趙匡胤確實做了一些安排,防患于未然。
不管歷史多么蹊蹺,趙匡胤登基稱帝這件事情,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并再也不可能更改了。在“稀里糊涂”地黃袍加身后,這位意氣風發、剛新鮮出爐的趙皇帝,立刻頒布了自己第一道圣旨:“眾將聽令,你們貪圖富貴,擁立我當天子,那就必須要聽我指揮。”一聽這話,眾將立刻齊刷刷跪倒,他們對著趙匡胤回答道:“唯命是從。”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看見眾將完全服從自己后,趙匡胤立刻與眾將“約法三章”:第一,咱們都是少帝和太后的臣子,不能欺負他們孤兒寡母。第二,后周王朝的文武百官,不許欺辱他們,更不許濫殺一人。第三,大軍進入京城之后,不許拿百姓一針一線……聽從我這些命令的人,事成之后,重重有賞,不服從者,一律滅九族!聽完這些話后,眾人的回答也很痛快,就一個字——諾!趙匡胤號令三軍返程。
在大軍啟程前,趙匡胤偷偷地派了兩個人,讓他們第一時間返回京城,去給自己干一私一公兩件事情。所謂“私事”,是趙匡胤派遣苗半仙的副手楚昭輔,讓他趕在大部隊之前,偷偷摸摸地進入開封府,去保護自己的家人,順便告訴他們:皇帝輪流做!在當時那個社會里,登門報喜說中了狀元的人,都能得到一筆不菲的賞錢,何況還是一個說中了“九五之尊”的使節,還不保你一生榮華富貴,金票大大的……所謂“公事”,是趙匡胤派遣一人回京,去告訴那三位宰相,還有韓通、小皇帝以及他的干媽苻太后,如今我趙匡胤的身份今非昔比了,你們的身份也得跟著變一變。趙匡胤是讓這人單槍匹馬地進宮,告訴現在的君主柴宗訓:“你小子趕緊給我滾下來,這個位置已經換人了!”得此任務,即使柴宗訓再慫,他也能砍了這使者的腦袋。趙匡胤現在的手下,誰有這個本領和膽魄?趙匡胤的眼光落在一個將領身上。雖然這個將領非常年輕,官職非常卑微,但趙匡胤清楚地知道,此人絕對不會辜負期望,他一定能夠干好這件事。此人膽識超群,完成了這個務,此人是開國名將潘美。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