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飯桌上的規矩

飯桌上的規矩

 

作者:佘思良

 

當暮色如潮水般緩緩漫過那些歷經滄桑的青磚黛瓦,巷口升起的炊煙便在微風中輕輕飄散,帶著一絲絲草木灰特有的溫暖氣息。母親身著那件洗得發白的靛藍色圍裙,正站在老灶臺前忙碌地張羅著晚餐。鐵鍋里,米飯在熱力的作用下發出細碎而規律的咕嘟聲,升騰的蒸汽不斷頂撞著木制的鍋蓋,使得它輕輕搖晃,仿佛一只按捺不住想要展翅高飛的小雀兒。我站在門檻邊,雙手扒著門框,探出頭去貪婪地張望著,鼻尖早已被空氣中彌漫的菜香勾引得直打顫。就在這時,母親眼角的余光不經意地掃到了我,嘴角微微上揚,帶著幾分寵溺和幾分責備地說道:“小饞貓,規矩都忘啦?吃飯前可得先洗手哦!”

 

那時年幼,對餐桌上的規矩渾然不覺,只知道在開飯之前,需將碗筷擺放得一絲不茍。青花粗瓷碗,逐一排列,井然有序;筷子尖端朝左,猶如列隊士兵,靜待檢閱。母親常常在耳邊叮囑,她說筷子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更是祖宗們流傳下來的獨特記號,一端圓潤如天穹,另一端方正似大地,握在手中便是對天地表達敬意,對親人寄托思念。記得有一次,我因為急于品嘗美味,手中的筷子在盤子里胡亂翻動,搜尋著心儀的菜肴。就在這時,父親手中的旱煙桿突然“篤”的一聲敲擊在桌沿上,煙鍋里尚未燃盡的火星紛紛揚揚地灑落在青磚地面上。他語氣莊重地告誡我:“筷子若是胡亂翻動,福氣便會悄然流逝。”當他說出這番話時,眼角的皺紋如同被烈日暴曬干涸的河床,深邃而滄桑,其中似乎隱藏著許多我尚且無法理解的人生故事和歲月沉淀的智慧。

 

家里的那張方桌總是被擦拭得光亮如新,仿佛能照出人影,四條長凳穩穩地占據著各自的位置,仿佛在默默維系著這個家的秩序與安寧。父親總是端坐在北面朝南的位置,那是家中長輩專屬的尊位,他的背后,墻上掛著那幅已經泛黃的家譜,每一頁都承載著家族的歷史,仿佛只要輕輕一翻,就能聽見先人們的低語和呼吸聲,仿佛他們就在我們身邊,默默注視著這個家的每一個瞬間。

 

父親和叔叔則分別坐在方桌的東西兩側,他們作為家中的頂梁柱,坐姿端正,神情嚴肅,仿佛在無聲地承擔著家庭的重擔。而母親與嬸嬸則緊挨著南邊的凳腳坐下,她們總是輕聲細語地交談著,認為女人應“安于南邊”,這是她們對家庭角色的默默承擔與堅守。每當添飯布菜時,她們的腳步輕盈如云影,生怕打擾了這份寧靜與和諧。

 

至于我和堂弟們,只能搬來小板凳,擠在方桌邊最靠近門的那個角落,盡管空間局促,我們卻自得其樂,享受著那份獨有的溫馨。然而,在飯桌上,我們卻不敢有絲毫的放肆,誰要是敢搶著去夾離自己遠的菜,母親那雙溫柔卻又銳利的眼神便會像一張細密的網,輕輕地籠罩過來,無聲地提醒著我們。每當這時,我們便會乖乖地縮回手,老老實實地等待著大人們將菜肴分到我們的碗里,心中難免泛起一絲失落,但轉念一想,這不僅是家中的規矩,更是對長輩的敬重與畏懼,是我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母親在為我們盛飯時,總是習慣性地使用那把竹制的飯勺,每一次她都會將飯勺輕輕一傾,讓米飯在碗沿上堆起一個圓圓的、飽滿的弧度。她總是微笑著說,這樣的形狀象征著“滿福”,寓意著生活富足、家庭和睦。而每當一頓飯結束后,如果有剩下的米飯,母親也絕不會隨意倒掉。她會小心翼翼地用一塊干凈的布將碗口蓋好,嘴里還念念有詞:“寧留三分糧,不欠一口債。”她的手輕柔地掠過粗瓷碗的每一寸肌膚,動作細膩而充滿溫情,就像是在撫慰一個受傷的心靈,給予它最溫柔的關懷。

 

記得有一次,我因為覺得米飯不好吃,隨手將半碗飯倒進了泔水桶。母親見狀,立刻變了臉色,追著我打手心。她手中的竹制飯勺落在我的手上,雖然力度并不重,但足以讓我感受到她的嚴肅和不滿。而她那句“一粒米七斤四兩力”的教誨,更是如同一顆種子,深深地落進我的心里,從此生根發芽,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糧食的寶貴與勞動的艱辛。

