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苦暑拾筆三章

苦暑拾筆三章

 

作者:陳文赤

 

一碗豆子芝麻茶

 

生活中飲茶一般人取杯而飲,而在湖南長株潭,益陽等地區卻是端起一青花瓷碗而嚼。那一碗在晨霧中騰起金黃氣霧的湯茶,藏著湖湘兒女人半個千年的待客哲學。某些地區的湖南人喚它為"豆子芝麻茶",湘中一帶的兒女愛稱其"擂茶",這聲稱呼帶著石臼撞擊感的名號,在益陽地界尤為響亮。

 

資水兩岸的城鄉人家,幾乎家家灶房里都擺著別有特色的擂缽,缽底的紋路深似經久的年輪,藏著數不清的湯茶故事和鄉土風情。

 

舊時的湖南地帶多是山地,寒濕不免纏繞其間。農家弟子晨起耕作之前,總要喝一碗熱茶暖暖身骨。黃豆耐饑,芝麻補力,姜絲驅寒,炒米頂餓。這碗集合了五谷精魂的茶湯,成為了山民應對繁重勞作的一種智慧結晶。

 

清代《長沙府志》里便有記載:"農者晨興,必飲豆茶,雜以芝麻、姜、米,謂其耐饑寒。"而益陽因資水滋養,物產更豐,擂茶的用料也更顯靈動。當地盛產的花生、綠豆常被請進擂缽,與黃豆、芝麻共舞,連茶葉都偏愛用安化黑茶的粗梗,說這樣擂出來的茶底更有筋骨。

 

擂茶的無盡妙處,全在那尊青石擂缽里成就。益陽人擂茶講究"三輕三重":初擂茶葉與姜片要輕,讓茶香慢慢滲出來;加黃豆、芝麻時要重,擂杵撞得缽沿嗡嗡響,仿佛要把資水的浪聲都擂進去;最后放花生碎要輕攏慢捻,留住那點脆甜。資水邊的老茶娘還會往擂缽里丟兩顆青花椒,說這是從川地學來的巧思,讓茶湯多一層麻香,像極了益陽人外柔內剛的性子。

 

制作之前,主人家會提前將飽滿的黃豆在鐵鍋里炒至焦糖色,黑芝麻要炒得表皮開裂,露出油亮的內里。最關鍵是生姜,需選帶泥的新姜,洗凈晾干后切成薄片,與茶葉一同在陽光下曬足三日,此乃汲取天地日月之精華也。

 

一待客人光臨家門,便挽起袖子在擂缽里研磨:先放茶葉與姜片,竹制的擂杵順時針畫著圈,發出"沙沙"的輕響,仿佛把陽光的味道都碾了進去。接著加入黃豆與芝麻,力道漸重,擂杵撞擊缽底的"咚咚"聲,在堂屋里蕩出憨厚的回音。直到所有原料化作帶著顆粒感的碎末,才算備好了茶基。

 

益陽人喜好喝擂茶,總會離不開"茶席"。不是精致的茶盤,而是竹編的簸箕,里面擺著油炸的米糕、鹽漬的刀豆、糖浸的金橘,都是配茶的妙物。沖泡時更見心意,粗瓷碗里先舀一勺擂好的茶末,撒上金黃的炒米,滾燙的水一沖,碗中立刻綻開金色的浪花。講究些的人家,還會抓一小撮紫蘇葉或薄荷碎,讓茶湯里多幾分草木清氣。

 

客人接過茶碗時,指尖先觸到瓷碗的溫熱,鼻尖縈繞著焦香與辛香的糾纏,仰頭喝下去,炒米在舌尖蹦跳,茶末的粗糲感蹭著喉嚨,最后被一絲姜辣熨帖地裹住——這哪里是喝茶,分明是把主人家的熱忱嚼進了肚里。資水碼頭的老船工說,喝益陽擂茶要"三咂三咽",第一口咂出芝麻香,第二口咽下豆粒的焦,第三口讓姜辣在喉間慢慢散,才算懂了這茶里的江湖氣。

 

