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新解
作者:倪章榮
近年,研究“國學”成為時尚,特別是那些吃研究飯的、以教書為業的、肩負引導大眾使命的知識人。很多人因研究“國學”而成為“著名學者”,不僅影響出去了、職稱上去了、職位提升了,而且收入也是大大的有了,有人還有幸進入億萬富翁行列,為中國知識人掙足了面子。我沒有從事以上行列,就沒有評職稱的壓力,加上不學無術,對“國學”更是知之甚少,又長期不求進步,便沒有想到去研究“國學”了。可是,“國學”研究的動靜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輝煌,特別有如于丹女士對《論語》和孔孟的去粗存精的新解,秋風先生對儒家思想就是憲政主義、孔子是最大的憲政主義者、中國早已形成了士大夫與皇權共治體制的驚世大發現,還有學者發表了老子主張與哈耶克思想內在聯系的奇思妙論,讓我等愚民醍醐灌頂,于是蠢蠢欲動,也想過把研究癮。有人告訴我,研究“國學”最好從儒學入手,那么,我就東施效顰,試著對《論語》進行大膽解讀。如果解讀成功的話,我會接著對包括《孟子》、《老子》、《莊子》等“國學”巨著進行逐一解讀。下面是我的部分解讀內容:
原文: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
標點: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注釋:君:國君、國家。臣:大臣。子:百姓。
翻譯: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告訴他說:“什么是國家,國家是國君和大臣們的國家;大臣是什么,大臣就是國君的父親;父親該怎么做呢?父親必須為百姓著想,與百姓平等相待。這樣,做百姓的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國家也就治理好了。”
說明:之所以標上省略號,是因為孔子的意思沒有表達完整,或許是他說了,記錄的人上廁所去了,沒有記上;或許是他故意不說完,留給齊景公思考的空間。本人決定補上孔子沒有說完或被漏記的內容時,并不是不負責任的亂寫一氣,是根據孔子此句名言所彰顯的廢除等級制、士大夫與君權共治、還政于民思想而仔細推敲的結果。有學者對此言進行了新的解讀,說孔子是在強調責任意識: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通俗一點來講:君主要有個君主的樣子……以此類推。這樣的解讀雖然洗涮了兩千多年來孔子因此言而遭受的冤屈,但仍然不全面,沒有完整地表述孔子的思想。
原文: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標點: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注釋:上:上等人,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下:下等人,普通百姓。移:移動、改變。
翻譯:孔子說:“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就天生聰明,沒有地位、沒有身份的普通百姓就天生愚蠢嗎?不,并不是這樣,聰明并不是上等人的專利,愚蠢也不是下等人的專利。上等人中也有愚蠢的,下等人中也有聰明的,下等人通過努力,不僅可以變得聰明,而且可以變為上等人;上等人不努力不僅會變得愚蠢,而且會變成下等人。”
說明:孔子此言表達了對社會上一些人歧視下等人、自以為比別人聰明的思想進行了有力批判,從此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張人人生而平等的,法國思想解放運動時期那些思想家的思想不過是拾孔子牙慧而已。有學者解讀為:如果人民的行為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應該支持他們的做法;如果人民的行為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就應該讓他們知道他們所犯的錯。或者是老百姓如果理解(統治者政策),就讓他們去執行;如果不理解,就讓他們知道(后再去執行)。找準了方向,但不夠深刻。
原文: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論語·陽貨》)
標點: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注釋:女子:年輕漂亮的普通婦女。小人:未成名的知識人。
翻譯:孔子說:“那些青春靚麗的普通人家的女子,還要靠背負青天從事繁重體力勞動養活自己;那些讀了很多書想為領導出謀劃策的人,卻沒有機會進入士大夫集團,他們為國家整天東奔西走,自己卻衣食無著。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的處境最為艱難了。怎么辦?由國家和老板們把他們養起來啊。”
