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退休生活才算好
郭松
退休后,工作擔子卸下了,身體心里也輕松了,但隨著年紀的增大,我們的身體會越來越弱,時間不會等我們,應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做一些原來想做而沒做的事情。
退休了,對親戚,對朋友,以至對社會都別抱過多的希望,希望越多失望也越多。很多時候,奉獻是無條件的,獲得是有條件的。別幻想把晚年幸福寄托于親戚、朋友和社會,應根據自身條件和社會現實安排晚年生活。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應有自度難關的準備。別把親情、友情看得太重;別自作多情,增加感情負擔。父母對子女的撫育是責任和義務,子女對父母的贍養也是責任和義務,但兩者不一定是必然的關系。我們力不從心的事情越來越多,好漢不提當年勇,也別再去充好漢。
不少老年人不服老,總以為自己還跟年輕人一樣,做事順利方面考慮得多,周折方面考慮得少。其實六十歲以后多數老年人都有衰老的表現:體力下降,記憶減退,思維刻板,反應遲鈍;出現事故幾率增加,心理承受能力減弱,已不再適合做一些繁復的事情。
老年人應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少給子女和社會添麻煩也就算貢獻了。執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僅會誤了事情,還會增添麻煩甚至釀成事故。倒不如逸養天年、養尊處優、裝聾作啞、難得糊涂、自娛自樂。老年人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比如:看書學習、吟詩作賦、棋琴書畫、吹拉彈唱、旅游觀光、酌酒品茶、美食烹飪……
從紀委監委通報的情況看,少數黨員干部“退而不休”,仍利用原職務影響為親屬謀利、利用原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并收受財物等。黨員干部工作有退休之日,遵紀守法沒有退休之時;無論在職還是退休,只要有以權謀私的行為,就不可能平安無事。只有在職時謹慎用權、廉潔從政,退休后不濫發揮“余熱”,才能保持晚節。
我雖然退休了,但仍是黨員,政治上、思想上和作風上沒有退休,仍學習充電,保持上進心。不斷加強學習,了解時事政治、政策法規。“學,然后知不足”。我為這個時代取得翻天覆地新變化、舉世矚目新成就感到自豪。我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聽黨話、跟黨走。
相對于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更鐘情葉劍英的“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作為一名退休黨員,應想著“離崗不離黨,退休不退色”,應想著怎樣有生之年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用滿腔熱忱詮釋“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名片和標識,是一個民族的根脈和靈魂。退休后,我沒有待在“舒適區”,而是堅持看書學習,一方面研究歷史文化,一方面觀察社會,思考問題,潛心歷史文化散文寫作;既是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也是喚良知、喚理性、喚正義。
誰也拉不住時光前行的腳步,誰也擋不住容顏的衰老,皺紋一天天爬上額頭、眼角。幾十年辛勤工作,習慣了清早迎著朝陽上班、踏著落日回家,也做好了退休的心理準備。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退休生活,我發現變老也是一種風景,即便退休,也有屬于我的樂趣。
大伙兒經常說,辛辛苦苦工作了大半輩子,就盼著退休后能過上好的生活。那怎樣的退休生活才算好呢?我總結了這樣幾條:第一、手里得有點積蓄。這筆錢主要應對一些突發情況,比如醫療費用、家庭緊急支出,退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得有一套自己的住房。這套住房是自己和老伴最安全、最溫暖的港灣,有了它,退休生活才算有了著落。第三、家里有一輛七八成新的小車。退休了,自由了,可以開著車,和老伴一起,去想去的地方看看,夏天找涼快的地方避暑,冬天找溫暖的地方過冬。第四、孩子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外,不啃老,孝順懂事,就可以少操很多心。第五、自己和老伴身體健康。退休后要拉著老伴一起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畢竟活著就可以掙錢。第六、有一個心疼自己的老伴。以前的同學、同事、戰友、朋友都會從自己的生活圈子淡出,真正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就是老伴了。兩個人一起去買菜、做飯、散步,享受平淡的退休生活。
許多人在奔波忙碌的前半生,可能忽略了真正需要追求的東西。退休后,應該如何過好余生的每一天?這個問題幾乎鮮有明確的標準,但卻可以從一些生活細節中找到方向。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不少退休生活的話題在議論,可以通過這些議論,分析一下退休生活好的標準。
我們不得不承認,退休生活好的標準不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生活追求與期望。然而有一點是明確的,好的退休生活不僅是物質的積累,而且是心靈的充實。那怎樣的退休生活才算好呢?我覺得有這樣幾條標準:
標準一:健康優先,享受當下。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為了賺錢而忘了健康。許多人在職場拼搏,換來一紙退休證,卻發現自己已身心疲憊,無法享受生活。其實,我們早該明白,前半生的拼搏不是為了在后半生能有健康的身體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主觀幸福感與身體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你無法享受退休帶來的靜謐,或是你的身體被病痛所困。你起床后習慣性地喝水,順帶做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把身體調動起來;午睡后保留適量的活動和社交,這些簡單的日常,都是對身體的尊重和愛護。錢再多,也不能換來健康;能活得更久,才能享受更多生活。
標準二:擁有幸福的六度。有人說:“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愛,有期待。”這句話點透了退休生活。人在不同階段的幸福感,多半取決于情感的濃度與生活的豐富度。文化心理學提示我們,人的幸福感在于:視野的寬度、讀書的厚度、壽命的長度、感情的溫度、心境的高度和生活的熱度。例如,積極參加興趣愛好活動,可以讓自己保持對生活的熱情;適時看書學習,讓思想保持活躍;與家人朋友多些互動,可以感受到愛的溫度。這些簡單而容易的標準,將讓一個人超越物質追求,走向內心滿溢的充實感。
標準三:簡約生活,快樂消費。退休生活的滋味,來自簡單的快樂。在日常生活中,應學會輕松對待消費,不要為了追求品位有過多的壓力。在享受生活中,懂得適時的花費與支出,將日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想吃就吃,想逛就逛。忘記那些斤斤計較,讓自己在老年時也能過得愜意,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一個流行的“快樂購物”理念,正是基于這個理解,只要你買得開心、用得舒心,就是值得的。
標準四:保持好奇,永葆年輕。有人說,年輕是一種心態,身心的健康離不開開放的心態。保持好奇心,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吸取新的營養。即便年紀漸大,打開生活的每一扇窗,讓每天都有新鮮體驗,才是生命的極致樂趣所在。在這點上,許多老年人都展現了很好的狀態。他們會主動參與社會活動,學習新的技能,比如學繪畫、學樂器、學舞蹈等,這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讓自己的生活不再單調。
標準五:真心相伴,珍惜友情。退休生活的許多人迷失在時間流逝中,很難找到陪伴自己的真正朋友。然而,真正的友情是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是生活中真誠的傾訴者和分享者,可以與他們分享生活的快樂,也可以在憂愁時彼此扶持。
這些標準只是給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提供啟發與參考。無論標準怎樣,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關鍵在于你如何追求、如何享受那片青翠的晚霞。
時光流逝,再也找不回年輕,但可以找到價值和意義。所有的財富,只有快樂,才是富有。養成好習慣,尋找新樂趣;生活不在于物質的富足,在于心靈的富有。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