而成為待客之道,恰是湘人熱辣性情的流露。湖南氣候潮濕,客人進門先遞上一碗滾燙的茶,既是驅除濕氣的體貼,也是"進門就是客"的熱忱。益陽人待客更顯隆重,若是遠客到來,女主人會系上藍布圍裙,當著客人的面擂茶,擂杵轉動的"吱呀"聲與資水的櫓聲相映,成了最動聽的迎客曲。湘西一帶至今保留著"三碗茶"的禮節:頭碗接風,二碗敘舊,三碗送別。粗瓷碗碰在一起的脆響,比任何寒暄都更顯親近。

 

更妙的是茶里的分寸感。不像功夫茶那般講究儀軌,豆子芝麻茶的沖泡隨性卻鄭重。抓一把去年的姜絲,撒半勺新炒的芝麻,全憑主人心意調配。客人喝到碗底的炒米,總要仰頭吞下,那聲滿足的"咕咚",便是對主人最好的回禮。這種不刻意的周到,藏著湖南人"親而不昵"的處世之道。

 

如今在益陽的老街巷里,仍能見到娭毑們坐在門口炒豆。竹篩里的紫蘇葉紫得發亮,青石擂缽就擺在八仙桌上,路過的街坊隨口問聲"呷茶冇",便能坐下喝上一碗。資水的波光映在茶碗里,仿佛能看見百年前的畫面,商船靠岸時,船老大接過茶碗,茶葉在水中舒展的模樣,像極了他剛卸下的帆。

 

在老北京人的靈魂深處,大碗茶成了童年的象征,在湖南豆子芝麻茶更是瀟湘文化的靈魂:它采用最為樸素的食材,承載著最厚重而深沉的情意,讓每一次情意綿長的相逢,都浸著一股煙火氣的溫暖。益陽的擂茶,更是把資水的靈動、兩岸的豐饒,都揉進了那一碗茶湯里,成了流淌在舌尖的鄉愁。

 

寫作和爬山之遐想

 

晨霧還戀著蘇仙嶺的樹梢時,我已站在山腳下的“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前。青石板路從牌坊下蜿蜒而上,像一軸攤開的奇特宣紙,露水在石板的凹處積成小水洼,恍若硯臺里未研開的墨汁。

 

《聊齋志異》里說,郴州有女蘇氏,夜夢仙人遺丹,吞之有孕,誕下一子名耽——便是后來騎鶴升仙的蘇仙。此刻我攥著的登山杖,倒像支沉甸甸的筆,正預備在這山路上寫下些散漫的心事,忽然覺得,爬蘇仙嶺與伏案寫作,原是同一趟循著傳說向內的跋涉。

 

初入山時,道旁的溪澗總在耳邊絮語。水流撞著卵石的聲響,混著遠處晨練者的收音機聲、賣香火的阿婆的吆喝聲,像極了寫作伊始,腦海里擠滿的雜聲:昨夜未改完的句子、編輯催稿的短信、書架上某本書的觀點……這些聲音纏成一團,讓腳步都有些踉蹌。

 

就像第一次在稿紙上落下筆尖,總怕寫歪了第一筆,怕辜負了這張干凈的紙。忽聞林間有鶴鳴般的清啼,抬頭卻只見幾只白鷺掠過樹梢——倒想起《聊齋》里蘇耽幼時,常隨母采樵,遇白鹿銜藥相贈,那些帶著仙氣的傳說,原是早被山風揉進了尋常草木里。

 

行至“桃花居”時,忽然靜了下來。朱漆木門半掩著,院里的桃枝探過墻頭,葉片上的露水墜在青石板上,砸出細碎的響。這像極了寫作時的某個瞬間,忽然從喧囂里鉆出來,找到一處獨處的角落。我坐在門旁的石凳上歇腳,看陽光透過葉隙在地上織網,像看自己的文字在稿紙上慢慢鋪展。

 

“仙蹤漫信憑虛見,塵況偏隨小憩消”,墻上題著的詩句洇著潮氣,倒讓我想起蘇耽成仙前的故事:他為母治病,在這山中采藥煉丹,石臼里搗藥的聲響,許是比此刻的溪聲更急些?寫作何嘗不是如此,那些字句的打磨,恰如煉丹時的文火慢煨,急不得,躁不得,要等藥香自紙間漫出來。

 

