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的家鄉包拉溫都:那片紫色山崗上的詩與遠方
陳寶林
在吉林省通榆縣西南部的草原與沙丘之間,藏著一顆被時光溫柔守護的明珠——那就是我魂牽夢縈的家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蒙語里,“包拉溫都”意為“紫色的山崗”,光聽這名字,仿佛就能看見夕陽為起伏的崗巒鍍上一層朦朧的紫暈,風里都帶著浪漫的詩意。這片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東接瞻榆鎮,南鄰通遼,西望興安盟,北連牧場與鄉野,像一位沉穩的老者,用耕地的沃土、草原的遼闊、水域的澄澈和蘆葦的幽深,滋養著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
杏花漫野:大自然的饋贈與奇跡
家鄉最動人的名片,當屬那片讓世人驚嘆的野生山杏林。在半拉格森村一帶,數十里的山崗被60多萬株杏樹覆蓋,1100畝的規模連專家都為之稱奇——如此完整的天然山杏林,在國內實屬罕見,更是亞洲最大的野生杏樹林。它們不是人工栽種的規整苗木,而是大自然隨性揮灑的杰作,100多萬株杏樹錯落有致地扎根在起伏的沙丘上,從遠處望去,仿佛綠色的波浪在大地上涌動。
每年三四月份,春風剛吹軟了凍土,山杏林便迎來了最盛大的綻放。前一晚迎來光禿禿的枝椏,一夜之間就被粉白相間的花朵綴滿,像是天上的云絮不小心落在了山崗上。漫山遍野的杏花鋪天蓋地,有的含苞待放,像害羞的少女抿著嘴角;有的盡情舒展,五片花瓣托著嫩黃的花蕊,在陽光下閃著微光。風一吹過,花瓣便簌簌飄落,如同下了一場溫柔的雪,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花香,深吸一口,連呼吸都變得芬芳。這時的包拉溫都,是真正的“杏花海洋”,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忙碌,蝴蝶在花瓣間翩翩起舞,連路過的鳥兒都忍不住放慢翅膀,仿佛要把這春色牢牢記住。
待到初夏,花瓣褪去,枝頭便掛滿了青綠色的小杏。它們藏在紫褐色的枝條與綠葉間,像一串串調皮的翡翠,偷偷打量著路過的行人。伸手摘一顆咬開,酸澀的汁水瞬間在舌尖炸開,卻讓人忍不住期待盛夏的成熟——那時的杏子會染上橙黃的色澤,咬下去酸甜多汁,是獨屬于家鄉的味道。
傳說悠悠:時光里的神秘印記
這片神奇的山杏林,還藏著一段古老的傳說。老人們常說,明朝時期,包拉溫都曾是奴爾干都司通往京城驛道上的重要站點。有一年秋天,一隊押運貢品的人馬途經此地,午夜突然遭遇狂風,帶隊的頭領被卷到空中,醒來時卻置身于一片繁花似錦、鮮果滿枝的仙境。一位白發老者遞給頭領一袋杏核,囑咐他再遇大風就撒一把。后來將軍重返此地,發現曾經荒蕪的山崗已長滿杏樹,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場奇遇是神明的饋贈,而杏樹正是守護這片土地的精靈。每次聽到這個故事,我都覺得家鄉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了神秘的力量,那些在風中搖曳的杏枝,仿佛都在訴說著時光里的秘密。
文化飄香:草原深處的精神家園
家鄉的美,不僅在風景,更在人心與文化。雖然地處科爾沁草原深處,曾因交通不便而信息閉塞,但這里的人們從未停止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全鄉13個自然屯,每個屯都有一個溫暖的“報吧”,這是鄉親們最愛的精神樂園。鄉政府送來鋼報架和黨刊,縣科協搬來科技書籍和致富手冊,鄉親們更是自掏腰包訂閱報刊——曲淑霞大姐的“報吧”里,50種報刊整齊排列,3000冊圖書塞滿書架,從85歲的老爺爺到6歲的小娃娃,都是這里的常客。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頁上,有人讀政策新聞,有人學種植技術,有人給孩子講童話故事,油墨的香氣里,藏著家鄉人對知識的渴望。
而到了杏花盛開的季節,山杏林就變成了最熱鬧的舞臺。馬頭琴的悠揚旋律在林間回蕩,蒙古族姑娘穿著火紅的長袍跳起安代舞,小伙子們唱起粗獷的草原牧歌,琴書藝人的三弦一響,鄉親們便圍坐成圈,聽得津津有味。游客們也會穿上民族服飾加入其中,與牧民們一起載歌載舞,杏花落在發間、衣上,笑聲與歌聲驚起林間的飛鳥,這一刻,自然與人文完美交融,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活力與溫度。
家園新貌:溫暖的港灣與希望
如今的包拉溫都,4600多位鄉親在這里安居樂業,其中六成是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4個行政村、11個自然屯像珍珠一樣散落在大地上,4所學校里傳出朗朗書聲,衛生院、敬老院、文化站、集貿市場一應俱全,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2005年成立的自然保護區,讓這片土地的生態更加美好,旅游業的發展也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紫色山崗”上的秘境。
我愛包拉溫都,愛它春天的杏花雪,愛它夏天的青杏甜,愛它秋天的草原金,愛它冬天的雪原靜;愛它“報吧”里的墨香,愛它杏林里的歌聲,愛它傳說中的神秘,更愛這里勤勞善良的鄉親——他們用雙手把沙丘變成綠洲,用笑容把日子過成詩。無論我走到哪里,家鄉的杏花總會開在記憶里,馬頭琴的旋律總會縈繞在耳畔,那片紫色的山崗,永遠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是我永遠驕傲的故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