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湖詩韻里的千年漁歌
——中國向海冬捕,一場自然與文明的盛宴
陳寶林
當朔風掠過雪原,將通榆向海的湖面雕琢成一塊晶瑩剔透的碧玉,隆冬的序曲便在這片冰封的天地間奏響。每年此時,一場穿越千年的漁獵盛典如期而至,冰鎬叩擊冰面的清脆聲響,仿佛是遠古先民傳來的召喚,邀你共赴這場自然與文明交織的詩意向海漁獵盛宴。
天還未亮透,向海湖畔已燃起星星點點的燈火。裹著厚棉襖的游客們呵著白氣,眼神里滿是期待的光,他們知道,一場醞釀了四季的驚喜即將在冰面下綻放。不遠處,經驗老道的魚把頭正佇立在冰原上,他皴裂的手掌拂過冰面,像是在與這片養育了世代漁民的湖泊對話。觀風向、辨冰色、聽水聲、覓魚蹤,這些祖輩傳下的“絕技”在他心中早已化作無聲的詩行,每一個動作都藏著與自然共生的智慧。隨著他一聲低沉的號令,百余名漁民手持工具分散開來,冰镩鑿冰的“咚咚”聲、漁網拖動的“簌簌”聲、人們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在寂靜的雪原上譜成一曲生動的勞作樂章。
正午時分的陽光灑在冰面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當魚把頭一聲令下,2000余米的大網如同一條蟄伏的巨龍,在眾人的合力拉動下緩緩從冰窟中蘇醒。起初是冰洞里泛起細碎的水花,緊接著,一條銀鱗閃爍的大魚猛地躍出冰面,帶著湖水的清冽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瞬間點燃了全場的熱情。緊接著,第二條、第三條……數不清的魚兒像是被施了魔法般接連蹦出,銀浪翻滾間,魚兒拍打水面的“啪啪”聲與游客們的歡呼雀躍聲在湖面久久回蕩,那是自然饋贈的歡歌,也是生命蓬勃的禮贊。
這場熱鬧的冬捕盛宴,藏著一部寫滿智慧與堅韌的文明史詩。回溯千年,北方大地的漁獵部落曾在風雪中艱難求生。那時的冬捕,是先民與自然博弈的生存智慧:在冰上搭起簡陋的草棚,棚下鑿洞等待魚兒換氣,鋒利的魚叉精準刺向水面的漣漪;后來,鐵絲編就的笊籬在冰洞中起落,撈起的不僅是肥美的魚兒,更是對生存技能的不斷探索。從單人獨戶的艱難捕獵,到百余人團隊的分工協作,每一次工具的改進、每一次流程的優化,都是漁獵民族在惡劣環境中求存的勛章。女真、鄂倫春、赫哲……這些古老民族的先民們,在冰天雪地里點燃篝火,將漁獵的技藝、生存的經驗、對自然的敬畏,一點點融入血脈,代代相傳。
站在冰湖畔,看著漁民們踩著祖輩走過的足跡協作勞作,仿佛能看見千年前的先民們在同一片土地上奮斗的身影。他們在風雪中搭建固定居所,將漁獵與農耕、養殖融合,在與自然的博弈中學會共生;他們在寒夜里圍坐篝火,將觀魚汛、識冰情的訣竅編成口訣,讓智慧在口耳相傳中永不褪色。正是這份在絕境中迸發的勇氣,這份對生命的執著與熱愛,讓漁獵文化如同冰封下的潛流,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
更動人的,是這場盛宴里流淌的敬畏與感恩。漁民們深知,每一滴湖水、每一條游魚都是自然的饋贈。開江前的隆重儀式上,他們捧著潔白的哈達,向著湖面深深鞠躬,用最虔誠的姿態感謝大自然的滋養;當漁網中混進小魚,他們會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回水中,指尖的溫度仿佛在傳遞著“不可一網打盡”的古老訓誡。這不是簡單的捕撈,而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才能讓江水常綠、魚群永續,才能讓漁獵的歌謠在這片土地上代代傳唱。
當夕陽為冰面鍍上一層溫暖的金光,滿載而歸的漁船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轍痕,漁獵的歡歌漸漸融入暮色。這場詩意向海漁獵盛宴,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捕撈場景:它是千年文化的活態傳承,是先民智慧的生動演繹,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在這里,每一條躍出冰面的魚兒都帶著自然的詩意,每一次漁網的起落都藏著文明的密碼,每一張凍紅的笑臉都寫滿對生命的熱愛。
向海的冬捕,從來都不只是一場漁獵。它是冰與火的交響,是古與今的對話,是自然饋贈的盛宴,更是文明傳承的史詩。當你站在這片冰封的湖畔,聽著漁歌在雪原上回蕩,看著魚群在陽光下閃爍,你會懂得:所謂詩意,從來都藏在人與自然最真誠的相處里,藏在那些跨越千年依然鮮活的文化基因里,藏在這場年年歲歲如期而至的向海冬捕盛宴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