 

后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才漸漸了解到,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糧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父親年輕時曾經討過飯,他的褲腰帶上總是系著一個空布袋,走在路上,只要見到掉在地上的米粒,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彎下腰去拾起,輕輕吹去灰塵,然后珍惜地塞進嘴里。這讓我想起了1959-1961年期間中國發生的三年自然災害,那時糧食短缺,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極端措施。這樣的經歷,讓母親對糧食有著異于常人的珍視和敬畏,也讓她在日常生活中,始終秉持著節約糧食、珍惜每一粒米的信念。

 

過年時的飯桌,在我們家是最為鄭重其事的一件事。三十晚上的那頓團圓飯,更是有著特殊的儀式感,必須等到祖宗們“嘗”過之后,我們才能正式動筷。父親作為家中的長輩,總是會在飯桌的一角,鄭重其事地擺上三副空碗筷,然后斟上自家釀制的米酒,再點燃一炷細細的線香。隨著香霧裊裊升起,父親便對著那三副空碗,開始絮絮叨叨地述說起來。他會提到今年的收成情況,細數家中的大小事宜,還會特別講到孫輩們的學業進步,那語氣和神情,仿佛列祖列宗真的就坐在那里,正笑瞇瞇地聆聽著他的匯報。

 

而我們這些小孩,盡管早已被滿桌的佳肴饞得直流口水,但也深知規矩,只能眼巴巴地等著。必須等到那炷香燃燒過半,父親一聲令下‘吃吧’,我們才仿佛得到解脫,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開始品嘗這期待已久的年夜飯。第一口菜,家家戶戶都默契地選擇了魚,但這魚卻不能吃完,要特意留下一部分,寓意著“年年有余”,希望來年也能豐衣足食;第二口則是豆腐,寓意著“都富”,期盼全家人都能富貴吉祥;第三口則必定是青菜,取其“清吉”的好彩頭,希望新的一年里,家中大小事務都能清清爽爽、順順利利。

 

父親夾魚時,總是自然而然地選擇魚尾,嘴里念叨著‘魚頭敬長輩,魚尾傳晚輩,寓意著尊重與希望。’魚肉在口中緩緩融化,鮮美異常,令人舌尖顫抖,但我們都不愿多食,因為每一口都仿佛承載著對舊歲的懷念和對新年的憧憬。

 

清明的飯桌上,總是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草木清苦氣息,仿佛將春天的田野氣息直接搬進了屋內。母親每年都會親手蒸制青團,那翠綠如玉的團子,外皮柔韌,內里裹著艾草的清新香氣,仿佛每一口都能品嘗到春天的味道。這些青團被小心翼翼地擺放在竹籃里,看起來就像是剛從田埂上新鮮采摘的春芽,生機勃勃。

 

母親在飯桌的一角,精心地擺放好青團、煮熟的雞蛋和一壺剛泡好的新茶。她站在窗邊,望著窗外明媚的春光,輕聲細語地說:“老祖宗們,今天請你們嘗嘗這新麥的味道,希望你們在天之靈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心意。”她的聲音溫柔而虔誠,仿佛真的在與祖先們對話。

 

當我們開始吃青團時,母親總是提醒我們不能狼吞虎咽,要細細地小口咀嚼。她說,嚼得越慢,祖宗們就越能清晰地聽見我們這些后輩的孝心和敬意。記得有一年清明,我因為貪嘴,一口氣吃了四個青團,結果夜里肚子脹得難受,翻來覆去睡不著覺。母親知道后,立刻坐在我的床邊,用她那雙布滿皺紋的手輕輕給我揉肚子。她的指尖帶著淡淡的艾草清香,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安撫力量。她一邊揉一邊輕聲教導我:“吃飯要吃到七分飽,這樣對身體最好;待人接物要八分好,留一分余地,這樣關系才能長久。”她的聲音柔和而溫暖,像春風拂過心田。

 

月光透過窗欞的縫隙,悄然灑進屋內,柔和的光輝照在母親鬢角的白發上,那銀白色的發絲在月光下閃爍著微光,仿佛落上了一層薄薄的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母親無盡的慈愛和智慧,也深深體會到了清明節的特殊意義。

 

待客的規矩在我們家更是講究得細致入微。每當有貴客臨門,父親總是表現得格外周到,他總是特意留出北首的尊位,以此表達對客人的無上敬意,而自己則搬個小凳子坐在側面,靜靜地陪伴著客人。在上菜的過程中,也有諸多講究,比如“雞不獻頭,鴨不獻掌”,這是為了避免讓客人看到禽類的頭部和腳掌,以免引起不適。而端上桌的魚更是有講究,必須是魚腹朝向客人,魚尾朝向主人,母親常常解釋說,此舉寓意‘推心置腹’,彰顯了主人的滿腔真誠與熱烈歡迎。

