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清風拂硯池,詩韻悠揚聚文心。2025年8月12日,都勻市作協與老年大學攜手搭建的文學講臺前,百余位愛文者共沐墨香——有鬢角染霜仍執卷的熱忱,有眼眸閃亮初學筆的憧憬,更有師長傾囊相授的赤誠。鏡頭定格的不僅是一張合影,更是抗戰勝利八十載之際,一座城凝聚人心的文化回響,是對文字的敬畏、對生活的深情,以及代代相傳的文脈微光。——題記
都勻文學講座聚人心(記實散文)
——寫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
文/圖:羅祖文(貴州)
202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隆重舉行紀念大會。為紀念這一偉大時刻,促進都勻地區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時為提高市作協會員及廣大文學愛好者的詩歌、散文寫作能力,做好“傳、幫、帶”,活躍文學創作氛圍,都勻市作家協會與都勻市老年大學于2025年8月12日上午,在都勻市老干局(市老年大學)六樓會議室,聯合舉辦了“孟秋清風?詩韻悠揚”詩歌、散文專題講座活動。
活動精心安排,參與人數倍增
活動由都勻市作家協會主席鄧雪靈主持,都勻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鄧新蘭,都勻市老年大學校長索恩乾,黔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曉妮,市作協副秘書長萬兆軍,市作家協會顧問王克楠、李遂生,文峰誦讀詩社會長楊敏端,深圳賽納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鄧雪麗等領導嘉賓出席。現場匯聚了市老年大學部分學員、市作家協會部分會員,還特別邀請了黔南州老年大學文學班學員和文峰誦讀詩社的部分會員,實際簽到115人,遠超預計的60人。
索恩乾校長致歡迎詞,強調活動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舉辦意義重大。他對都勻市作家協會的精心組織與安排,王克楠、李曉妮兩位老師的充分準備表示感謝!對作協會員、老年大學學員、文峰詩社成員及都勻地區文學愛好者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結合自身愛好文學的經歷,他分享了感悟:“孟秋清風?詩韻悠揚”是活動的核心主題,融合了時節氛圍與文學意境——“孟秋”指農歷七月的初秋,“清風”勾勒出清爽寧靜的氛圍;“詩韻”彰顯詩歌的美感,“悠揚”傳遞韻味的綿長靈動,既貼合初秋時節,又凸顯文學氣息,傳遞出秋日里詩歌流轉的美好意境。他說,文學尤其是詩歌與散文,像一場做不完的夢,始終在路上。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心懷生活夢想,讓文學扎根生活、貼近生活,忠實于初心。希望通過講座,大家能在文學的航行中更好地體會生活的韻味。
活動邀請了王克楠、李曉妮兩位老師授課。鄧雪靈主席詳細介紹了兩位老師的卓越成就:李曉妮老師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等,作品發表于《詩刊》《散文百家》等多家刊物,獲獎頗豐;王克楠老師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散文作品見于《散文》《美文》等雜志,獲冰心散文獎、孫犁散文獎等多項大獎。她還對兩位老師為專題課的充分準備與辛勤付出深表感激。
活動尾聲小結有韻味,為營造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氛圍和寫好文章,鄧雪靈在活動小結上說道:
朋友們:今天的講課到此就要結束了,在李曉妮和王克楠老師的引領下,我們在詩歌和散文的瀚海里遨游,既感受了詩歌、散文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好,也學習了如何用詩歌、散文的寫作方法,去表達我們對生活的感悟。在此我們用掌聲再次感謝兩位老師的精彩講授!同時,感謝市老年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為這次活動做出的辛勤付出!
朋友們:我們每天都會張羅“油鹽柴米醬醋茶”,但生活不能沒有“琴棋書畫詩酒花”,而詩歌、散文就是我們平凡生活中的“詩和遠方”。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他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劃分為五個層次:第一是生理的需求,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第二是安全的需求;第三是社會交往的需求;第四是尊重的需求;第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追求個人潛能發揮和自我完善的需求,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今天能坐在這里聽完整個課程的朋友們,無疑都是追求“自我實現”最高層次需求的群體,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詩和遠方”的人。讓我們一起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詩歌點綴和感動平凡的生活,演繹出“詩和遠方”的精彩!
前幾天一位前輩給我發來一首詩,我想用這首詩作為今天講課的結束語:
唱國歌時我總想起你
——獻給抗戰勝利80周年
作者:馮舉高
每次唱國歌,我總是想起你,在民族危亡的昨天,你奔赴前線,與侵略者作殊死斗爭,用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國歌,是義勇軍集結的戰鼓,是抗日將士殺敵的號令。你們驅逐了侵略者,祖國山河才如此完整,人民才如此安寧。
烈士啊,在莊嚴的儀式上,國歌反復提醒我,要不忘先輩的流血犧牲,更要牢記自己肩上的使命。
在檔案館,我讀到你的家信,父親母親:請原諒兒子不能在身邊孝敬;吾妻:請嚴格管教孩子,我若有幸回還,將努力補償你的苦辛。
烈士啊,你有保家衛國的鐵骨鋼筋,還有做兒子做丈夫的一腔柔情,你讓日寇聞風喪膽,又讓我感到那么慈善,那么可親。
國歌,如山似海的氣魄壯闊我的胸懷,如史如訴的教導固牢我的堅貞。我某天老去,兒孫們定能把國歌唱得更豪邁,更動情。
烈士啊,你聽到沒有,我唱國歌,雖然嗓音平平,仍努力把詞曲唱準,唯有這樣,才能表達我的恭敬與赤誠!
謝謝大家!今天的講座到此結束,下次活動再見!