說明:此言充分表達了孔子的博愛思想和尊重知識分子、愛護年輕人的高尚品德。由國家和老板們將知識人和年輕漂亮的女子養起來不失為一個大膽設想,并被后人廣泛運用。有學者認為此言表述的是孔子的擇婿觀。“女子”是特指女兒。“與”在這里指嫁的意思是“嫁與”。意思是:只有把女兒嫁給小人,才難相處。也有學者認為孔子罵的是一個特定的女子,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子。其實,這些人都是誤讀,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會專門談論兒女家長?還會和一個弱女子過不去?一部記錄孔子偉大言論的著作里,會有如此低俗平庸的內容?稍加分析就會知道,這些解讀很不靠譜。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
標點: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注釋:民:百姓。由:執行、工作。知:知道,知情權。
翻譯:孔子說:“百姓只能服從組織、服從需要、執行命令嗎?不是這樣,百姓也有知情權,組織應該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目的和存在的風險,讓他們作出做還是不做的選擇。”
說明:孔子的偉大之處從此言可以窺見一斑,他一直在倡導政治透明和信息公開化。是人類輿論監督的首倡者。有學者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民眾的知識與素質達到一定程度了,就要給他們足夠的自由權力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如果民眾的知識與素質還比較低,就教育他們,通過教育來提高他們的認識與素質。與本人的解讀方向一致,但沒有上升到應有的高度,孔子形象不夠豐滿。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 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標點: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注釋:仁:仁慈。禮:政策、制度。一日:一旦。歸:收歸、全部。目:條目、要件。
翻譯:顏淵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到仁慈?”孔子告訴他:“克制自己不合時宜的思想、欲望,按照政策、制度辦事,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組織要求,一旦這樣做了,上下的人就會知道了你是一個不會犯上作亂的仁慈人了,你也因此會前途無量了。”顏淵又問:“請問達到仁慈的具體條件?”孔子回答說:“違反政策規定和組織原則的東西(書籍、文章)不要看,不符合政策規定和組織原則的話不要聽(聽到了要及時匯報),對政策和規章制度不要妾加評論(有意見要按組織程序提交),違反政策法規、組織原則的事不能做(還要與這種行為進行斗爭)。”
說明:本人認為,此段語錄是《論語》中少有的標點正確的語錄,本人也不好推陳出新了。這段話有兩問兩答,比較長,孔子要表達的重點是依法治國,要法治不要人治,一切按法律法規辦事,按市場規律辦事。這些觀點具有極大的前瞻性,再過兩千年也不過時。有學者認為:“克己服禮”不是為了恢復西周“禮”的制度,而是注重個人修養,以達到“仁”的境界。此論,完全弄錯了方向,孔子是相當重視制度建設的,要不,何與有人將他稱之為憲政主義者?
本人雖天份不夠、學識有限,然試著研究了一點“國學”之后,受益匪淺,不覺茅塞頓開,難怪那么多學者熱衷于研究“國學”的,原來“國學”含義深遠得很,研究的越多新發現就越多。我相信,孔子不僅是憲政主義的創立者,還是市場經濟的開拓者,與美國憲法的形成說不定也有某些聯系;老莊不僅對哈耶克產生了影響,還對相對論和宇宙飛船的誕生有著巨大啟發作用;管子與WTO規則的形成亦很難撇清關系。今天,我終于知道了“國學“研究的意義和樂趣了,我會一直研究下去,爭取給國人更多的驚喜。
作者簡介:倪章榮,筆名楚夢。男,湖南澧縣人,居長沙。作家,文史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南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在《中國作家》、《芙蓉》、《芒種》、《作品》、《湘江文藝》、《湖南文學》、《同舟共進》、《書屋》、《看世界》等國內刊物及《領導者》、《陽光》、《二十一世紀評論》、《世界華文文學》、《新中原報》等香港、美國、加拿大、東南亞中英文期刊發表文學和文史作品200余萬字。著有《邪雨》、《紅色引擎》、《許佳的夜晚》、《去和爸爸過年》、《舊鬼》、《在軍營里成長》、《1976年的秋天》、《陪葬》、《溫床》、《無毒蛇》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發表《宋教仁之后的民國憲政》、《孫中山與中國現當代政治格局》、《作為政治家的宋教仁》、《重寫民國史》、《辛亥革命深思錄》、《“五權”與“三權”》、《關于士大夫與知識分子的思考》、《羅伯斯庇爾與法國大革命》、《一個佇立在法理之上的國家》、《民國才女和她們的命運》等文史作品。40多篇作品被中外選刊及其各種年選選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