過了“白鹿洞”,路開始陡起來。石階被游人磨得發亮,有些地方得扶著巖壁上的鐵鏈才能上行,手心觸到鐵鏈的涼意,忽然想起改稿時的窘迫——明明前一段還順風順水,某個詞卻像塊絆腳石,怎么也挪不開。就像此刻卡在一處轉彎,抬頭望不見頂,低頭是陡峭的坡,只能咬著牙數臺階:“再走十步就歇腳”。

 

這多像寫文章時的“死磕”,有時明知句子笨拙,偏要在字里行間磨,磨到某個瞬間,忽然就通了,就像轉過這道彎,忽見一泓清泉從巖縫里滲出來,水珠落在青苔上,像句俏皮的詩。《聊齋》里說蘇耽煉丹時,曾遇異人指點“火候到時而丹自成”,原來爬山的耐力、寫作的執著,與煉丹的火候,竟是同一番道理。

 

到“三絕碑”前時,游人忽然多了起來。碑上秦少游的詞、蘇軾的跋、米芾的字,被玻璃罩著,仍能看出墨痕里的郁色。導游正講秦少游“郴江幸自繞郴山”的愁緒,我卻想起《聊齋》里蘇仙升仙后,百姓遇旱,他馭鶴歸來,以丹投江,化作甘霖的傳說。原來這山的魂魄里,既有文人的悲戚,更有仙人的暖意。

 

這好像寫就一篇散文,既要容得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澀,也要藏得住“為解人間苦”的溫厚——那些曾讓自己頭疼的段落,忽然有了各自的位置,正如這碑上的字,愁與暖交織,才成了千古絕唱。

 

爬“飛升石”那段路最是費力。石階幾乎垂直,鐵鏈勒得手心發紅,每一步都要把重心壓在前腳掌,膝蓋酸得像要散架。忽聽身旁的小姑娘對媽媽說:“爸爸說,到了上面就能摸到云呢。”童聲清亮,倒讓我想起《聊齋》里蘇耽升仙的場景:“有鶴集庭,耽跨之,沖天而去”。

 

傳說里的精靈鶴影,此刻仿佛就棲在巖頂的松枝上。終于登上那塊巨石時,風忽然灌滿了衣袖,遠處的郴江像條銀帶繞著城,方才覺得陡峭的路,此刻回望,竟像條絲帶系在山間。這像極了文章寫完的瞬間,那些熬紅的眼、揪緊的心,忽然都松了下來——原來所謂“飛升”,從不是一躍而就的輕盈,而是步步踩實后的通透。

 

在蘇仙觀前的坪上歇腳時,見道士在曬草藥。艾草、薄荷、魚腥草……攤在竹匾里,散著清苦的香。道士說:“這些都是蘇仙當年種過的藥草,治些頭疼腦熱,最是對癥。”我忽然想起《聊齋》里蘇耽成仙前,為鄰里治病從不取分文,只說“草木有靈,當濟世人”。

 

這讓我想起稿紙上的字句,有些像艾草,初讀帶著澀,細品卻有回甘;有些像薄荷,寥寥幾筆,就能讓人清醒。原來文字與藥草一樣,不必求華麗,能貼心就好——就像爬蘇仙嶺,有人為尋仙跡,有人為看風景,而我不過是借這山路,借這傳說,與自己說說話。

 

下山時特意走了“遇仙橋”。石板橋橫跨在溪上,欄桿上的石獅被摸得溜光。站在橋中央看溪水,方才上山時覺得湍急的流,此刻竟變得舒緩,連撞著卵石的聲響,都像是蘇仙留下的叮囑。這像極了重讀舊作的心情,當初覺得生硬的句子,忽然讀出了笨拙的真誠;那些刪刪改改的痕跡,倒成了最珍貴的印記。

 

《聊齋》的結尾總會說“異史氏曰”,而我布衣草民此刻只想說:山有靈,記得每雙踏過它的腳;紙有魂,記得每個認真寫下的字。

 

暮色漫上山時,我往山腳下走,登山杖敲在青石板上,篤篤的響,像筆尖在稿紙上頓筆。忽然懂得,爬蘇仙嶺,是讓身體在傳說里觸摸真實;寫文章,是讓心靈在字句里安放傳說。

 

蘇仙的白鶴早已消失遠去,但山路上的每塊石、觀前的每株草,都還在替他講著“修行”與“濟世”的故事——就像好文章的妙處,從不在辭藻的華麗,而在某個句子里藏著的、如藥草般的溫良,如悠悠傳說般的綿長。

