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菜,山茅野菜惹人愛
郭松
現(xiàn)在的普洱2007之前叫思茅,思茅之所以更名為普洱,大概出于思茅地名與普洱茶關(guān)聯(lián)度較弱,強化普洱茶品牌價值的考量。
思茅的名稱源于少數(shù)民族語譯音,“思摩”“思么”“思毛”“思茅”,這一串名稱據(jù)文獻和史實記載,1600多年前,被稱作濮人的先民,常使用竹子來建房、做農(nóng)具,被稱為“思摩部”。這種竹子質(zhì)地堅硬,就用“思摩”(像石頭一樣堅硬)來形容。久而久之,“思摩”從形容詞變?yōu)槊~,也成為這種竹子的名字。晉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提到:“思摩竹,如竹大,而筍生其節(jié)。筍既成竹,春而筍復生節(jié)焉。”
漢代,思茅屬哀牢國轄地。之后,南遷至此的人流越來越多,使得思茅日漸興盛。南詔屬銀生節(jié)度,大理前期隸屬銀生節(jié)度,后改屬蒙舍鎮(zhèn)所轄威遠賧。思茅稱“思摩部”,又寫作“思么”“思毛”等。思摩部在宋代嘉定年間演化成“思摩甸”。彝語中“甸”的意思是平地。元設(shè)立步日思摩甸長官司,隸屬于元江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設(shè)車里宣慰司,所屬版納之一的勐拉等地,為思茅之地。其間有思毛村、思茅寨等地名,由于發(fā)音相似,得名“思茅”。清雍正七年(1729)設(shè)普洱府,思茅設(shè)通判;雍正十三年(1735)改為思茅廳,1913年改為思茅縣。
思茅地處滇西南哀牢山區(qū),有瀾滄江自北向南縱貫,低緯度保障充足光照,高海拔形成晝夜大溫差,有利于風味食物的積累。近些年,思茅菜出圈,代表菜是苦子果炒牛肉、豆豉炒大白花、大紅菌燉雞、火腿絲甜筍。印象最深的是它豐富的植物香氣,往往一桌菜,表面上是雞和牛肉,豐富、搭配的野菜和佐料卻占據(jù)味的主導,比起動物,植物才是思茅菜的主角。
思茅人對吃植物相當上心。春天,不僅是餐館,家家戶戶都會或買或采花來做菜,廣受歡迎的大白花,或用豆豉炒,或和臘肉一起煮湯。夏天能吃到的花比較少,可還是有餐館提供石斛花蒸蛋這樣的菜。新鮮石斛花蒸熟后,能保留花瓣部分微脆的質(zhì)地,給蒸蛋增加清苦回甘的風味,平凡如雞蛋羹也被山野草木之氣升華。
如果去到菜市場,目之所及多半是不認識的菜。買食材除了一只烏骨雞,其余都是植物,包括但不限于:刺五加、苤菜、水蕨菜、苤菜根、羽葉金合歡、樹番茄、芭蕉花、芭蕉心、甜筍、小紅蔥、水香菜等。刺五加、苤菜、苤菜根,這三樣菜在餐桌上頻繁出現(xiàn)。比如油熗菜,相當依賴前兩樣,油熗是用熱油快速熗燒佐料,讓它們的香氣與油全面融合,菜端上來總是香味先行。苤菜根微弱的辛辣很難察覺,通常被腌制成小咸菜,在涼拌菜里撒入一些。水蕨菜可以跟樹番茄一起炒,一綠一紅,汁水豐足,是很好的下飯菜。假如你住在村寨,芭蕉心不用買,路邊可以直接砍,切碎了與火腿丁拌在一起,又是一道菜。但讓樹番茄搭配芭蕉心就不合適了,后者纖維太多,需要用一些油脂豐富的東西輔佐。
思茅人最自豪的菌子是大紅菌,品質(zhì)在云南數(shù)一數(shù)二,大紅菌或燉雞,或燉紅燒肉,是餐桌上最重磅的菜。菌子本身已經(jīng)鮮味十足,主要香料只有姜和草果兩樣,草果通常也是新鮮草果,但這是思茅為數(shù)不多的在香料上相對克制的一道菜,也有將香料用得繁復的小吃店。“早盈小吃”初看是個思茅街頭常見的吃米干米線的店,卻有一味思茅都少見的小花卷。面揉開后往上面刷一層豬油,加入花椒、八角以及草果提味,刷完油,撒一層花椒粉和豬油渣,思茅花卷立刻寫滿了思茅風格。
思茅菜相當依賴植物,即便形體消失,也以香氣的形式留在味覺。青木瓜這種食材夏天很常見,它的皮有點澀,可以去掉,剩下的果肉是白色的,不酸不甜,沒有太鮮明的味道,但是口感脆爽。思茅人會像刨土豆絲一樣將它處理成絲,做成涼拌菜。傣族人也管它叫麻三波,在他們開的餐館里,這個菜可能被叫作“舂麻三波”。思茅還流行涼拌青芒,這道菜口感脆爽,滋味也豐富。他們喜歡選取那種果肉硬脆、酸澀感較強的未成熟青芒,以酸辣咸甜的復合調(diào)味激發(fā)果肉的香味。
