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瑣憶:校歌、額雨爾河、二站(九)
柳邦坤
那時是時興給歌曲新填詞的,也許是因身邊沒有人能譜曲的緣故?母校的吳守垣、姜義男、楊小慧、蔡建錚、吳紹春等老師都熱愛文藝,或喜歡唱歌,或能舞文弄墨,他們集體寫了林中校歌,再把詞填入一首朝鮮歌曲的曲譜中。校歌在我們入學前就有了,入學不久大家就都學會了。校歌中的前幾句“寬闊的黑嫩公路通向北京城,奔流不息的二龍河水流向東方,我們學校就在這路邊小河旁,站在路邊向往北京,祖國的心臟……”后面還有這樣的詞句:“站在河旁望東方,紅太陽升起的地方,陽光雨露哺育我們茁壯成長,我們要像葵花一樣永遠向太陽。”
歌曲不能免俗,毫無疑問會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征,但當時還是頗能激蕩少年的心的,唱著她,我們向往北京,向往外面光彩奪目的世界。但當時北京距離我們太遙遠,外面的世界我們也幾乎無緣看到。
雖然校歌政治圖解過多,強調學生要勤奮學習的內容過少或近乎無,但校歌很好地反映了林中的地理位置和地緣信息,黑嫩公路邊、二龍河旁。在古驛道基礎上修建的黑嫩公路今天依舊是交通干線,只是比我們上學時改造升級了,混凝土路面取代了砂石路,現在是G603,并非高速公路,雖是普通國道,但仍然是黑河與嫩江、與齊齊哈爾、與內地連接的重要交通要道。它也是戰略要道,這一帶曾經有軍隊駐防,二站、三站、大嶺一帶有天險可守,這也是在此進行全地區軍民聯防演習的原因吧。后來隨著中蘇關系緩和,黑嫩公路上的駐軍軍隊被裁撤。
黑龍江首任將軍薩布素,取得雅克薩保衛戰的勝利后,覺得璦琿做將軍衙門治所太偏遠,與京城文書往來不便,就放棄黑龍江城而赴嫩水之濱建墨爾根城。然后黑龍江將軍移駐墨爾根,后又南遷至卜奎,璦琿兵力削減,這也成為后來不平等的《璦琿條約》簽訂而使大片國土淪喪的原因之一。薩布素由璦琿赴墨爾根建城,以及將軍衙門搬遷,走的就是這條路。二站不僅是站丁更換驛馬或歇息打尖處,也是當時去墨爾根建城的八旗兵休憩、歇息之地。
二龍河,我們叫了幾十年,去年才偶然在地圖上發現叫錯了,母校緊緊依傍的河流,發源于二站鄉境內,全稱是臥牛河,在二站境內也稱額雨爾河,流入孫吳縣境,名字就叫臥牛河,河畔也有一個鄉,以河命名,叫臥牛河鄉。臥牛河在孫吳匯入同樣發源于二站鄉境內的遜別拉河,在遜克縣境注入黑龍江。遜克是由遜河和奇克兩個縣合并而成,其中遜河即為遜別拉河之簡稱。二龍河是二站鄉境內靠近東部的另外一條河,河流相鄰的村子叫南二龍,還有一個地方稱北二龍。不知道為何把距離幾十公里外二龍河的名字安在了緊鄰二站的河身上?以訛傳訛這么多年。
二站鄉政府所在地與二站林場場部之間的河,實為額雨爾河。清代在此地設立的驛站,就用河流的名字命名,名為額雨爾站,古人命名準確,不知道今人緣何搞錯了,把額雨爾河或臥牛河的名字,稱為二龍河。“額雨爾”,蒙古語,“魚油”之意。黑河市愛輝區境內還有一條河也叫臥牛河,借此河流修建的水庫叫臥牛河水庫,是黑河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她原本叫額尼河,被水庫淹沒的一個村子稱為額尼河村。后來可能因為叫著順溜,不知不覺改稱為臥牛河。其實還是原來河名額尼更好,滿族語言“額涅”是母親的意思,額尼湖比臥牛胡更有詩意和民族特色。
二站鄉建有歷史文化館,去年去二站,慕名去參觀。歷史文化館就在鄉政府前面,是一棟紅色的平房。首先看到的是館門前的雕塑,一名站丁騎著驛馬正在飛奔。平時也很少有人過來,歷史文化館沒有開門。走進鄉政府,跟見到的人說明來意,鄉里的同志說還再整修中,暫不開門,但經商量,他們很近人情,有人去取鑰匙把門打開,讓我們進去參觀。館里通過圖片和文字,介紹二站鄉的歷史沿革、發展變化;通過早年的勞動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用具,展現二站的民俗文化。她源自古驛道,沒有黑龍江城至卜奎的驛道上的驛站,也就沒有今天的二站。驛站文化在這里留下蹤跡,記得上學時,振生同學的奶奶是站上人,和同學還去過他奶奶家,聽說他奶奶曾經開過大車店之類的客棧。公社里的邵姓、金姓,即為站上人。1900年,庚子俄難,二站是抗俄的主要戰場之一,在二站附近的北二龍、匡安嶺、大嶺等地,都進行了殊死抵抗,璦琿副都統鳳翔以身殉國,鄂倫春族馬隊也參加了戰斗。
二站是革命老區鄉,抗戰時,這里也是抗聯戰士的浴血之地。抗戰勝利后,這里也盤踞過土匪,被稱為“胡子窩”。由于當時這里是從黑河到孫吳、再到省會北安的必經之地,黑河的第一任黨和軍隊的領導人王肅的戰斗足跡,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王肅犧牲前,就是走的這條路,到后獾子洞遭遇土匪,王肅與戰友奮勇反擊,最后因寡不敵眾而血灑黑土地。我們在校讀書時,聽說有一位為剿匪而英勇犧牲的排長,一直沒有下葬,烈士遺體就放置在棺材外。一天,我們幾個同學涉過河,到與二站公社所在地相距不遠的一個小山坡上,果然見到這位英烈的遺骸,還能見到皮帶扣等物品。當時就納悶,是什么原因不給安葬,讓犧牲的先烈入土為安呢?
