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瑣憶:看電影(六)
柳邦坤
林中的兩年,看電影是最主要的娛樂形式,但當時能看到的電影有限,主要是《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還有幾部抗美援朝的電影,如《奇襲》《打擊侵略者》《鐵道衛士》《英雄兒女》等,同樣表現抗美援朝的影片《上甘嶺》《英雄坦克手》《冰雪金達萊》《烽火列車》等都被禁映了。這幾部電影,每部至少看過5遍以上,有的大概看過十幾遍。不知這幾部影片為何能夠得以放行,允許觀看,成為那個時代文化饑渴嚴重的我們這一代人的唯一精神食糧,伴隨我們走過原本應該更豐富多彩的少年。這一時期樣板戲電影看的次數較多,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還有后期拍出的京劇電影《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磐石灣》《節振國》《紅云崗》《審椅子》,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舞臺藝術片《雜技英豪》《萬紫千紅》《百花爭艷》等。
國外的電影,蘇聯的允許放3部,都是關于列寧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難忘的1919》。當時引進最多域外電影的國家是朝鮮,其次是阿爾巴尼亞,前者主要有《看不見的戰線》《南江村的婦女》《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金姬和銀姬的命運》《原形畢露》《賣花姑娘》《戰友》《軋鋼工人》《礦山的主人》《空中舞臺》《火車司機的兒子》《一個護士的故事》等;后者是《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廣闊的地平線》《腳印》《第八個是銅像》等。越南電影都是抗美題材,《阿?!贰惰」媚锏纳帧返?。羅馬尼亞電影有《多瑙河之波》《沸騰的生活》《橡樹,十萬火急》,聽片名當時覺得很有詩意,這3部都無緣看到,是在收音機里聽過錄音剪輯。
繼1974年1月新拍了《火紅的年代》《艷陽天》《青松嶺》《戰洪圖》上映后,復拍和新拍電影陸續上映,有故事片、戲曲片、動畫片。如復拍了《南征北戰》《年青的一代》《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原為黑白片改成彩色(《青松嶺》也是重拍的)。新拍的有《難忘的戰斗》《第二個春天》(于洋主演,還有楊雅琴、高博等演員,我當時特別喜歡于洋在片中大段大段的朗誦,多次觀看和在收音機里收聽電影錄音剪輯,因而熟記了臺詞,并記在日記本上,不時也模仿朗誦)。
那兩年新上映并看到的還有:《沸騰的群山》《車輪滾滾》《激戰無名川》《閃閃的紅星》《向陽院的故事》《紅雨》《偵察兵》《決裂》《春苗》《蒙根花》《沙漠的春天》《祖國??!母親》《海霞》《創業》《金光大道》《阿夏河的秘密》《碧海紅波》《戰船臺》《征途》(以在黑河地區遜克縣上山下鄉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的事跡為原型)、《鋼鐵巨人》《烽火少年》《黃河少年》《三定樁》(戲曲片)等。放映的木偶片、動畫片不多,記得看過的有《半夜雞叫》《紅軍橋》《草原英雄小姐妹》《東海小哨兵》《小號手》《小八路》等。其中《春苗》與我畢業后不久上映的《歡騰的小涼河》,以及拍攝制作完成還沒來得及上映的《反擊》,這幾部電影,粉碎“四人幫”后獲悉是陰謀電影。全國組織內部觀看《反擊》,然后進行批判,干部才有資格觀看,我當時是剛剛高中畢業參加林區工作的小青年,自然不夠資格,林區小鎮的干部乘解放牌大卡車去100多公里外的黑河去觀看,回來是否進行了批判不得而知?!稕Q裂》里葛存壯飾演的老教授不厭其煩地講“馬尾巴的功能”, 如何區別“麥子和稗子”,對知識分子進行了嘲弄。
每年拍攝并上映的電影屈指可數,與億萬觀影人的渴盼不相匹配。放電影前播放《新聞簡報》,我們叫“加演”,內容很豐富,有時政、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有表現重要外事活動的,還有介紹沼氣池、文冠果、五倍子、萬噸水壓機等內容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但數量還不是很多,因此許多紀錄片都看過多次,比如《紅旗渠》就觀看過若干次。在電視還沒有出現的時日,通過《新聞簡報》這個百科之窗,也有頗多獲益。
《偵察兵》看了有五六次,許多臺詞都耳熟能詳,“你們的炮是怎么保養的?”黃杰同學還得了綽號,影片里有個團長和她是本家。那時我們還不知道,這部電影的演員可謂名家云集,明星薈萃,導演是李文化,主演王心剛,“文革”前,早已是當紅大明星,我們都覺得他有派,常常模仿他的一舉一動。扮演郭大娘的于藍,扮演政委的于洋,雖是配角,卻都是大腕兒,連演反派的劉季云、安鎮江、于紹康、邵沖飛,都是演技特別高超的藝術家。扮演游擊隊長的楊雅琴,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前在《地雷戰》看到過她飾演的田嫂。雖說劇情有些虛假,但藝術家們的演技好,我們看的很過癮。影片中的兩首插曲,特別是《蒙山巍巍沂水長》,我們喜歡聽并跟著學唱。
