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無價 生命至上
——寫在與命運掰腕的父親即將出院之際
作者:王大勇
題記:
我的父親出生在中醫世家,從小就跟著爺爺學醫。長大后,他接班進入醫院工作,一直給人看病把脈,在我們官渡乃至東部地區都挺有名氣。2012年,父親退休沒多久,不幸患上了甲狀腺癌,但他非常樂觀,坦然面對。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接受了一個多月的放療后,初步康復回家療養。平時按時服藥,定期檢查,一直到現在沒出現大狀況,至今已經超過13年了,創造了同期癌癥患者中的生命奇跡,大家都叫他“抗癌斗士”。
今年6月9日,年過古稀的父親夜半時分突發常人難以忍受的鉆心疼痛,連夜緊急護送瀘州醫學院忠山院區搶救,經診斷疑是癌癥復發導致癌細胞轉移到了胸椎骨頭。一時間病毒來勢洶洶,生命危在旦夕。得知這個消息那一刻,我們全家人都心急如焚,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經過1個月零8天,兩度在瀘州和赤水兩地醫院來回奔波,經歷了10次放療、感染新冠病毒、肺部出現氣腫、呼吸相當困難、嗎啡中毒糊涂等等難關…… 好在蒼天有眼、醫護保佑,父親即將康復出院了。我思緒萬千、感慨不已,寫下這篇現代詩來記錄這段經歷。
我感恩
感恩醫生護士們那顆顆在白色大褂下跳動的心。是這些“白衣天使”們,用針藥縫合了我們破碎的日夜,用聽診器細數著病房里漫長黑夜的長度。
那10次放療的光束里,蘊含著的堅定信念,比癌細胞還要頑強。正是這信念,又一次為父親接上了呼吸的管道。
感恩赤水河畔的月光,曾經默默守護著擔架上父親艱難的呼吸。
感恩瀘州的風,輕輕托著輸液瓶;感恩瀘州的雨,洗刷過搶救室的窗玻璃。那景象,像托著一輪遲遲不肯落下的月亮。
感恩母親日夜不停地精心照料,她把特護病房里滴答走的時鐘,都磨成了放飛風箏的長線,一圈又一圈,緊緊纏繞住那個搖搖欲墜、仿佛隨時會溜走的春天。
我情愿
情愿用我所有的失眠,去交換父親安穩的鼾聲。
情愿把嗎啡帶來的那些痛苦刻度,都刻在我的骨頭上,讓麻醉帶來的眩暈兌換成我醉酒的搖晃。
情愿替他咳盡肺里那些濃痰般的迷霧,替他數完隔離窗外飄落的每一片葉子。
只求他能咪著眼數窗外的星星,只求他能順利地吃下一碗溫熱的米粥。
我明白
明白那腫瘤報告單上黑色的陰影斑塊,是死神送來的“催命符”,是閻王爺發來的“黑請柬”,更是判官手里蘸飽墨汁的“勾魂筆”。
但父親硬是把它折成了一艘揚帆遠航的紙船,頂著狂風巨浪,在充滿化療痛苦的海洋里,頑強漂流了十三個年頭。
明白所謂的“抗癌斗士”稱號,不過意味著把每一次心跳帶來的疼痛,都當作是向死神借來的、不計利息的“救命錢”。
從而換來的日漸稀疏的白發,和那根永遠挺直、不曾彎曲的脊梁!
明白生命從來不是堅不可摧的鋼鐵,它更像河邊孤獨的蘆葦,在風暴中彎下腰,卻又頑強地挺直。那些被癌細胞啃噬過的殘缺,在父親頑強的抗爭中,又被時間重新連接起來,變成了他生命的勛章。
我糾結
既害怕醫院那一片純白再次爬上他的床鋪,又期盼每次復查結果都能帶著好消息回家鄉。
既怕他疼痛時咬緊的牙關,會像嚼碎東西一樣刺痛我的目光;卻又想告訴他:您的兒子們都在,像大樹扎根泥土,等著您慢慢恢復元氣、重新生長。
糾結于CT片上那些若隱若現、模糊不清的影像,就像一個裝著未知命運的“潘多拉盲盒”。既害怕打開只是虛驚一場,又害怕表面的平靜下藏著更洶涌的暗流。
糾結于出院證明上那簡簡單單的“未見異常”4個字。這文字太簡短,筆畫太輕飄,根本承載不起這一個月零八天里經歷的沉重煎熬和巨大付出!
我祈求
祈求父親此后余生的日子都像放慢的萬花筒,讓他有足夠的時間,看夕陽慢慢漫過窗臺,就像十三年前他放療結束那天看到的美麗晚霞。
祈求癌細胞徹底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祈求咳嗽變成清晨鍛煉時輕松的呵欠。
祈求每一粒米飯都帶著陽光的溫暖。
而我們一家人圍坐的餐桌,永遠有一碗熱騰騰的飯菜,為他溫著。
祈求病毒再也查不到搬家后父親的地址,只能繞道而行,無功而返。
祈求父親的咳嗽能化為對春天的問候,他的喘息成為夏天游泳的動力,他的頻繁起身成為秋天的“收獲”,他的氧氣包成為冬日銀裝素裹的風景。
祈求每一粒米都帶著甜味,每一陣風都捧著暖意,讓父親余生的每一步,都踏在柔軟的被陽光曬過的棉絮般舒適的道路上。
我憧憬
憧憬在陽臺上看著父親悠閑地侍弄花草,聽他講年輕時沒講完的故事。
憧憬看著他終于可以把裝藥的盒子換成裝茶葉的罐子。
憧憬花開花落、日升月落,都成為隨風飄散的平常日子。
憧憬在沙發邊,看夕陽溫柔地漫過他花白的頭發,就像十三年前父親走出放療室那天一樣。
憧憬我們三兄弟再次并肩走在路上,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長到足以連接起未來所有的歲月時光。
讓恩情重如山的父親,福氣像東海一樣廣闊,壽命比南山還長!
2025年7月18日于赤水市人民醫院
作者簡介:
王大勇,現擔任中共赤水市委黨史研究室三級主任科員。早年當過中學的政治和歷史老師。2001年通過公考調到市委辦公室當秘書。從2006年8月開始,先后在大同鎮、復興鎮等地擔任過副鎮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等職務。長期從事文件材料寫作、機關黨建工作、地方黨史研究、紅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幾年,參與編輯了《中國共產黨赤水市歷史》(第一、二卷)、《赤水市革命老區發展史》、《赤水我的家》(紅色篇)、《改革開放40年》(赤水篇)、《大同古鎮》等6部專著。平均每年撰寫各類紅色文化、黨史相關的論文、文章約10萬字。近年陸續在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中國政協報、中國老區網、中國綠色時報、黔山紅跡等媒體發表了20多篇論文和專稿。多次接受過中央電視臺、保密雜志、貴州衛視、貴州日報等媒體的采訪。長期開展黨史宣講和文史講座活動,策劃播出了《赤水黨史人物》專訪、《赤水解放》特刊、《文物說長征》等欄目,收視效果不錯。目前是西南作家網簽約作家、貴州省黨史學會會員、遵義市長征學學會理事、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遵義市黨史學會會員、遵義市作家協會會員、瀘州市史志專家智庫專家、遵義市長征學學會赤水分會顧問、赤水市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四渡赤水紅色文化研究會顧問、四渡赤水紀念館研究員、赤水市政協文史研究員、中共赤水市委講師團講師、中共赤水市委黨校兼職教師。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