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的明珠——包拉溫都
陳寶林
在吉林白城通榆縣的西南一隅,科爾沁草原的褶皺里,藏著一顆被時光溫柔打磨的明珠——包拉溫都蒙古族鄉。這里的風帶著草尖的清甜,馬頭琴的余韻纏繞著炊煙,各族兒女像草原上的芨芨草般緊緊相依,把“民族團結”四個字,繡進了日出而作的晨露里,刻在了篝火晚會的歡歌中。若你想暫時逃離城市的鋼筋森林,不妨讓腳步在這里慢下來,赴一場民族與自然共舞的邀約,聽一曲跨越時光的和諧樂章。
當盛夏的風掠過草原,包拉溫都的“非遺盛宴”便如期而至。馬頭琴的弦一撥動,整個草原仿佛都安靜了——這是蒙古族“烏力格爾”的魔力。蒙古語里意為“說書”的藝術,在這兒被民間藝人們演繹得活色生香:說唱時眉飛色舞,演奏時指尖生風,表演時情到深處,連草原上的牛羊都似懂非懂地駐足聆聽。國家級傳承人梁海清老先生帶著22位年過花甲的伙伴,組建了“烏力格爾梁海清民間藝術團”。他們臉上的皺紋里藏著故事,嗓音里裹著歲月的醇厚,把草原的傳說、時代的變遷,都融進這門古老藝術里。當琴聲與說唱交織,不僅是一場非遺的狂歡,更成了各民族心靈相遇的舞臺——漢族老鄉聽得入迷,蒙古族同胞跟著哼唱,孩子們追著藝人的身影跑,文化的種子就在這笑聲里,悄悄扎進了每個人的心底。
若說“烏力格爾”是流動的文化長河,那迷子荒村的“報吧”便是滋養心靈的綠洲。2004年,這間僅30多平方米的小屋在偏僻鄉村誕生時,沒人想到它會成為照亮民族團結的一盞燈。推門而入,書香氣混著淡淡的墨香撲面而來,三面書柜頂天立地,中間的桌椅旁,報紙雜志像等待檢閱的士兵般整齊排列。從最初的2000冊書到如今的20000冊,從村民好奇的駐足到每日雷打不動的相聚,“報吧”的主人張樹森用21年的堅守,把這里變成了知識的驛站、情感的紐帶。漢族大叔在這里讀著農業技術報,蒙古族大娘翻著民族故事集,孩子們圍著繪本嘰嘰喳喳,不同的語言在這里碰撞出理解的火花,陌生的心靈在書頁間漸漸靠近。這方小小的天地,不僅摘得“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桂冠,更成了各族村民共話家常、共學共進的精神家園——就像沙漠里的胡楊,默默扎根,卻為這片土地輸送著永不枯竭的力量。
腰包鼓起來,日子才能更紅火。包拉溫都的鄉黨委深諳這個道理,在草原與田野間,走出了一條“牧歌與麥浪齊飛”的致富路。這里曾是牛羊的天下,牧鞭揚起的是生活的希望,卻也藏著“靠天吃飯”的隱憂。于是,鄉黨委帶著技術骨干踏遍每一寸土地,在沙土地與黑土甸子間,蹚出了“條耕寬窄行水肥一體化”的新路子。如今,玉米田像鋪展的綠毯,畝產最高能飆到2.5萬斤;牛羊圈里膘肥體壯,牧戶的笑容比陽光還燦爛。更讓人暖心的是,12項增收措施像12股暖流,涌進了家家戶戶:雞雛養殖項目全覆蓋,民族文化廣場拔地而起,蒙古族特色長廊蜿蜒伸展,連排水溝都修得整整齊齊。當各族村民算著一年的收成,看著嶄新的家園,眼里的光越來越亮——原來,團結奮進的力量,真能讓草原長出金子,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如今的包拉溫都,是一幅立體的畫:清晨,牧人的歌聲與收割機的轟鳴交響;午后,“報吧”里的翻書聲伴著“烏力格爾”的彈唱;傍晚,民族廣場上,漢族的秧歌與蒙古族的安代舞共舞,炊煙里飄著奶茶與飯菜的混合香氣。這里沒有喧囂,只有踏實的煙火;沒有隔閡,只有緊緊相握的手。
如果你也想找一個地方,既能觸摸草原的遼闊,又能感受民族的溫情;既能在非遺里讀懂時光,又能在田埂上看見希望——那么,來包拉溫都吧。這里的每一陣風都在說:歡迎你來,赴這場民族與自然的約會;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會笑著告訴你:來了,就是一家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