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都勻人民廣場“好人廣場”前,張子全、文勇、江國豪、羅曉剛、李悅、李本鈞六位身邊好人的事跡銘牌在苗嶺清風中熠熠生輝(見圖)。2025年“七一”前夕,他們以“學模范、講正氣、樹新風”為信念,努力成為新時代擔當的生動注腳。凝望銘牌,六十余載時光如潮水奔涌:父親煙盒紙上工整抄錄的“老三篇”,田埂間背誦毛語錄的青澀身影;水庫工棚里《為人民服務》的朗朗書聲,師范圖書室中《紅巖》帶來的心靈震顫……革命年代的烽火熱血與和平歲月的堅守在此交融。謹以個人成長印記與組詩為筆,鐫刻永不褪色的精神長河,讓信仰之光在新時代的都勻街頭永續閃耀。——題記
慶七一!弘揚革命精神
作者:羅祖文(貴州)
2025年6月26日,都勻的蟬鳴裹著茶香漫過青石板路。我駐足人民廣場“好人廣場”,指尖輕觸六位好人的事跡銘牌,思緒驟然回溯至六十余載前——那個生于1960年荒年的少年,在饑餓與動蕩中成長,父親煙盒紙上工整抄錄的“老三篇”、衣袋里別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的小黑板,早已是照亮少年時代的精神燈塔。
堂伯羅龍溪(曾任邦水文明鄉中學校長)的家訓“人之愚,肯讀書,即化解”,讓我在“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歲月里,攥緊了蹲守田埂背誦課文的勇氣。當初中推薦因“成分高”受阻時,父親羅龍奇(又名彭德敏)揣著“愛國愛家,持身端正”的祖訓據理力爭,甚至讓我從小學三年級重讀。學工學農的日子里,田埂作黑板,鋤頭當課本;1976年修水庫的寒夜,我打著手電在工棚誦讀《為人民服務》,母親在灶間為支農同學煮油稀飯的柴火,映著墻上“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標語,也悄然染白了她的鬢角。
1977年,栗木中學校長在課間操宣布恢復高考的剎那,我忽然讀懂:胸前磨破的小黑板、浸透汗漬的毛語錄,原是命運埋下的伏筆。后來站上講臺講述劉胡蘭時,田埂上背誦“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清晨總在眼前浮現——晨露沾濕的草葉、沾著泥土的布鞋,連同少年胸腔里的震撼,都化作對英雄精神最本真的仰望。此刻,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二維碼與當年的毛語錄同樣鮮亮,只是載體從煙盒紙變為數字屏,信仰的光芒卻從未褪色。
六位好人以平凡善舉續寫英雄史詩:扶單車的雙手承接堵槍眼的擔當,講解分類的方言延續繡紅旗的赤誠。從堂伯的家訓到水庫的煤油燈,從《紅巖》的熱血到“好人廣場”的文明,我走過的路恰似一條精神長河——源頭是南湖紅船的星火,中游是“老三篇”的哲思,奔涌過長征的雪山、瀘定的鐵索,跨越上甘嶺的硝煙、長津湖的冰雪,最終在都勻街頭凝結成永不褪色的文明刻度。
七一漸近,主題黨日活動的誓言聲如柴火噼啪、如二胡激昂,更似長征戰士踏破雪山的鏗鏘足音——這聲音從瑞金星火出發,在瀘定橋的鐵索上迸濺,在夾金山的風雪中燃燒,于岷山晨曦里匯聚成河,穿越二萬五千里征途,沖破戰火與冰雪,層層疊疊凝結成眼前的詩行,深深融入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慶七一!弘揚革命精神(組詩)
紅船星火照初心
南湖紅船劈開沉沉霧靄
十三雙手緊握五月驚雷
1921年的刻痕,將“七一”鑄入歲月年輪
石庫門內五十點星火,燃成照亮長夜的火炬
周恩來課桌刻下救國詩行
朱德槍聲震碎舊時代的黑暗
黨史里熠熠生輝的名字
被新時代的目光細細擦拭,愈發閃亮
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方向
“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真理,光芒萬丈
七月的陽光熾熱如昨
映照百年前的啟航,民族希望在紅船生長
李大釗、陳獨秀,先驅之光穿透陰霾
十三代表匯聚,開啟歷史新篇
學習黨史,不忘來時之路
紅色基因,在血脈中代代傳揚
銀幕豐碑永屹立
戰爭影片演繹熱血歲月
