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熬夜
作者:賀測亮
人到了一定年紀,便會格外關注身體健康,注重養生保健。而熬不熬夜,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話題。
養生學家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是有科學道理的。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人體氣血在一天的不同時辰會循環流注于不同臟腑經絡,夜間特定時段休息,對相應臟腑有滋養作用。子時(23:00-1:00)養膽,此時進入深度睡眠有助于膽經排毒代謝,促進膽汁更新;丑時(1:00-3:00)養肝,身體在此階段進入深度修復期,肝臟會進行解毒與血液凈化;寅時(3:00-5:00)養肺,肺主氣、司呼吸,氣血由肝轉輸至肺后,肺會將新鮮氣血輸送至全身。這種規律的作息,對老年人來說基本能做到,但對年輕人而言,能堅持的可能性恐怕不大。
在當下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就業壓力與生活壓力交織,按時就寢對青壯年來說,往往成了奢望。不是有句話說“前半生用命掙錢,后半生用錢換命”嗎?國人中不少人正經歷著這樣的狀態。誰的生活沒有瑣碎煩惱,誰的工作沒有壓力負擔,誰不肩負“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或許人生本就是熬出來的:學霸的成長離不開秉燭夜讀,文學巨匠的作品多是熬夜筆耕的成果,機關里的文筆高手也常為趕工而挑燈夜戰。壓力之下,往往催生出動力與競爭力。
于是,熬夜加班成了一些人的常態。當然,熬夜在某些方面也有其特殊性:夜間是出思想、出成果的最佳時段,環境安靜,社交消息、會議、電話等干擾大幅減少,能自由調整工作節奏,更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夜間也是部分行業的效益黃金期,夜市攤主、代駕司機、急診醫護、保安、網店夜間客服、直播從業者等,都能借此增加經濟收入。
但不可忽視的是,長期熬夜的危害同樣顯著:它會導致生物鐘紊亂,誘發失眠、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及情緒問題,還可能因作息與家人、朋友沖突而減少社交互動。從愛惜身體的角度出發,實在不提倡長期熬夜加班,不妨盡量提升白天的工作效率,爭取不熬夜或僅偶爾熬夜。
送給年輕人一句話:關愛身體,非必要,不熬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