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江秘境:在日月回眸處邂逅天光云影
作者:林毓人
晨曦初露時,我們便自信豐縣城啟程,車窗外的景致如一卷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遠山銜著淡青的霧靄,田疇間浮動著薄紗似的晨嵐,待轉過最后一道山梁,孔江濕地公園便毫無征兆地撞進眼簾——那是一片被晨光浸透的翡翠,在群山環抱中泛著溫潤的光暈,仿佛造物主遺落在人間的一面明鏡。
這片水域原是孔江水庫的所在。昔年的工程師們或許未曾料到,這座用以蓄水灌溉的人工湖,竟會在歲月流轉中蛻變為生機盎然的濕地樂園。當我們踏上蜿蜒的水泥公路,腳下傳來細碎的吱呀聲,像是大地在輕聲絮語。晨風裹挾著濕潤的水汽撲面而來,帶著草木特有的清冽氣息,混著幾縷若有若無的荷香,直教人肺腑間都沁出涼意。母親伸手攏了攏被風吹亂的鬢發,指尖掠過路上扶手上凝結的露珠,那些晶瑩的水珠便順著扶手木紋滾落,在陽光里折射出七彩的光暈。
孔江之水堪稱奇絕。它既非高山飛瀑那般喧囂張揚,亦非深潭古井般幽邃沉靜,而是像一位嫻靜的大家閨秀,將一汪碧玉般的澄澈鋪陳在天地之間。極目遠眺,水面平闊如鏡,倒映著流云舒卷、峰巒疊翠,連掠過水面的水鳥都成了畫中游動的墨點。近觀則見微波粼粼,細浪輕叩著岸邊的鵝卵石,發出碎銀般的聲響。偶有錦鯉擺尾而過,攪碎了水中的云影天光,待漣漪散盡,水面又復歸完整,恍若從未被驚擾。吾俯身掬起一捧清水,看著透明的水流從指縫間緩緩淌落,感嘆道:“這般清冽的水,怕是連王維見了也要折服。”
沿著水泥棧道徐行,兩岸的植被漸次繁茂起來。高大的水杉林如綠色的雕塑矗立于淺灘,虬結的根系盤根錯節,有的探入水中化作蛟龍潛游的姿態。樹冠層疊的枝葉篩下斑駁的光影,在地上織就流動的金網。灌木叢中不時探出幾株野薔薇,粉白的花朵沾著晨露,在綠葉間顯得格外嬌嫩。最惹人注目的當屬那些臨水而生的蘆葦蕩,修長的葦桿頂著雪青色的花穗,在秋風中簌簌作響,恍若千萬支蘸滿金粉的毛筆,正在天空這張素箋上揮毫潑墨。幾只白鷺忽而展翅騰空,雪色的翅膀掠過水面,驚起一圈圈擴散的漣漪,將整幅畫卷攪動得活了起來。
行至湖心小島,但見垂柳依依,曲徑通幽。島上遍植著各色花卉,紫薇正開得爛漫,絳紫色的花瓣飄落在石板路上;木芙蓉擎著碩大的花朵,粉白相間的色澤恰似少女羞赧的臉龐。穿過花徑便是片開闊的草坪,幾個孩童追逐著彩色風箏奔跑嬉鬧,清脆的笑聲驚起草叢中的紡織娘,振翅飛向開滿蓼藍小花的灌叢。我們尋了處臨水的石凳坐下,老伴取出備好的茶點,溫熱的桂花糕香氣與周遭的自然氣息交融,竟生出幾分“閑敲棋子落燈花”的雅致。
午后的陽光變得慵懶起來,斜斜著穿過香樟樹的枝椏,在水面投下斑駁的光斑。吾支起隨身帶來的折疊椅,低頭專注地觀察水中的世界:透明的蝦群在水草間穿梭游弋,背甲堅硬的鱉類慢悠悠劃過水底的淤泥,還有無數不知名的小魚苗聚集在石塊陰影處休憩。孫兒蹲在岸邊,用樹枝撥弄著漂浮的浮萍,看它們打著旋兒聚散離合,忽然驚叫起來——原來他發現了一只背著螺殼的寄居蟹,正舉著一對大螯警惕地張望。這般童趣盎然的場景,倒讓久居城市的我們憶起了兒時鄉野嬉戲的時光。
夕陽西墜時分,整個濕地籠罩在橘紅色的暮靄之中。歸巢的水鳥結成整齊的隊伍掠過天際,它們的剪影與晚霞交織成流動的錦緞。遠處傳來牧笛悠揚的聲音,雖不見牧人蹤影,卻平添幾分田園詩意。我們登上觀景臺遠眺,只見暮色中的孔江如同熔金的海洋,波光瀲滟處躍動著萬千星火。對岸的村落升起裊裊炊煙,與天邊的流云相接,恍惚間竟分不清哪片是云哪片是煙。此刻方覺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的閑適,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回程途中經過濕地科普徑道,兩邊排列著各種濕地植物標本和昆蟲模型。解說員告訴我們,這片曾經單純的水庫之所以能演變為成熟的濕地生態系統,離不開當地政府持續多年的生態修復工程。他們通過退耕還濕、種植凈水植物、建立鳥類保護區等一系列措施,讓這片水域重新煥發生機。如今這里不僅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更是周邊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聽著講解,再看窗外暮色中依然忙碌的攝影愛好者和寫生的學生,忽然懂得什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
華燈初上時回到縣城,腦海中仍縈繞著孔江濕地的影像:晨霧中的漣漪、正午時分跳躍的光斑、黃昏時刻燃燒的云霞……這些碎片般的記憶拼湊在一起,竟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生命畫卷。想來這世間最美的風景,莫過于此般天人合一的境界——既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又有匠心獨運的人為雕琢;既能容得下蒼鷺振翅的高遠,也盛得住孩童戲水的歡愉。
夜闌人靜時翻看當日拍攝的照片,發現幾乎每張畫面都有水的印記:或是倒映著天空的湖面,或是浸潤著晨露的草尖,或是凝結在蛛網上的露珠。這才驚覺孔江濕地的魅力恰在于它的包容與滋養——它以柔美的水波托舉著萬物生長,用澄澈的胸懷映照出天地大美。正如蘇軾所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我們何其有幸,能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邊緣,尋得這樣一處可安放心靈的精神原鄉。
作者簡介:林毓人,江西信豐人,江西省詩詞學會會員,江西省楹聯學會會員,南昌市詩詞學會會員,贛南詩詞楹聯學會會員,吉安(廬陵)詩詞學會會員,信豐縣作協會員,信豐縣詩詞學會會員,曾經在網絡、微刊等刊物發表過多部作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