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海,七月最美
——探尋自然與生命交織的奇幻之境
作者:陳寶林
七月,當熾熱的陽光灑向大地,向海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境的科爾沁草原中部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此時的向海,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世人眼前,讓人不禁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踏入向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蜿蜒起伏的沙丘,它們猶如大地的脊梁,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沙丘上,金黃的細沙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仿佛給大地鋪上了一層華貴的金毯。而沙丘間,波光瀲滟的湖泊宛如一面面巨大的鏡子,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周圍的美景,微風拂過,湖面波光粼粼,如夢如幻。
沿著湖畔前行,千姿百態的蒙古黃榆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它們有的像飽經風霜的老人,枝干扭曲,卻依然蒼勁有力;有的似青春洋溢的少年,身姿挺拔,充滿生機。這些蒙古黃榆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為向海增添了一份古樸而神秘的氣息。
與蒙古黃榆相伴的,是那綠浪翻滾的蒲草葦蕩。微風中,蒲草和蘆葦隨風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演奏著一曲美妙的自然樂章。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一個綠色的童話世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祥和。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仙鶴島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島上,鶴舞翩躚,一只只丹頂鶴宛如優雅的仙子,或展翅高飛,或低頭覓食,或引吭高歌。它們那潔白的羽毛、修長的雙腿和優雅的姿態,無不令人為之傾倒。游客們紛紛駐足觀看,不時發出嘖嘖贊嘆,仿佛時間都在這一刻靜止,只為欣賞這如夢如幻的美景。
而向海博物館,則好似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微觀縮影。館內陳列著豐富的動植物標本和歷史資料,生動地展示了向海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在這里,游客們可以深入了解向海的過去與現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
百鳥園也是向海的一大特色景點。多種鳥類在這里自在覓食、嬉戲,它們或在空中翱翔,或在枝頭跳躍,或在水邊踱步。五彩斑斕的羽毛、清脆悅耳的鳥鳴,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每一只鳥兒都像是大自然的精靈,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無盡的活力。
游船碼頭更是熱鬧非凡。當游船緩緩行駛在湖面,驚起一群白鷺,它們撲騰著翅膀,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而湖面上,鸕鶿們則歡快地戲水,時而潛入水中,時而浮出水面,展示著它們高超的捕魚技巧。游客們坐在游船上,盡情享受著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
說起向海的歷史,它原名“香海”,如今已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 AAAA 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國際 AAA 級自然保護區。這片總面積達 10.67 萬公頃的土地,擁有典型的草原地貌。南北最長 45 公里,東西最寬 42 公里,西與內蒙古科右中旗接壤,北與洮南市相鄰。區內水系發達,南部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部有額穆泰河流進濕地,北部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保護區橫跨通榆縣五個鄉鎮場、十二個村、三十二個自然屯,二萬人口在這片土地上從事著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向海的形成也頗具傳奇色彩。它位于通榆縣西北向海鄉內,原有一場、二場兩個自然泡子,兩泡相距僅 500 米。因河流間歇斷水,泡子時有干涸。1969 年至 1973 年,人們從龍華吐挖了 105 公里渠道,引來洮兒河水入泡,并沿泡筑成均質亞砂土主壩,長 386 米,最大壩高 7.6 米,副壩 5 條,全長 3729 米,總庫容 2.35 億立方米。如今,這里設計灌溉旱田 20 萬畝,灌葦塘 16.7 萬畝,養魚水面 50.8 平方公里。湖區長 13 公里,寬 8 公里,低水湖面 32.7 平方公里,相應庫容 0.64 億立方米,正常蓄水湖面 66.5 平方公里,相應庫容 2.08 億立方米,庫下淹沒土地 39 平方公里,伴生 12 個小島,最大湖水面 71 平方公里。這里酸堿度 7.6,無污染,淺水湖域水草肥美,水溫高,盛產鯉鯽鰱草和蚌蝦,1985 年產魚 435 噸,灌葦 15 萬畝。
向海保護區屬于湖河相容沖地貌類型,地勢平坦,河道極不明顯,湖泊、草原、沼澤、水庫相間分布。沼澤地上生長著茂密的大片蘆葦,大大小小的水泡星羅棋布,水深一般為 3 米。這里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 4.9℃,年降雨量 400 - 450 毫米,年蒸發量在 1890 毫米,無霜期為 170 天左右。區內有霍林河、額穆泰河和洮兒河三條水系,洼地中的草甸和草原上,生長著大量草本植物,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放牧區。湖泊與草甸之間,沙丘交錯起伏,生長著天然的榆樹林。四周環境幽靜,魚類及水生生物資源豐富,為各種水禽提供了良好的餌料。大面積的蘆葦,更為水禽的棲息繁殖提供了隱蔽的場所。
也正因如此,向海成為了鳥類的天堂。現已調查記錄到鳥類有 200 多種。每年春季,丹頂鶴、白枕鶴、白鶴、蓑羽鶴、灰鶴、白鸛及許多雁、鴨、鷺、鷗陸續結隊而來,在這片廣闊的沼澤濕地中營巢產卵。這里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審為“具有國際意義的 A 級自然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還被國家人與生物圈委員會批準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在省內更有“東有長白,西有向海”的美譽。
值得一提的是,向海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是全球九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每年的這個季節,北遷飛往西伯利亞等地繁殖的白鶴、白頭鶴、灰鶴、白枕鶴、青頭潛鴨、小天鵝、東方白鸛等候鳥大量聚集在向海這個候鳥驛站休憩覓食、補充體力。遷徙高峰期,來這里的候鳥數量可達幾十萬只,為濕地帶來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丹頂鶴,作為向海的一張亮眼名片,以其體態飄逸雅致、鳴聲超凡不俗而聞名于世,成為長壽高雅、愛情忠貞的象征,也引得不少文人墨客為之賦詩。多年來,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丹頂鶴人工繁育、丹頂鶴野化訓練研究等各項工作上有效開展,使得向海保護區丹頂鶴飼養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全國第二大丹頂鶴圈養種群基地,繁育丹頂鶴累計達 200 余只,每年人工繁育鶴雛的數量約 30 只左右。
七月的向海,不僅活動豐富多彩,如詩如畫的美景更是讓人陶醉。碧波蕩漾、飛鳥云集,處處彰顯著生態之美。這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禮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在這個七月,讓我們一同走進向海,感受它的魅力,聆聽它的故事,領略這大自然的壯麗與神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