 

在給客人添飯時,也有著特別的忌諱,貿然詢問‘還要嗎’顯得有失禮貌。正確的做法是用筷子輕輕指著碗沿,微微晃動,并溫和地詢問:“再添點?”如果客人表示“夠了”,那就不能再繼續勸食,因為“強飯傷客”,這是母親經常叮囑我們的道理。

 

記得有一次,舅舅帶著他城里的朋友來家里做客,那位年輕人在吃飯時顯得有些隨意,竟然蹺起了二郎腿,而且還將筷子直直地插在飯里,看起來就像是一根豎立的旗桿。父親當時并沒有直接責備他,而是在席間不動聲色地給我們講述起老輩人的講究:“筷子插在飯里,那可是給死人上香的姿勢,是對人的大不敬。”聽到這話,那位年輕人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連忙悄悄地將筷子抽出來,雙手恭恭敬敬地握在手里,那模樣宛如手捧稀世珍寶,尷尬中透著無比的誠懇。

 

飯桌上的話語似乎也有其特定的規律和講究。古語有云“食不言寢不語”,這自然是老一輩們傳下來的規矩,意在提醒人們在進食和休息時保持安靜,以示對食物和休息的尊重。然而,現實生活中,一旦大家圍坐在飯桌旁,那原本緊閉的話匣子便不由自主地被打開了。話題自然都是圍繞著家常瑣事展開,比如今年莊稼的長勢如何,鄰里之間發生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有孫輩們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調皮搗蛋行為。然而,有一點卻是眾人默認的默契,即在飯桌上絕口不提任何不祥之言。

 

比如說,如果不小心打翻了碗,大家會立刻說“碎碎平安”,寓意著雖然碗碎了,但希望借此能帶來平安;若是有人不慎掉了筷子,則會趕緊講“快快樂樂”,希望借此能帶來好運。尤其是孩童們,一旦不慎失言,提及那‘輸’字,大人們便會迅速反應,夾一筷美味塞入他們口中,同時念叨‘肉封言,晦氣散’,以此祈求消除不祥。

 

記得有一年,堂弟在飯桌上突然冒出一句“這魚真臭”,話音未落,就被叔叔一把捂住了嘴。叔叔嚴厲地讓他連喝三口水,解釋道,這樣能沖刷掉他剛才不經意間吐出的不吉利言語。其實,那條魚是剛從河里釣上來的,新鮮得很,根本沒有異味。這源于堂弟曾有過魚刺卡喉的經歷,讓他對魚產生了難以言喻的抵觸與恐懼。然而,飯桌上的諸多忌諱與規矩,一絲一毫都不容忽視,每個人都需嚴格遵守,以此維護餐桌上的和諧氛圍與吉祥寓意。

 

母親常常在閑聊中提及,家里的飯桌不僅僅是一個用餐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微縮的戲臺,上演著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道理。她回憶起年輕時的經歷,那時她跟隨父親的腳步,走遍了南北各地,見識過富貴人家那氣派非凡的圓桌,也曾在簡樸農家的矮炕桌上落座。然而,在眾多餐桌中,她最為珍視和認同的,始終是家里這張樸實無華的方桌。她一邊用那塊已經有些磨損的抹布細心地擦拭著桌面上的木紋,一邊緩緩說道:“這方桌啊,四四方方,象征著規矩的恒久與長遠。”她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木桌,投向了更深遠的人生哲理,“人這一輩子,就如同這桌子的四條腿,每一條都不可或缺,若是少了一條,整個桌子便會搖搖欲墜,站立不穩。同樣地,生活中若是失去了規矩的約束,原本井然有序的日子也會逐漸變得松散無序,最終支離破碎。”

 

2000年后,我在家添置了一張設計精巧的圓形餐桌。這張餐桌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能夠靈活地旋轉,桌面則是由光潔透亮的玻璃制成,其平滑程度簡直到了可以清晰地映照出人影的地步。每當用餐時刻來臨,家人們便圍繞著這張圓桌落座,大家邊聊邊享用美食,想要品嘗哪道菜肴,只需輕輕一轉桌面,伸手便可輕松取到,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眼巴巴地等待別人幫忙夾菜,既方便又自在。

 

記得有一次,我特意邀請伯父來家中做客,共享天倫之樂。在飯桌上,我細心地將鮮美的魚腹部位轉向伯父,滿心以為他會欣然接受這份心意。然而,伯父卻輕輕擺了擺手,溫和地說道:“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也不講究這些老規矩了。”盡管如此,當菜肴逐一上桌,大家開始品嘗時,我留意到伯父的筷子不經意間總是先伸向離我最近的盤子,這一細微舉動默默傳遞出他對我的深切關愛與呵護。