二站是知青上山下鄉最多的公社之一,因為這里荒原多,人煙稀少,來自上海、黑河的眾多知青到這里墾荒種地,比如南二龍就有200多名知青,其中上海知青占多數,由于南二龍耕地少,無霜期過短,不適合農業發展,我們入學前知青點已經撤銷了。我熟識的張津、施偉方、劉鑄、侯承良、李龍琴等,都在二站公社上山下鄉。與張津在師范學校同窗一年,他學物理,畢業后分配到金礦中學任教,后來以文字材料見長,調入地委辦(后改為市委辦)任秘書、副主任、主任,我在他任主任職務時調入市委辦工作。施偉方任地區邊貿局副局長時,我曾陪《解放日報》記者采訪他。劉鑄是師范學校(后黑河師專)中文科教師,我在學的兩年,恰逢他外出進修,沒能聽他講課,是畢業多年后才認識他。侯承良是通過我的老領導林增夫婦介紹,見過兩面,他在二站公社衛星大隊當過生產隊長和民兵連長。李龍琴與村里本地青年結婚,大返城時不能返滬,愛輝縣把在農村插隊的上海知青及家屬統一安排到林場,或到縣內的企業,李龍琴一家就被安排到我家鄉的林區工作、生活,她還當過婦女主任,待退休后回到上海。
歷史文化館里有黑河知青名單展示墻,遺憾沒有上海知青的名單展示,也許人太多?還是沒有搜集齊全?應該按照當年插隊的大隊,把上海知青的名單展示出來。館內反映上海知青和黑河知青的老照片,有一些陳列。
說到知青,不能不說到上海赴黑河地區上山下鄉知青的帶隊干部總領隊姚力。他從上海到愛輝縣二站公社三站大隊插隊落戶,后到嫩江縣籌建星火農場。姚力是1938年參加革命并于同年入黨的老革命,相繼在新四軍、華中野戰軍、解放軍里擔任多種職務。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長、局長,杭州市副市長,國務院警衛處處長,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秘書、綜合組組長,華東政法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市高教局局長,上海市委教育衛生工作部副部長兼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上海文教辦負責人,愛輝縣二站公社三站大隊插隊,嫩江縣星火農場黨委書記,國務院科教組、教育部負責人。1982年8月至1985年11月,先后擔任浙江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浙江農業大學顧問。
在三站插隊的上海知青王貴平回憶說:“姚力老前輩當時帶夫人和三個孩子在我們三站生產隊,帶領上海知青和黑河知青一起干農活,老前輩平易近人。”姚力到嫩江后,主抓籌建一座大型糖廠星火糖廠,糖廠位于嫩漠公路153公里處,帶自備電廠,可惜后來姚力離開嫩江,不知何故,工廠建好并沒有投產。1983年省政府決定開發黑寶山煤田,煤礦接收了已廢棄工廠,我于1984年初到新礦山工作,見到了這座荒野里崛起的雄偉建筑,工廠的設備都是從上海調運的,就連紅磚都是從上海運過來。經過改造,變成了黑寶山煤礦的自備電廠,發電供應煤礦生產生活用電。在星火農場的場址,后來建成星火鄉,后來建鎮,改名多寶山鎮。到多寶山鎮,就會想起姚力。姚力的主要著作有《回憶日內瓦會議》《萬隆華僑保衛周總理》和紀實小說《周恩來在萬隆(紀念周恩來誕辰110周年)》(合著)等。在二站歷史文化館,好像沒有看到對姚力的介紹,也沒有把姚力的著作搜集、展示出來。
二站匯集了驛站文化、紅色文化、墾荒文化、知青文化,人文資源豐富。現今的二站鄉,合并了北師河鄉,轄區總面積2507平方公里,比內地的一些縣的面積都要大。物產豐富,是黑河市篤斯越橘的主要產地,現有篤斯越橘基地2000余公頃,篤斯越橘年蘊藏量1000多噸,是愛輝區的最大產地,篤斯越橘俗稱都柿,營養價值豐富,是罕見的珍惜野生漿果。二站出產的木耳,遐邇聞名,主要是培育歷史悠久,培育技術成熟,當然也與唐校長帶我們在此最早進行人工培育木耳的實驗有關,應該與緊鄰額雨爾河、背靠大山形成的獨特環境與氣候也有關。
這里有綠水青山,這里有詩和遠方。
參觀二站歷史文化館感懷:
耳邊響起馬蹄聲,
遙想當年驛站兵。
北地京華相距遠,
文書傳遞奮馳行。
匡安隘險抵俄酋,
奮勇沖鋒誓不休。
北大嶺高馳戰馬,
鳳翔血灑寫春秋。
曩時二站聚胡多,
僻遠林間有盜窩。
王肅凜然除匪患,
一腔熱血灑山河。
知青插隊別家鄉,
古驛蒼茫守衛疆。
二站二龍三站遠,
荒原縱筆寫華章。
二站商標木耳優,
藥材野菜遍荒丘。
漫山漿果醇甘味,
秋實豐盈盡采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