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禮物
作者:安諒
從小到大,父親給我買了多少東西,我數(shù)也數(shù)不清,更有幾樣?xùn)|西,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那是一塊錢都要掰成幾份用的年代。小說《閃閃的紅星》出版了,年輕美麗的班主任,在班上給我們朗讀了若干章節(jié)。潘冬子,或者說是文學(xué)的魅力,已抓住了我年幼的心。我哭鬧著,要父母親幫我買這本書。那時在塘橋老街上走回家,我纏鬧一路,父母好言相勸一路,可我不理不睬。當時的我,一定讓他們傷透了腦筋。這不是一個小數(shù)額,一本書的價格,抵得上一家人至少一天的飯菜錢。但是,我如愿以償了,父親把那本嶄新的、還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書遞給我時,我完全是欣喜若狂,父親也微笑著。多年后,我才能體會這微笑里的慈愛、期盼,還有艱辛。
初中時,我愈發(fā)癡愛文學(xué)。文學(xué)的早春已經(jīng)來臨。
重放的鮮花開始出現(xiàn)。如饑似渴的我,在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店,看到了一本四輯一套的《中國文學(xué)史》,也是新鮮出爐的,讓售貨員給我翻了翻,那字字句句和其中的氣息,都撩撥著我的激情。回到家,我又和父母說了,央求他們給我錢,買下這本書。一套書十多塊錢,大約是父親一周的工資了,他們緘默著,好半天不吭聲。我不能像小時候那般鬧騰了,只能和他們憋氣,躲在自己的小閣樓上不下來,到吃飯點了,也不肯露面。翌日上午,當他們從浦西趕回,遞給我那摞沉甸甸的書籍時,我又一次心花怒放了。我恐怕連謝謝都沒說,就什么都不管不顧了,捧著書,投入了全部心思。我記得父親說,他們?nèi)ベI這套書時,售貨員說這值得買,對孩子很有益。
不識多少字的父母親什么都不說,就堅決掏錢買下了。
但這需要父母親很多日子更加省吃儉用,他們本就是克勤克儉的一輩人,為了孩子的喜好,可以慷慨大度,甚至于傾其所有。
我在城建學(xué)校讀書那會兒,路途比較遙遠。騎車是我愛好,也是合適的交通方式。父親琢磨著要給我買一輛自行車。可那時購車要憑票,這輩子,作為一位勞模,父親不會絞盡腦汁地去獲取什么。他決定買二手貨,最好是別人剛用過的。在淮海路后邊的一個弄堂里,有一溜舊車行,一位戴著眼鏡、知識分子模樣的微胖男子,正巧要把自行車轉(zhuǎn)手。車輛是鳳凰牌的,八成新,看上去還挺像樣,父親也沒還多少價,120 塊簇新的人民幣就移手了。我騎著這輛車上學(xué),也順順暢暢地過了一段時間。但某天傍晚回家,上了浦江輪渡,發(fā)現(xiàn)車子有點異樣。待將車把提起時,車身脫臼似的軟塌了下去。再仔細察看,嚇了我一跳,車軸竟然斷了,而且斷口分明是焊接過的舊傷部位。倘若是在騎行中斷裂,后果不堪設(shè)想。我是費了好大的氣力,在下了輪渡之后,把這輛已半散架的自行車,一步一步扛回家的。父親見了之后,也大驚失色,只怪自己購車時疏忽,幸虧兒子無恙,要不真后悔莫及。不用說,那個模樣斯文的車主,隱瞞了這個原則性的問題,也讓我見識了某種人的嘴臉。很多年以后,我寫過一篇短小說,題為《尋車》,獲了獎,還被拍成微電影。就是根據(jù)這段故事創(chuàng)作的。
記憶中,父親還幫我買過一臺收錄機,四個喇叭的,和十四寸電視機一般大小。那時候,家境寬裕了些,學(xué)城建專業(yè),也要讀專業(yè)英語。我一開口要收錄機,父親就點頭了。我們雙雙騎車,到了陸家嘴東昌路的一爿電器商店,我選中了一款,父親笑瞇瞇地付了款。從此,我躲進小屋一待就是好半天,跟著這收錄機學(xué)英文,也常常錄下自己的誦讀,熟悉了錄下來的自己的嗓音,也頗為自信地進行了演講練習……
如今,許多物品已不在了。唯有那套《中國文學(xué)史》還在舊書架上挺立著。我想,身為勞模的父親,之所以舍得花這么多錢為我買這些書,他是期望自己的兒子,是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健康成長、堅強挺立的!
父親出生在揚州江都一個農(nóng)村的家庭,幼時隨比他幾歲的哥哥,到了上海。他由一位農(nóng)民,先做了一位修鞋匠,之后成為上海港區(qū)的職工,老勞模和標兵,他們這樣的胸懷和遠見,是包括揚州在內(nèi)的生活熏陶了他。我感恩他,也感恩江南的這片土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