《奇襲》的子彈撕裂銀幕的呼嘯
黃繼光胸膛化作永恒的警報——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嘶吼
震碎帝國主義的野心
董存瑞托舉炸藥包,凝固成不朽的精神界碑
地道戰的土槍在方言中轟鳴
雞毛信穿越太行山的褶皺
劉胡蘭的鍘刀前,十五歲的脊梁如鋼
“怕死不當共產黨!”的吶喊
讓敵人的屠刀也在顫抖
江姐指尖的銀針穿梭紅旗
血漬暈染的經緯里,繡著黎明的模樣
老放映機轉動,放映全民皆兵的山河
抗日烽火、抗美援朝冰雕連的不屈
對越自衛還擊戰貓耳洞的堅守
英雄群像穿越時空的吶喊
化作新時代沖鋒的號角,響徹云霄
碗中傳承守根本
手機屏幕滿減彈窗狂舞
我聽見谷穗低語往昔的沉重——
上甘嶺坑道里凍硬的炒面
長津湖雪地里啃咬的土豆
延安紡車織就的補丁
化作餐桌上“光盤”的行動
袁隆平的稻穗垂向銀河
每粒米都訴說饑餓如刀的過往
節儉是永不褪色的軍大衣
在富足時代,依然在血管中燃燒
擰緊水龍頭,光盤每一頓餐飯
讓節儉成為永恒的勛章,閃耀人間
鐵錘鐮刀引征程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歷史洪鐘的巨響,是人民堅定的抉擇
從五十人到九千八百萬黨徽閃耀
長江黃河丈量著初心的長度
劉少奇的扁擔挑過歲月艱辛
鄧小平的南巡催生春天的碩果
黃繼光堵槍眼的胸膛、邱少云臥火的身軀
都化作黨徽上永不褪色的金紅
“三個代表”銘刻發展軌跡
脫貧攻堅賬本寫滿“人民”二字
先進性是奮斗的密碼
組織生活會是淬火的熔爐
黨是航船,人民是水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
面對挑戰,勇往直前——
如抗美援朝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決絕
如自衛還擊戰戰士沖鋒的無畏
引領中國駛向繁榮的遠方
時代變遷,初心如磐
保持先進,無往不勝
鐵錘鐮刀閃耀赤誠
向著光明未來,全力馳騁
少年筆鋒續星火
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寫下《民眾的大聯合》時
油墨在青春的血管里奔涌
如今少年主編們接過接力棒
校園公眾號推送新的“革命檄文”
短視頻里的黨史微課點擊過億
00后用彈幕還原五四運動
石庫門傳閱的馬克思主義
在元宇宙里開創新的讀書會
青春的力量,續寫時代華章——
像劉胡蘭面對鍘刀的勇毅
像江姐在獄中繡旗的赤誠
在數字浪潮中傳承英雄基因
筆尖韌性書傳奇
高玉寶的稿紙上
“鬼”字被畫成猙獰的笑臉
沒讀過多少書的手
把苦難捏成《半夜雞叫》的鬧鐘
當文盲戰士用符號鑿穿黑暗
我們懂得:最質樸的文字
能擊穿坦克的裝甲——
如魏巍筆下《誰是最可愛的人》
讓上甘嶺的硝煙在紙頁燃燒
畫鬼臉的鉛筆
比機槍更接近真相
書寫著不屈的傳奇
魯迅精神照前路
魯迅身處動蕩之世
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如烈火
他棄醫從文,以筆為劍
誓要喚醒民眾沉睡的靈魂
《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吃人”本質
《阿Q正傳》剖析人性弱點
《孔乙己》展現世態炎涼
他的文字如鋒利手術刀,直擊弊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是他一生的寫照
以筆代戈,戰斗不息——
這精神與劉胡蘭的勇、江姐的韌
共同鑄成民族魂的旗幟,在歲月中高高飄揚
他的精神如閃耀星火
激勵后人在革命路上奮勇奔跑
與黨同心,為真理高歌
在歷史長河中,永放璀璨光芒
文明刻度映城市
新時代黑板上
核心價值觀躍成二維碼
紅馬甲流動成河
斑馬線前
孩童扶起單車,老人講解分類
都勻特色街區
文明韻律在青石板上流淌
人民廣場“好人廣場”
文勇等六位好人的故事
如星火續燃
讓人想起劉胡蘭的無畏
江姐繡旗的堅毅
榜樣傳承紅色基因
善舉詮釋偉大精神
精神文明成樹
市民皆為標尺
丈量城市溫度
昔日理想,化作街頭溫暖
都勻詩會傳薪火
2025年6月30日晨光
將點亮都勻街巷
屆時,黔南師院銀發黨員
都勻作協“筆耕者”
文峰詩社“誦讀者”
將與頤養華庭老人溫暖相聚
