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滿溢的收獲
陳寶林
當數字時代的浪潮漫過生活的堤岸,指尖在屏幕上的每一次輕觸,都可能醞釀著一場不期而遇的溫暖。二十天前,我從未想過,三幅承載著家鄉風物的攝影作品,會成為串聯起萬千心意的紐帶;更未曾預料,一場由吉林日報等七部門聯合舉辦的攝影大賽,會讓我收獲如此滿溢的感動與力量——當13000多張選票將我的作品推向第二名的位置,我捧著的哪里是一份榮譽,分明是一整個家鄉的溫度。
那三幅作品,是我寫給故土的三封情書。217號《萬畝香雪海,天然杏樹林》里,春日的杏林如云似雪,風過時,花瓣簌簌飄落,像無數細碎的時光在低語,說著這片土地的靜謐與悠長。218號《芍藥花開游人醉》定格的,是盛夏里最熱烈的相遇:層層疊疊的芍藥花燃成一片云霞,游人的笑容浸在花香里,連眼角的皺紋都漾著甜。而219號《神榆迎瑞牛,吉祥又幸福》,老神榆的枝椏伸向蒼穹,瑞牛的身影在樹下靈動,仿佛把世代相傳的祥瑞與期盼,都凝進了一幀畫面里。每按下一次快門,都是我俯身親吻家鄉泥土的瞬間,那些光影里的細節,藏著只有生長在這里的人才懂的暗號。
此次投票活動,看似只是簡單的指尖操作,實則蘊含著無盡的動人故事與深厚情誼。投票規則對于年輕人而言或許并不復雜——每位參與者每日擁有 10 次投票機會,可靈活分配給不同作品,亦可集中支持心儀之作。然而,下載吉林日報客戶端彩練新聞這一步驟,卻成為橫亙在老同志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看到,他們眉頭緊鎖,在微信中焦急地傾訴著操作困擾:“弄了好幾遍,手機都卡住了”“下載不了,求了好幾個人都不會”……望著這些話語,我的心不禁揪緊,只能心疼地安慰道:“能投就投,投不了也無妨,幫忙轉發朋友圈便好。或許您的親屬中有年輕人可以幫忙呢,這樣不就又能多幾張票了嘛。”
但我敬愛的老大姐,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最真摯的支持。年過七旬的縣關工委主任,她是我的老宣傳部長鄧桂俠,找到我時目光堅定:“寶林,我不會下載,你教教我,我一定要給你投票!”那一刻,我不禁愣住,心中滿是感動與心疼。我趕忙勸她:“投票操作有些困難,您這么大歲數就別折騰了。”她卻毫不猶豫地回應:“你是在宣傳家鄉,我必須全力支持!”這簡短的話語,如春日暖陽,瞬間驅散了所有的陰霾。我顫抖著雙手,小心翼翼地幫她完成操作,那投出的一票,重如千鈞,承載著滿滿的信任與殷切期待。
這樣的故事,在二十天里不斷上演。年近八旬的張連恕,一邊對著我寫下的說明書念叨“彩練新聞……是這個圖標不”,一邊每天準時發來投票截圖;關工委的劉有山副主任和五老工作室李銳士老師,把操作步驟抄在小本子上,像學生備考一樣反復練習;78歲的葉長青原文體局工會主席,騎著自行車穿過大半個縣城來辦公室找我,“小陳,再教我一遍,今天的票還沒投呢”,車筐里裝著剛買的菜,沾著清晨的露水。他們的手指或許有些顫抖,眼神或許有些模糊,但那份“一定要幫上忙”的執著,比任何攝影技巧都更有力量。
愛從來都不止一種模樣。縣政協辦公室的荀強主任,日理萬機,百忙之中不僅自己每天雷打不動投滿10票,還在委員群里吆喝:“咱通榆的好風景,得讓更多人看見!”開通鎮黨委李占雙書記說,芍藥花是咱開通鎮的,咱們可別拉后,他讓宣傳委員組織大家集體行動,鎮政府的辦公室里,此起彼伏的“投好了”聲里,藏著基層干部對家鄉的樸素驕傲。共青團的劉志釗書記帶著年輕人組隊投票,說這是“用新方式守護老情懷”;十花道鄉的張婧偉鄉長、興隆山鎮的楊志剛校長,每天在群里打卡報數,像是在完成一場與家鄉的約定。我那年已七十八歲高齡的恩師——包拉溫都蒙古族鄉退休干部張樹森,還有年過80 的計生局老科長王珂文,向海蒙古族鄉創業村老村支書林海江都在微信里告訴我:“我們天天關注你,天天為你點贊投票”,瞻榆鎮興旺牙科趙醫生也說道:“寶林大哥,我們全家和我的好朋友天天都在為你投票。”縣武裝部、統戰部、宣傳部,鄉鎮街道的領導們也紛紛為我投票。
最讓我淚目的,是那些在生活縫隙里擠出時間的支持。縣第二實驗小學的孫校長,愛人住院期間,一邊守在病床前,一邊在朋友圈里寫道:“陳老師當年幫咱們學校拍了那么多好照片,現在該咱們挺他了。”她的每一票,都帶著病房里的消毒水味,卻比任何香水都芬芳。遠在白城的吳寶林大哥,特意打電話來:“我讓孫子教的,他說爺爺你這是‘為愛發電’,每天都催著我投呢!”深圳的兒子、湛江的女兒,隔著千里時差,每天睡前都發來一句“爸,今天的票投完了”,原來牽掛可以跨越山海,變成指尖的默契。
這哪里是一場投票?分明是一場關于家鄉的集體告白。老同志們為了學會操作,像孩子一樣從頭學起;年輕人把投票變成社交話題,在朋友圈曬出家鄉的美景;在外的游子借著這機會,重新細數記憶里的草木山川。每一票都是一句“我愛你”,每一次轉發都是一聲“看,這是我的家”。那些平日里藏在心底的眷戀,借著這場大賽,像初夏的芍藥一樣,熱熱鬧鬧地綻放了。
7月20日23:59,投票通道準時關閉,但那些因家鄉而起的聯結,才剛剛開始生長。白城市關工委王占順副主任發來消息:“我把你的照片存成手機壁紙了,每天看都高興。”乾安縣吉林日報老通訊員王殿海在電話里說:“等下次有活動,我肯定比這次熟練!”。向海老村支書林海江發來圖片,向海的晚霞,他說:“你看,咱通榆的云彩,向海的風景,走到哪都忘不了。”
此刻,我看著那三幅作品,忽然明白:所謂收獲,從來不是終點的名次,而是沿途的風景與人。那些笨拙的操作、反復的叮嚀、跨越山海的牽掛,早已把“比賽”釀成了一壇名為“家鄉”的酒,越品越醇厚。數字會褪色,榜單會更新,但這份藏在指尖的愛,會像老神榆的根須,在歲月里越扎越深。
往后的日子里,我還會繼續舉起相機,拍下家鄉的春杏夏芍,秋霜冬雪。因為我知道,鏡頭里不只是風景,還有無數雙期待的眼睛;按下快門的瞬間,也不只是記錄,更是在續寫一場關于愛與故土的永恒約定。而那些為這場比賽付出過的人們,我們早已是并肩站在故土上的同路人——畢竟,對家鄉的愛,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代代相傳的接力,是跨越山海的回響,是永遠滿溢的收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