 

而母親在為大家盛飯時,依舊保持著她一貫的細心與周到,將每一只碗里的米飯都盛得滿滿當當,碗沿被堆得圓潤而整齊。見我準備將剩余的米飯倒掉,母親立刻伸手攔住了我,她那雙充滿智慧與慈愛的眼睛里閃爍著熟悉的光芒,仿佛與多年前那個勤儉持家的她并無二致。她輕聲勸道:“留著吧,這些剩飯放到明天早上,我可以給你做一道香噴噴的蛋炒飯,保證讓你吃了還想吃。”母親的這番話,不僅是對食物的珍惜,更是對家庭溫暖的延續。

 

那日陽光正好,溫暖而明媚,透過明凈的窗戶灑落下來,輕輕地落在母親那滿頭銀絲般的白發上,仿佛給她的發絲鍍上了一層薄薄的金粉,閃爍著柔和的光芒。就在這一瞬間,我忽然有所領悟,那些長久以來在餐桌邊被虔誠遵循的規矩與禮節,其實絕非羈絆我們步伐的枷鎖,而是如同一股無形卻溫馨的暖流,悄然傳承著。那是祖輩們一代代傳遞下來的體溫和關懷。正如父親昔日在餐桌旁輕扣桌邊的煙斗,那‘篤篤’的聲響中滿載著對后輩的訓誡與期許;正如母親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總是柔情地將飯勺遞至我們掌心,那份沉甸甸的關愛,無需多言,已然明了;就像父親在餐桌上特意夾給我的魚尾,那是對我無聲的呵護和偏愛;就像母親細心堆起的飯尖,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她的慈愛和牽掛。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其實都是深藏在日常煙火生活中的疼愛與呵護。它們順著每一雙傳遞飯菜的筷子,緩緩流淌到我們的指尖,再隨著每一口飯菜的咀嚼,悄然落進我們的胃里,最終化作了血脈中流淌的一部分。而在某個不經意的尋常傍晚,這些深藏的情感和記憶,會忽然從心底深處浮上來,帶著老屋青磚黛瓦的溫暖氣息,帶著艾草青團那獨特的清香,更帶著一整個家族的呼吸和脈動,讓人在瞬間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綿長的親情與愛意。

 

如今,我也開始模仿母親的舉止,陳記如何正確擺放碗筷,細致地叮囑她使用筷子時不可胡亂挑撥,用餐時需穩穩握住碗邊,以防餐具滑落,同時著重指出,若有米粒不慎遺落桌面,應立即拾起。小外侄聽后,好奇地歪著小腦袋,天真地問道:“為什么呢?”我順著他的目光,指向窗外那皎潔的月光,語氣中帶著幾分莊重,就像當年父親教導我時那樣,緩緩地解釋道:“這些都是我們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就如同天上的月亮總會圓滿,地上的河水永遠向東流淌一樣,都是我們需要銘記在心的重要事情。”小外侄聽罷,雖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還是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他稚嫩的小手緊緊握著那雙小小的筷子,在碗里認真地扒拉著米飯,偶爾有米粒不小心沾在了嘴角,在月光的映照下,宛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顯得格外可愛。

 

當暮色再次降臨,天邊泛起淡淡的金黃,廚房里便開始彌漫起令人垂涎的飯菜香氣。那香氣透過縫隙,飄散在空氣中,仿佛帶著家的溫暖和母親的關懷。此時,小外侄迫不及待地扒著門框,小臉蛋上寫滿了期待和好奇,那雙明亮的眼眸閃爍著對美食的熱切渴望,那股饞相,與兒時的我驚人相似,仿佛時光在這一刻悄然交匯。

 

我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忽然間,我明白了,所謂的傳承,或許就是這樣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存在吧——一代又一代的人,圍坐在那張熟悉的飯桌旁,手中握著的是一雙普通的筷子,碗里盛著的是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在這看似平凡的日常中,我們不僅品嘗到了食物的美味,更感受到了生活的溫度,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如同細水長流,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的心靈深處。它們像門前那條靜靜流淌的河流,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始終未曾斷流,始終滋養著我們的生命,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情感,將這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生智慧,一代代地傳遞下去,生生不息。

 

2025.8.2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 | 小信的干洗店1~4|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野草| 欧美破处视频在线|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6|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 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60部真实乱|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美女极度色诱视频国产| 91色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香蕉视频黄色在线观看| wc女厕所散尿hd|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ts在线视频播放| 在线看欧美三级中文经典| 日本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玉蒲团之偷情宝鉴电影| 都市激情校园春色亚洲| 7m凹凸精品分类大全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添学长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午夜老司机福利|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社区| 日本熟妇乱人伦XXXX|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国体育生gary飞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1区| 天堂资源在线中文| 小屁孩cao大人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