主題黨日的旗幟將飄揚
慰問聯歡會上
“創作基地”授牌儀式將閃光
重溫入黨誓詞聲將鏗鏘——
像黃繼光未喊完的沖鋒號
像江姐未繡完的紅旗角
微黨課將傳遞信仰溫度
歌舞歡笑聲將溢滿庭院
鏡頭將定格老少同框的暖
作協工作推進會上
《撥弦映秋紅》將撥響歲月弦
《重逢青春的微笑》將綻柔情
《跟著一滴水爬山》將丈量山河
文聯作協領導將共襄盛舉
為文學創作注入新能量——
讓抗美援朝的冰雕、自衛還擊的鋼槍
都化作詩行里滾燙的精神火種
老人綻放的笑紋
將成為活動最美的勛章
作家以筆為犁深耕敬老院
將采擷人性最暖的光
讓革命精神在詩行生長
讓黨的關懷化春風
吹暖每個心靈角落
2025年6月26日晚上于貴州都勻
[賞析點評] 這組作品以“精神長河”為敘事主線,將個人記憶與革命精神熔鑄為立體史詩。散文以煙盒紙、田埂、煤油燈等細節,構建起具象化的信仰成長史;詩歌用紅船星火、長征鐵索等意象,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景形成碰撞,展現紅色基因的時代轉化。都勻作協攜手主題黨日活動走進頤養華庭公寓,銀發黨員、作家與誦讀者為老人們帶來微黨課、文藝表演,并舉行“創作基地”授牌儀式,在文學交流與暖心陪伴中傳遞信仰溫度,讓老人們切實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作品以個體記憶的“微光”折射百年黨史的“星河”,通過對毛澤東《論持久戰》、周恩來救國詩行等偉人貢獻的詩意回溯,既彰顯革命先輩的卓越精神,又將歷史厚度、時代質感與人文關懷熔于一爐,堪稱紅色主題創作的典范之作。
2025年6月26日午后,雨霽云開。在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勻文峰池畔,云霧繚繞青山,古樸廊橋與文峰塔相映成趣。作者漫步其間,定格這幀融歷史底蘊與秀美風光的畫面。
作者簡介:羅祖文,又名彭應文、彭萬文,布依族,60后中共黨員,貴州都勻人,大學專科學歷。其職業生涯足跡遍布教育、行政與文化宣傳領域,曾先后任職于墨陽完小、墨沖區教育辦(后為墨沖鎮教育輔導站)、都勻三小、都勻市創建辦(現都勻市精神文明建設中心),擔任過墨沖區教育辦語數體教研員、墨沖鎮教育工會主席、都勻市創建辦信息科科長;同時兼任政協都勻市第七屆委員會委員、都勻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都勻市教師閱讀寫作協會副秘書長、都勻晚報通訊員、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學校墨沖區中函班主任、貴州都勻陸軍預備役步兵師工兵營營部書記。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調至墨沖鎮人民政府“學教”辦(編輯鎮情、民歌薈萃)、中共都勻市委宣傳部(編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手冊、“文明在行動?滿意在都勻”應知應會手冊、創建文明城市紀實、精彩都勻)、都勻市教育局(編輯教育通訊、教育報和勻城燭光、教育擷翠)、中共黔南州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輯簡報、動態報道,信息采用通報)。工作期間,他被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授予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工作者,獲評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文學創作成果豐碩,在《中國民族教育》等紙媒及網絡平臺發表作品2000余篇。2021年退休。榮獲都勻市作家協會“2020—2023年年度優秀會員”(唯一獲獎者),現為貴州省散文學會、都勻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居都勻金麒麟財富華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