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連隊的九個炊事員
作者:何世燦
長征的時候,紅三軍團一個連隊的司務長姓謝,他的手下只有九個炊事員,炊事班長姓錢,江西吉安人,矮矮個子,身板挺結實,臉色黝黑,顯得老練穩沉;副班長姓劉,江西興國人,中等身材,性格開朗,言辭幽默詼諧,好說笑話;年齡稍大挑水的老王,也是江西老表。其余六個戰士,有湖南、湖北、福建、安徽的,也有四川、貴州的,可算“五湖四海”,大家走到一起了。
那時候,天天行軍、打仗,上級為了減輕炊事員的負擔,規定每人只準挑四十斤東西,可是,他們都打了埋伏,把糧食裝在銅鍋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開黨小組會的時候,他們還給司務長提意見,說他只知道照顧炊事員,不關心戰士,萬一到前邊弄不到糧食,部隊吃什么?他們都是為戰士著想,司務長沒有什么話說,只好讓他們多挑些。
漫長的行軍路上,炊事班最熱鬧、夠快樂,鍋撞勺,碗碰盆,奏起鍋碗盆交響樂,叮叮噹噹響一通。副班長老劉還不時講個笑話,唱支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戰士們一見這個炊事班就不約而同地說:“看,我們的戲班子來了!他們還噓著哨子走得可高興啦!就像六七十斤的擔子沒放在肩上一樣飛跑。”
可是,炊事班在行軍中是最辛苦的,特別是進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環境惡劣的貴州境內,有時糧食供給困難,這就更加重了炊事班的工作。他們時常需跋山涉水,搶在部隊前頭,搜羅些粗糲的雜糧,親自動手加工。中途部隊休息,他們要忙著燒開水給指戰員們喝;宿營之際,他們還需忙著搭灶支鍋、劈柴生火、洗菜烹飪,每晚僅得寥寥數小時安歇。
紅軍進入貴州,從黎平、猴場到遵義稍得休整。“遵義會議”以后,部隊奉命立即向赤水土城一帶疾進。在土城的東南山上(桐子窩、鳳凰咀)阻止尾追前來的敵人,連隊堅守在青杠坡戰斗的前沿陣地上。炊事班被隔在后面,幾次派人上前線送飯都被敵人的火力堵回來。戰士們一天一夜沒飯吃啦!副班長老劉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圍著鍋灶團團轉,他和幾個炊事員嘀咕一陣,然后對司務長報告說:“司務長!讓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他把飯背上身,就和老王匆匆忙忙走了。司務長問炊事班其他幾個戰士在山頭上看著他身影,只見老王在前,副班長老劉在后,飛快地從敵人的封鎖線上跑過去。大家正要拍手叫好,突然敵人的輕機槍“嘟、嘟、嘟”響個不停,恍惚中老王一個跟頭栽倒了,緊接著,副班長也隨著“呯、呯、呯”槍聲倒下了。司務長和戰士心頭一沉,悲憤交加,以為兩人已英勇捐軀,久久難以自拔于哀痛之中。誰料半夜時分,兩人竟悄無聲息地重返營地。大家很驚奇而又高興,可副班長老劉卻風趣地說:“我上陰曹地府閻王爺那兒去報到,可讓小鬼擋住門,不要我進去?”原來他倆事前商量為了蒙騙敵人,故意在前進時的槍聲中倒下的,憑借機警、勇敢,終于把飯送上前線。
次日凌晨,連隊撤出陣地脫離接觸之敵,從土城上游過浮橋,西渡赤水河,到四川古藺再轉到云南扎西。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