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與里子
作者:郭松
?面子?,本意是物品的表面,如衣物面料;引申為形象和尊嚴,如愛面子、留面子。里子?,本意是物品的內里,如衣物襯布,引申為內涵和品質,如知識儲備、文化修養。
面子與里子,是相輔相成的;面子是里子的表象,里子是面子的底子;面子靠里子來支撐,里子靠面子來表達。人人都愛面子,都想有面子;但是,要想有面子,得充實里子;里子不好,死要的面子,遲早會丟失。
假里子莫裝真面子。有的人奸詐狡猾,卻裝得慈眉善目,惜老憐貧。里子假面子真,其實也挺累的。既然知道假的丑陋,就該脫胎換骨改假為真。以一副真真實實的心腸、一副真真實實的面孔,為人處世是極其輕松愉悅的。以一副虛虛假假的心腸,一副虛虛假假的面孔,為人處世對自己也是折磨。
窮里子莫裝富面子。就像“小姐心態丫環身”“公子心態仆人命”。這種里子與面子的糾結,有時會讓人精神崩潰,甚至走向邪路。有的人家境不好,又死要面子,就舉債也要面子,驅使其越窮越追,越追越窮,越窮越邪。窮沒面子,窮裝富更沒面子;窮則思變,窮則思學,窮則思干,勤勞致富,才有面子。
俗里子莫裝雅面子。雅,是正派的品德、豐富的知識、禮貌的舉止、儒雅的氣質等體現的。而有的人沒有品德、沒有知識,沒有修養,裝腔作勢,走起路來趾高氣揚,說起話來眉飛色舞。有的人附庸風雅,附庸即依附、追隨,風雅即文化藝術,意思是缺乏真才實學,卻模仿文人雅士抬高自己。??那樣子,俗得很,俗人裝雅讓人惡心。俗人裝雅還不如俗人本真更自然,假冒的雅比俗還俗。
貪里子莫裝廉面子。廉人是自自然然的廉樣子,貪人裝起廉人有時比真廉人的樣子還廉好多倍。但是,裝得廉總是有裝得假的地方;有的臺上講貪腐對不起組織對不起妻子兒女,臺下卻想著法子搞?權力尋租?,將權力商品化,謀取經濟利益。?總有一天會撞上槍口,搬進監牢里去住;那廉面子撕破了,就失去了面子。
明代哲人彭汝讓有句名言:“芝蘭在谷,不聞而自香;腥膻之于市,不聞而自臭。”作為人,應當自自然然地生活著,自自在在地體現著,做到外在與內在的一致,面子與里子的統一。常言道: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面子總與人的榮譽、尊嚴、威信等聯在一起,人沒臉了,就沒活頭了;樹沒皮了,就活不成了。
面子,看似很輕,實則很重;沒有價格,卻有價值。面子中有理想與信念,有人品與人格。一個心理成熟、人格健全的人,會自覺不自覺地維護自己的面子。但是如果過于要面子,自不量力地爭強好勝,面子就成為束縛自己的枷鎖。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在虛榮心驅使下,為了表現自己多么能干,多么有本事,時常不顧一切掙面子。理智的人不會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事,不僅會看重面子,更會看重里子,會提高自己的素質,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素質和能力,就不怕沒面子。還有就是,與人相處時,要讓別人保住面子,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不要當眾揭老底,不要當眾羞辱人。
好面子是中國人的習慣,深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了生活中的規則。好面子未必是缺點,有時只是為了表示對別人的尊重。比如生活拮據的人,也有一兩件出門做客的服裝,不如此就覺得過意不去、就覺得怠慢別人。
在中國社會,面子是繞不開的話題。有人調侃,過年如同過關,在闔家團圓、親朋相聚的日子,穿什么衣、開什么車、送什么禮,這些面子功夫不得不做。有人既想掙面子也怕丟面子,為此萌生了“春節焦慮癥”。
在傳統觀念里,面子代表人的體面,與社會交往、價值觀念息息相關。作家林語堂說:面子是中國人社會心理最微妙奇異的,是“空洞的東西”,也是“中國人賴以生活的”東西。魯迅也在雜文《說“面子”》中說:“誰都要面子,當然也可以說是好事情,但面子這東西,卻實在有些怪。”
民國年間,一些富裕人家喜歡買些高檔補品,穿著長衫戴著禮帽,乘個黃包車去拜年,可謂腔調十足。時至今日,人們談的面子,也有復雜多樣的講究。尤其每逢春節,置辦年貨、孝敬父母、親朋小聚等,都不免夾雜著人情往來的面子。比如,“正月初一穿新衣,大吉大利”“正月里來拜大年,禮品袋袋沉甸甸”,很多人都講究過年的行頭,穿搭出行圖個精致、體面,走親訪友,也要有點“派頭”。
不僅有看得見的面子,閑談中也夾雜著隱形的面子。“現在做什么工作?收入高嗎?”“準備買房嗎?買還是得買學區房吧。”“有對象了嗎?帶回來讓我們見見啊。”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坐到一起喝茶,面子也伺機而入,甚至有時候,聚會儼然一個炫耀擺闊的“秀場”。有人說:“過年,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壓力季、攀比季和最大花銷季。”人人都要掙面子,背后是五味雜陳的況味,折射出什么樣的社會心理?