 

快遞里的人間煙火

 

大約凌晨4點的時候,城市大部分生活區還裹在濃稠夜色里,快遞分揀中心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傳送帶發出規律的嗡鳴,身著工裝的分揀員像精準的鐘表齒輪,在堆成小山的包裹間穿梭。掃描槍的紅光在朦朧中明明滅滅,如同夜空中翻飛的螢火蟲,這是最早迎接霞光的地方,也是無數人間故事的起點。

 

當包裹離開分揀中心,便開啟了跨越千山萬水的旅程。貨運司機老曹握著方向盤,在高速公路上日夜兼程。連續駕駛十幾個小時,累了就在服務區打個盹,餓了就泡一碗泡面。寒冬臘月,北方的風雪敲打著車窗,為了確保貨物準時送達,他必須裹緊大衣,頂著刺骨的寒風檢查車廂的封閉情況;盛夏酷暑,柏油路面蒸騰著熱浪,貨車發動機的轟鳴聲與蟬鳴交織,他的后背被汗水浸透,仍要全神貫注盯著前方的道路。這些物流人員,如同現代的“驛卒”,用自己的一份堅韌操守,讓包裹平安穿越平原、翻越高山、跨過江河。

 

生活的快節奏讓快遞站遍布各處,如同雨后春筍般入駐社區與小區,橙白相間的驛站招牌,成了樓房間最為親切的標識。我所在的快遞站里,兩位年輕的美女收發員,雖然不知姓名,一律呼為美女老板。她倆用熱情與細致點亮了收發的日常。她們的工作在小山包的分揀中,透露出繁雜有序的沉穩,不僅能精準記住熟客的包裹,還不時需耐心處理各種上門退貨的繁瑣事宜。

 

“美女老板,昨天收到的這本書不合適,幫我退了吧。”我拿著一本完好的書走到分揀臺前,現在我知道了她姓賓,是本地人又是店長。賓美女有一頭優雅利索的短發,笑容親切。她立刻放下手中掃描包裹的工作,快步迎上去:“您老先別著急,我先檢查下商品和配貨單,沒問題就給您填好退貨。”

 

 她白皙的手指點開發貨頁面后,在系統上快速錄入退貨信息,還眨著大眼睛叮囑:“放心啦!今天就能發出,退款估計三四天就能到賬。”遇到不太熟悉流程的居民,賓美女總是溫柔又耐心。廣場舞大媽拿著網購的小音箱,聲音帶著焦慮:“這東西的聲音不夠響亮,我想退回去。”美女老板,穿著橘黃色工裝,蹲下身與老人平視,輕聲安撫:“大媽,我幫您弄,不著急。”她一邊拆開包裝仔細檢查商品,用手機拍下細節,填寫退貨原因時,還把密密麻麻的選項,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話語慢慢解釋。等一切辦妥,大媽感激地說:“多虧有你們這些好姑娘,不然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兩位美女老板不僅業務熟練,還對熟客的喜好了如指掌。戴著眼鏡的會計姑娘剛踏進驛站,賓美女就從貨架第三層抽出印著卡通貼紙的小箱子,調侃道:“你的盲盒‘小可愛’到啦!上次聽你說蹲了半個月補貨,這次可算盼到了。”常來給部隊兒子寄辣椒蘿卜的張大爺還沒開口,賓美女已經利落地從角落搬出防震泡沫箱:“大爺,給您備好啦!這次特意多加了泡沫袋,保證完好到達!”這份細致入微的服務,讓小小的快遞站充滿了人情味。

 

居民們無需再掐著時間等快遞,隨時能在歸家途中,順道取回期待已久的包裹。可這份便利的背后,也藏著復雜的情緒。

 

也有忙中出錯的時候,鄰居黃大姐在快遞站翻找了一陣子,一再確定到貨的信息,急得眼眶發紅,也沒見到她的寶貝。哥哥給生病住院的母親寄的特效藥,在快遞單上標注了“急件”,卻在茫茫包裹中不見蹤影。兩位美女反復核對物流信息,還聯系其他站點協助查找,最后發現是分揀時錯放到隔壁小區站點。當黃大姐終于拿到包裹趕往就近醫院時,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那一路的焦灼,是對至親的牽掛。

 