舂芒果在思茅,但凡看到?jīng)霭璨耍瑤缀醵际囚┏鰜淼摹T谒济┑谋镜夭宛^里,包括尋常人家,舂筒是廚房必備器皿。這也是包括景頗族、傣族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器皿。涼拌青芒這種小吃,用舂筒搗碎野番茄、大芫荽、大蒜、小米辣等,加入切成條的青芒,以舂代拌,鮮味十足。思茅有個孟連縣,與緬甸接壤。在那里吃過幾家餐館,舂菜各有千秋,最喜歡的是一家叫“小木屋”的,他們做的涼拌干巴絲非常美味。“干巴”說的是鹽漬風干的黃牛肉,在舂筒里捶松,撕成絲狀,看上去平平無奇,卻拌出來一種復合香氣。這份涼拌干巴絲,用新鮮檸檬汁和木姜子,再加上小米辣和大蒜、大芫荽在筒里舂搗過,至于比例幾乎憑手感。涼拌干巴絲滇西南民族保持下來的舂的傳統(tǒng),與他們偏愛植物食材有關(guān)系。有些山茅野菜質(zhì)地堅硬,纖維粗糙,需要舂搗來改變質(zhì)地。而舂這個動作能最大限度地幫助芳香揮發(fā),也起到調(diào)和口感的作用,思茅人會告訴你“萬物皆可舂”。
每年6至9月,是云南的野生菌季,“舂”和菌子結(jié)合的菜,光是聽著就鮮味十足。我在“拉祜媽葫蘆小院”餐廳,吃過一味“舂馬屁泡”。馬屁泡,這名字令人狐疑,但思茅人都這么叫,它學名是馬勃菌,大小顏色都像土豆,不過在市場上少有見到完整的,都是切成片泡在水里,有的橫截面有黑黑的一塊,鑲白邊,像是牛眼睛,很好認。這是外地人在菌子季闖入思茅,最容易學會辨認的一種菌子。一種名為“馬屁泡”的野生菌,市場里多見到的是切成片后浸水的做法也簡單,將馬屁泡和奶漿菌在炭火上烤到七成干,舂好大芫荽、苤菜根、蒜、小米辣等,出舂筒后芳香四溢。沒有豬油輔佐,菌子立刻就從主菜降為清新前菜,但難得之處在于理解不同菌子在香味上的區(qū)別,比起一味用豬油炒菌子的餐館,已經(jīng)勝出一籌。
“拉祜媽葫蘆小院”的舂馬屁泡吃酸,在思茅的一個晚上,點了個燉排骨的外賣,發(fā)現(xiàn)竟然味道很好,湯色清亮,微甜中隱隱有酸味,讓人胃口大開。酸味來自酸木瓜,切片曬干發(fā)酵,適合煮湯。不像黔南黔西南吃酸,主要吃的是發(fā)酵酸湯,無論是紅酸、白酸,還是蝦酸,都是用發(fā)酵酸湯去處理動物蛋白,但思茅人有很多來自新鮮食材的酸可以選擇。青芒果、樹番茄、酸哆依、橄欖,這些酸味十足的水果,都被思茅人用來入菜。酸味小吃很普遍,拉祜族人家會端出涼拌哆依芽、哆依果招待客人。在思茅,即便是鄉(xiāng)野人家的主婦,也很懂得使用酸。
“大開河咖啡館”,有三道涼拌菜,檸檬茄子、涼拌樹花、涼拌水香菜,給我印象很深,混搭使用新鮮檸檬、樹番茄和蘋果醋。樹花和茄子是市場里買的,水香菜是河邊摘的,是那種潮濕的河邊都能茂盛生長的野菜,本身質(zhì)地是水水的,但涼拌汁調(diào)得好,吃起來就很有滋味。我吃掉盤子里最后一口的時候心想,這才是真正的夏日減脂沙拉。還有一道菜是紅燒羅非魚,也不用醋,檸檬不適合,倒是本地樹番茄,顏色亮麗又有酸度,是燒魚的好配角。
在“小木屋”我還吃過令人贊嘆的酸臭米線,戰(zhàn)友說他根本沒吃出臭味來,但那天的米線的確額外過癮。老板告訴我們,傣族是喜歡將米線發(fā)酵過再吃的,方法是浸在水里,室溫里放上三天,每天換一次清水。到第三天撈出來的米線,恰到好處,臭味很微小,但是增加的風味讓這鍋米線增色很多。傣族的酸肉主要用的是豬肉,剁成肉糜后與少量糯米粉混合,在陶土壇里密封發(fā)酵,得到的酸肉呈粉紅色。
思茅有一種佤味鹵腐可以排到腐乳前三名。它區(qū)別于其他腐乳的特點是質(zhì)地稠密,吃到嘴里細細粉粉的。佤味鹵腐走的是酸辣路線,除了質(zhì)地硬朗,它在發(fā)酵過程中,會用木姜子粉、苤菜根碎和辣椒粉等腌制。如果要從思茅帶走什么,野菜刺五加固然有代表性,但地理和氣候最不影響風味再現(xiàn)的,其實是這味佤味鹵腐。思茅人喜歡吃酸的小店叫“楊記酸醋米線”,是那種早中晚都可以跑過來吃一碗的小吃店。店里除了米線,還提供白醋,裝在大壇子里食客可以免費續(xù)杯。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