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鶴鄉通榆:一眼淪陷的天地詩篇
陳寶林
當第一縷晨光刺破云層,丹頂鶴展開緋紅的羽翼掠過天際,翅尖帶起的風裹挾著科爾沁草原的青草香,與向海濕地的水汽撞了個滿懷——這里是通榆,一處被天地厚愛的秘境,連時光都忍不住在此輕輕踱步,將四季的浪漫與歲月的沉淀,都釀成一首讓人一眼淪陷的天地詩篇。
“東有長白雄奇,西有向海靈秀”,這句流傳百年的贊譽,道盡了通榆最動人的底色。向海濕地的晨霧還未散盡時,萬畝蘆葦蕩便在風里掀起綠色浪濤,細碎的露珠掛在葦葉上,折射出七彩的光,仿佛大地撒下的星辰。百鳥在此棲息,丹頂鶴的清啼穿云裂石,時而引頸高歌,時而振翅盤旋,那抹靈動的紅在綠浪間跳躍,像極了天地間跳動的火焰;野鴨的嘎嘎聲此起彼伏,成群結隊地在水面劃出漣漪,連遷徙的候鳥都忍不住在此停留,讓這片濕地成了流動的生命畫卷。陽光穿過薄霧灑落水面,將粼粼波光染成流動的碎金,連游魚都追著光的軌跡,在水里劃出銀亮的弧線,偶爾躍出水面,又“噗通”一聲墜入漣漪,驚起岸邊幾只蜻蜓振翅高飛。
踏上這片草原腹地的土地,腳下既有“陸上三峽”的磅礴生命力——成排的風電葉片在藍天下緩緩轉動,巨大的扇葉切割著陽光,投下流動的光影,與遠處蒙古包升起的裊裊炊煙共舞。草原的風穿過風車,奏響“呼呼”的自然樂章,與牧民的吆喝聲、牛羊的哞咩聲交織,成了最鮮活的田園交響。
轉身向深處走去,光伏電廠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成片的光伏板像鋪向天際的藍色綢緞,將太陽能轉化為清潔能源的同時,也為草原添了一抹現代科技的亮色。向海古剎的飛檐在綠蔭中若隱若現,朱紅的廟墻爬滿藤蔓,佛教圣地的香火繚繞升起,晨鐘暮鼓里,千年的故事隨梵音流淌,連空氣都染上了沉靜的禪意。牧人的馬頭琴聲從草原深處傳來,時而悠揚如流水,時而激昂如駿馬奔騰,與風聲、鳥聲、梵音交織,織成一曲專屬于通榆的天地之歌,讓人忍不住跟著旋律輕晃身體,醉在這份自在與遼闊里。
這里的四季,是大自然最精心的調色盤,每一寸土地都藏著不期而遇的驚喜。春到通榆,草原率先掙脫冬的束縛,返青的草芽從土里探出頭,連成一片柔軟的綠毯,杏花、桃花沿著河岸鋪成粉色云霞,風吹過,花瓣簌簌飄落,像下了一場溫柔的花雨,連空氣里都飄著清甜的香氣。此時的向海濕地剛從沉睡中蘇醒,候鳥陸續歸來,丹頂鶴帶著雛鳥在淺灘覓食,蘆葦抽出新綠,一切都透著新生的活力。
夏日常把通榆釀成一幅濃墨重彩的丹青。濕地里荷花盛開,粉白相間的花瓣頂著露珠,在綠葉間亭亭玉立,與紫色的芍藥、黃色的野花交相輝映,引得蝴蝶蜜蜂穿梭其間。傍晚時分,夕陽將天空染成橘紅,草原上的蒙古包亮起燈火,牧民們燃起篝火,手把肉的香氣混合著奶酒的醇厚飄散開來,身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小伙圍著篝火跳起安代舞,歌聲與笑聲在夜色里傳得很遠。
秋日的通榆是鎏金的世界。草原褪去翠綠,換上金黃的盛裝,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愈發壯闊,牧民們忙著打草、儲糧,草原上彌漫著豐收的喜悅。向海濕地成了候鳥的樂園,雁陣排著“人”字掠過天空,天鵝在水面嬉戲,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此集結,準備開啟南遷的旅程,每一次振翅都掀起生命的壯闊波瀾。
冬日的通榆則是一片純凈的童話世界。白雪覆蓋草原與濕地,天地間一片素白,唯有丹頂鶴的紅在雪原上格外醒目,它們或踱步覓食,或展翅飛翔,為寂靜的冬日添了靈動的生機。蒙古包的煙囪里升起裊裊炊煙,在白雪映襯下像一幅水墨畫,室內爐火正旺,牧民們煮著奶茶,講述著冬日的故事,溫暖而愜意。
在這里,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從未如此動人。你可以跟著牧民騎上駿馬,在草原上肆意馳騁,感受風拂過臉頰的自由;可以走進濕地深處,近距離觀察丹頂鶴的生活,看它們在自然中舒展羽翼;可以到古剎里聽一場梵音,讓心靈在千年香火中得到沉淀;還能坐在蒙古包里,品嘗正宗的手把肉、奶茶和奶豆腐,聽牧人講那些關于草原、關于鶴的古老傳說。當馬頭琴聲再次響起,悠揚的旋律里藏著通榆的歲月悠長,讓人不知不覺間就醉在這份天地饋贈的美好里。
這就是通榆,一座被自然饋贈、被人文浸潤的鶴鄉。當你真正踏上這片土地,看丹頂鶴起舞于濕地之上,聽風過草原的自由吟唱,聞古剎香火的沉靜氣息,嘗一口牧民遞來的哈達酒,感受那份來自天地與人心的溫暖,便會明白:所謂一眼淪陷,不過是天地在此寫下的詩篇,每一筆都藏著自然的靈秀與歲月的深情,讓每個到來的人,都心甘情愿醉在這無盡的風景里,不愿醒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