當然,也有歡欣雀躍的時刻。大學生小陳收到考研錄取通知書的那天,賓美女特意用紅絲帶系著快遞件,助手舉著手機幫忙拍照:“必須儀式感拉滿!沾沾喜氣!”小陳捧著這份承載著無數日夜努力的“禮物”,在驛站門口給家鄉的父母打視頻電話,聲音滿是抑制不住的哽咽與喜悅。快遞站的白熾燈下,她眼角的淚光與屏幕那頭父母的笑容,成了這個季節最溫暖的畫面。

 

我不時溜達在小區馬路上,看快遞員騎著電動車在馬路上穿梭,風鼓起背后的制服,像一張張鼓滿希望的帆。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寒風中,手指凍得通紅,卻依然小心翼翼地將包裹護在懷里。這些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是城市的毛細血管,是市民的寄托,將溫暖與期待輸送到每個角落。  記得有次網購了一盆吊蘭,送貨的是位女快遞員。她抱著花盆上樓時,腳步比往常輕緩許多,生怕晃動損傷了脆弱的枝葉。“這花嬌嫩,得輕拿輕放。”她笑著說,眼角的皺紋里藏著質樸的善意。那一刻,包裹不再只是商品,而是承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信任。

 

快遞站成了都市生活的新驛站。深夜加班后,取件碼的提示音像溫柔的呼喚,慰藉疲憊的身心。有時是遠方朋友寄來的禮品,帶著熟悉的家鄉味道;有時是心儀已久的書籍,打開便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每一個包裹,都是生活給予的小確幸,在平淡的日子里泛起漣漪。

 

雖然快遞單上的字大多是機器打印,規整得如同流水線產物,但仔細端詳,仍能發現別樣的故事。收件人昵稱從正經的本名,變成了“奶茶續命星人”“追劇狂魔”,“伴學老君”俏皮的文字透露著主人的生活趣味。曾收到過一個包裹,收件人姓名欄寫著“等花開的人”,拆開是一盆多肉植物,葉片飽滿翠綠,仿佛承載著寄件人無聲的鼓勵。即便沒有手寫的溫度,這些打印的文字,依然在訴說著都市人的情感與期待。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快遞見證著都市人的喜怒哀樂。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承載著思念與向往。每一次簽收,都是與生活的一次溫柔相遇;每一個包裹,都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當我們撕開包裝的瞬間,收獲的不僅是物品,更是生活的驚喜與感動。

 

那些因快遞產生的愁苦,終會在問題解決后化作一聲釋然的嘆息;而那些高興時刻,則會成為記憶里閃閃發光的碎片。這一切的背后,是無數物流人員不辭辛勞的付出,他們用汗水與堅持,編織起現代生活的便捷網絡。

 

快遞,這個看似普通的行業,早已成為都市生活的縮影。它讓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依然能觸摸到生活的溫度,感受到人間的煙火氣。在包裹的流轉中,我們讀懂了付出與收獲,理解了等待與期待,也學會了在平凡中發現美好,在瑣碎中品味幸福。

 

作者簡介

寫作者:陳文赤 網名:沉語落言 冰峰雪鷹  湖南省臨澧人。株洲南車集團分公司退休,荷塘區文聯作協編外會員。80年代參加“全國職工文學創作講座”函授培訓。90年代參加《株洲日報》副刊培訓班,發表小說散文數十篇。“西部文學論壇”小說、故事精品數篇。獲“墨舞紅塵文學網”六周年賽事,小說2等獎。“中財論壇”小說散文精品與計酬作品數十篇。株洲市荷塘區文聯“清風”文學賽事2等獎,區文聯作協公眾號發短篇小說數十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王放屁给我闻vk| 美女胸被狂揉扒开吃奶二次元| 欧美日本在线三级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pp|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99久在线观看|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品善网|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看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第一页| 69xxxx视频| 暖暖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国产一二|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黄瓜视频有直播的不| 日本大片免aaa费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视频| 两个人一上一下剧烈运动| 精品xxxxxbbbb欧美中文| 自拍另类综合欧美小说|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日本免费网站视频www区|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国产91在线九色| www.狠狠干|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美女色又黄一级毛片| 天天干夜夜夜操|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高清中文字幕免费观在线| 成年免费a级毛片|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视频观看| 538prom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