《南海長城》《南海風云》,推出了青年演員劉曉慶、唐國強?!赌虾iL城》插曲《永遠不能忘》,李谷一演唱;《南海風云》插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卞小貞和梁長喜演唱,兩首歌曲傳唱一時。幾年后,曾在林中教體育的姜義男老師借用《南海風云》插曲的旋律,自己填詞而成《黑河,我可愛的家鄉》,他是男高音,聽他多次傾情演唱過。
那段時間上映的電影注重電影音樂創作,許多電影主題歌、電影插曲風靡,有的甚至傳唱至今,如《映山紅》《紅星歌》《赤腳醫生向陽花》《春苗出土迎朝陽》《迎著風雨去戰斗》《草原頌》《金色的沙漠上》《春風萬里紅旗揚》等。香港拍攝的紀錄片《萬紫千紅》里的插曲《銀球飛舞花盛開》《友誼花開萬里香》都非常好聽,前者為鄧玉華演唱,后者是少兒合唱,還成為迎接外賓的禮儀歌曲。聽到最多給電影演唱插曲的有李秀文、陸青霜、邊桂榮等,還有郭蘭英、朱逢博、張振富、耿蓮鳳、胡松華、鄧玉華、吳雁澤、錢曼華、李雙江、娜仁花、高娃、郭芙美等演唱插曲。
粉碎“四人幫”之后,方知曉圍繞《海霞》《創業》兩部電影的發行和放映,還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較量,“四人幫”要將其封殺,是《創業》的編劇張天民給毛澤東主席寫信,毛主席在信上親筆批示,才得以發行。這期間,雖少有精品,但《難忘的戰斗》《閃閃的紅星》《海霞》《年青的一代》《蒙根花》等幾部堪稱佳作。
那時還有所謂的內部電影,不過在大森林里我們無緣觀看到,聽人說起過《日本海大海戰》《啊!海軍》《山本五十六》等影片的片名。
我們學校和所在的林場以及公社,當時都沒有能容納幾百人的大禮堂。去公社或林場看室內電影,都是在會議室,會議室都不寬敞,就是一個擠,后來的人要站板凳上,還是看不見,就看一看后腦勺,就聽一聽聲音。在我們教室里放過一兩次,也是擠不上去。夏天還好,可以看露天電影。林業放映隊巡回放映,最快也要將近一個月才輪過來一次。二站公社的電影隊,也會來林場放映。一次在林場辦公室門前放電影,林場的黑河青年和二站公社的上海青年差一點要打群架,公社放映員是上海知青,瘦瘦的,戴著眼鏡,拿著麥克維持秩序,但明顯偏袒上海青年,這也合乎常理,從大上海來到邊地,老鄉相互關照理所應當。仗沒打起來,好像上海青年人多勢眾,還抱團兒,不戰而勝。最近在微信公眾號見到這位放映員,一看就知道他是二站公社放電影的,問同學都不記得,吳守垣老師和他有交往,關系也很好,他告知放映員名字叫陳光德。
一天晚上,在林場辦公室門前看露天電影,經歷了一場匪夷所思的師生博弈,一位師者趁人去屋空,借機行事,而且搭梯子欲去宿舍的黑天棚上,被幾名機警的同學發現而實施干擾,使其未能得逞,也保護了同學。
林業放映隊是16mm放映機,公社放映隊用的則是8.75mm的,銀幕小,兩種規格都只有一部放映機,大約半個小時放完一卷膠片,要停下換另外一卷,我們稱之換片子。偶爾去三站林場看電影,那里有大禮堂,是部隊放映電影,35mm的,銀幕大,看著過癮,而且是兩部放映機同時,一卷放過,另一架機器馬上銜接上,不用停頓,與城里電影院一樣。
去部隊看電影要走30里山路,一次楊老師帶全班同學步行去三站林場,看部隊放映的一部新電影,電影的名字忘記了,一同學令尊自覺維持公共場所秩序的言行讓我記憶猶新。開演前,禮堂有點亂,有人高聲喧嘩,同學之父是林場子弟學校教師,他站起來大聲說:公民們,請不要大聲喧嘩,要做文明的公民……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國人間這樣的稱謂,那時聽慣了同志們,因此頗覺新奇,當時好像在蘇聯電影里,才會聽到公民如何如何。
又一次去三站看電影,我因故沒去,宿舍的好幾個同學不顧來回60里路的疲勞,興致勃勃地走去,趕回來已近午夜了,但剛剛看過的電影激起的興奮勁兒仍在,利勝同學回來就興高采烈地講電影的情節。那次他們看的是朝鮮電影《原形畢露》,講到里邊的潛伏特務“老毒蛇”時,繪聲繪色。
班里同學從四中農場那邊聽到一段關于電影的對話,農場的宿舍不隔音,男生女生說話彼此聽得到。男生:我演《鐵道衛士》。女生:我演長嶺隧道。男生:睡覺?跟誰?女生:跟你!男生女生隔墻對話,還敢開大膽的玩笑,聽后不覺瞠目,還是城里的學生大方,讓我們自嘆弗如。
同學麗穎從外地轉來,她帶來用當時有限的電影名字連起的一篇文章,記得我還把它抄在本子上:我是《賣花姑娘》,住在《鮮花盛開的村莊。為了理想《寧死不屈》,迎著《海岸風雷》,踏著《廣闊的地平線》,進入《琛姑娘的森林》。我們到了《地下游擊隊》,經過幾次《伏擊戰》,和《阿?!方Y成《戰友》。正在《摘蘋果的時候》,看見了《南江村的婦女》,聽見前進的號角,進入《看不見的戰線》,對敵人進行猛烈的《奇襲》,取得《九號公路大捷》。在這次戰斗中,鍛煉了《勇敢的人們》,點燃了《森林之火》,在《南征北戰》的路上,看見了革命先烈的《腳印》,使我想起《戰斗的早晨》,在《回故鄉之路》上,進行了激烈的》《地雷戰》,使敵人遭受嚴重的《創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