比如,對獲認可的期待。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群體對個體的一種認可和接納。有的時候要面子也是情有可原。比如游子在外打拼,嘗過生活的甜酸苦辣,可每每春節來臨,踏上歸鄉之途,總希望能以事業有成的姿態出現在家人面前。名牌上身,豪華車里裝滿禮品,是在暗示自己,也在告訴家人:“我在外面過得很好。”然而,如果過度追求面子,為了撐場面而死要面子,寧愿用大額開銷維持表面上的體面,則沒有必要,得不償失。
比如,社會比較的驅動。過年時,親朋之間互相宴請、互贈禮品,既有春節的儀式感,也是表達關愛的人情味。但為了一時的面子,有時候,過年不再只是團聚,成了一輪又一輪藏著人情世故的比較。有的地方或家族,紅包要包大的,送禮要送貴的,請客規格得要高的,禮尚往來不斷升級。為了不欠人情,不得不花精力和金錢在各種送人情上。這樣一來,過年就不再是輕松愉悅的節日,反而成為令人疲憊的負擔,人情味也變成沉重的人情債。
比如,維護群體的形象。有人說,面子可以得到、丟掉,可以爭取,也可以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在許多人的社交邏輯中,給面子無疑是一種禮貌。過年的面子,往往更多落在家庭、家族上。在家族聚會上,年輕人的學習成績、工資收入、婚戀情況,不得已變成長輩的面子。長輩操辦各種年禮的排場,不得已要維護家族的面子。為了顧全家族的面子,一些人不得不顯得很大方。當提議舉辦家族活動時,即使財力捉襟見肘,也只好跟著出資出力,以免被輕視。
過年本該是家人團聚、身心放松的時刻,而不該成為被橫加比較、被審視的時刻,也不該為了維護所謂的面子而強行打腫臉充胖子。一片鄉音俚語和言笑晏晏間,與其焦慮面子,不如好好探尋一番里子。攀比的面子,終須回歸包容、溫情的里子。
過年的意義在于家人團圓、情感交流和文化傳承。不妨為年俗設置一個量力而行的尺度,褪去攀比逞強的味道,回歸情感表達的本質。壓歲錢滿載長輩的衷心祝愿,年貨是對自己一年過盡的犒勞,年禮是走親訪友間的禮尚往來……這些其實都無關價格高低、“派頭”大小。
過年是社交密集期,既有親戚小聚,也有同學重逢,平日里各奔東西的人能相聚實屬難得。但如果日日周轉于各式各樣的飯局,擠掉本不充裕的假期不說,還可能落得一身疲憊。過年不該為面子所累,而忽略其中蘊含的情感連結。
不如試著從一些應酬中抽身,和親近之人圍坐閑談、慢煮歲月。比如,過年時,錢鐘書會婉拒眾人的登門拜訪,和楊絳窩在家中一同看感興趣的書、探討有共鳴的話題。林語堂筆下的幸福,是睡在自家床上、吃父母做的菜、聽愛人講情話、跟孩子做游戲。無窮無盡的推杯換盞,并不及一次好友、家人間的小酌幾杯更有溫度。
“老家的充電器一拔,再見又是新的一年”,春節假期何嘗不是重整行裝、重新出發的“充電站”。有的曬讀書筆記、打卡健身房,也有的帶全家旅游過年,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歸家停泊之時,也是厚積薄發之際。積蓄的這些能量才是真正的里子,讓人能在紛擾中維持生活的秩序感,從而把過年的里子鍛得實實的。
可以說,唯有里子夠厚實,年味才能更足、人情方能更暖。正如電影《一代宗師》里的一句臺詞:“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贏得真正的面子。”
普通人好面子輕里子,倒也沒什么,如果領導好面子輕里子,就容易出問題。前些年,有的城市大拆大建,浪費了不少資源、激化了不少矛盾,細究起來,就跟有的領導熱衷形象工程有關系。在他們看來,好鋼不能用在刀刃上,要用在刀鞘上才有意義。恨不能集中全部的財力物力,打造所謂的“大廣場”“一條街”;而對關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事情,就不怎么上心。
還好這些年領導逐漸認識到里子的重要性,各地形象工程少了,民心工程多了;表面工作少了,基礎工作多了。這反映出領導的政績觀越來越端正:里子做足了,才會有面子;群眾滿意了,才會有政績。通衢大道的光鮮,讓人產生沖動和激情,而背街小巷的治理,則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非凡定力。說到底,唯有為民務實才能根深葉茂,而一味好面子,到頭來免不了過眼煙云,搞不好還會滋生腐敗、出大問題。
“人靠衣裝馬靠鞍”“質勝于華”,使我們看到面子與里子的相互補充、相互成就。無論是衣裝、鞍具對外表的裝飾,還是內在學識修養對形象的支撐;無論是市容管理促城市顏值提升,還是夜間經濟帶來煙火氣、增強魅力,都表明:面子彰顯里子,里子撐起面子。
面子彰顯里子,“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如果不善于在面子上宣傳,縱使里子再好再厚實,也難免有人不知道。彰顯里子,要扮靚面子,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容市貌治理、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美化形象、讓城市更有面子的同時,也打開知名度,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城市的里子。
里子撐起面子,“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沒有里子支撐,面子就如水中月鏡中花。要想有面子,得先充實里子。夜市帶著回憶和煙火氣,展現開放與包容的城市治理氣度,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夯實城市發展的里子。
面子與里子如一體兩面,不可分割,應互融互促,既重顏值,更重內涵。只有這樣,事物發展才能更健康、更持續。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