活動收效顯著,信息盡數傳遞
講座現場,文學愛好者們滿懷期待,氛圍熱烈。
李曉妮老師的《分享現代詩和散文創作的經驗與技巧》,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們的心田。
分享伊始,她便談及閱讀與創作的關系,強調閱讀如同攝取精神食糧,是創作的基礎,而借鑒尤為重要。她列舉詩人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母親》,解析其首尾呼應的手法——通過循環往復的表達,增強了情感的濃度與節奏的韻律。她坦言,AI是輔助創作的文學工具,卻永遠無法替代人類的文學創作。“真正的詩歌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內心深處情感的自然流露。”她說道,“就像潺潺溪流,只有源于生活的深處,才能靈動而有生命力。”
關于現代詩創作技巧,她以自己的作品《那把大刀》為例,先讓大家熟悉文本,再細致講解創作思路。談及現代詩寫作的“陌生化”,她列舉《石林,春天的神話》,說明如何讓靜態的景觀“動”起來;又以《北面》為例,強調打破常規語言和思維慣性的重要性——讓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能喚醒讀者被日常經驗鈍化的感知力,重新發現世界的新奇與詩意。她特別提到,今年9月3日是抗戰勝利80周年,鼓勵大家運用所學技巧創作現代詩,積極參與相關詩歌朗讀活動,或向公眾號、互聯網平臺投稿。互動中,有學員問及詩歌篇幅,她笑著回應:“詩可短至一兩句,亦可長至一本,關鍵在于情感的完整表達。”
講解散文創作技巧時,她以《漂游在魚梁江上的空氣》為例,剖析如何通過“空氣”這一細微意象,傳遞疫情背景下生命與呼吸的重要性,以此強調“以小寫大”與獨到發現的價值。她指出,散文創作要強化敘述功能:不側重鋪陳過程,而要抓住核心細節;不刻意直白抒情,而要暗藏情愫于文字肌理;注重虛實結合,讓現實場景與回憶、想象自然交織。隨后,她以《雨中荷蓮》為例,具體闡釋創作中“化人入景、人景合一”的藝術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動中,李曉妮老師結合散文鑒賞進行現場指導。她先請在座的學員速讀自己的作品《雨中荷蓮》,三分鐘后問道:“誰來說說這篇散文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陸華碧老師率先舉手,從容起身分享初讀感悟:李曉妮老師的《雨中荷蓮》以“蓮”為載體,以“我的出行”為線索,巧妙融合敘述與抒情。文中長句、短句交錯運用,語言錯落有致,充分展現出散文詩的韻律美與音韻美。文中對“蓮”的描寫與感官體驗巧妙契合,既似輕輕觸碰,又若緊緊相依,讀來仿佛自己也化身為一朵潔白的“蓮”,能聽蓮語、吐蓮音。整篇美文傳遞出“物我交融、超凡脫俗”的人生意趣。她還感慨道,“好文不厭千回讀”,若再細細品讀,定會有更細膩的感觸。
陸老師的解讀精準而生動,贏得了現場一片贊許的掌聲。
王克楠老師的《學好散文的“九字經”》同樣精彩絕倫。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散文創作的心得與經驗,悉數分享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講座開始前,他先特別提及對都勻的印象,稱贊這座小城洋溢著濃厚的文學氛圍,老少皆愛文學,讓人看到這里文學事業的希望與未來。鼓勵大家時,他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從高中發表第一篇作品至今,他堅持創作從未懈怠,深耕散文領域30余年,如今已65歲,家中積攢的筆記差不多有一人高。
他的講解深入淺出,將散文創作的核心要點精煉地歸納為“要有我,寫特殊,特殊寫”九個字,堪稱散文創作的“三字經”。講座中,他常引古人名言佐證觀點,把道理講得透徹明了。他解釋,“要有我”關乎創作者的自我修煉,要懂得“散文的在場性”——除了身體的參與,更需要心靈的投入,如此才能寫出有深度的散文;“寫特殊”指的是選取特殊的事件、特殊的角度,他強調,散文不僅可以寫人寫事,有些作家專注于寫動物、植物,同樣能創作出成功的作品;“特殊寫”簡單來說就是“怎樣寫”,他打比方說,這就像過河者選定了船只后,還要研究水流、河道寬窄等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過河地點,核心是解決表達方法的問題。
最后,王克楠老師強調,詩歌和散文都離不開抒情,不會抒情就寫不好散文。他還分享了一段寫作感悟:“一個人不管將來從事什么職業,喜歡文學,就可以讓我們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去生活,并且在成長的關鍵時刻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只要喜歡文學,就可以讓人格更深刻;只要喜歡寫作,就可以讓人生更豐富。”
兩位老師的講座既有對創作要點的提煉總結,又在過程中耐心解答大家的疑問,與學員們展開熱烈討論,現場濃厚的學習氛圍令人沉醉。
講座進行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全神貫注地聆聽,手中的筆不停在本子上記錄著關鍵內容。當講到精彩之處,大家會不自覺地發出贊嘆;遇到疑惑時,便紛紛舉手提問。面對大家的問題,兩位老師總是耐心細致地解答,與大家深入交流探討。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積極的互動,讓我深切感受到文學的獨特魅力與強大凝聚力——它打破了年齡與身份的界限,將一群熱愛文學的人緊緊聯結在一起,共同在文字的世界里探索奧秘、汲取力量。
學習收獲豐碩,獲益深刻良多
講座在都勻市老干局那安靜而又充滿文化氣息的會議室里舉行,不大的空間里擠滿了來自各地的文學愛好者: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眼中閃爍著對文學的好奇與渴望;有兩鬢斑白的老者,歲月沉淀的智慧在臉上盡顯,他們對文學的熱愛絲毫未減。大家懷揣著對知識的熱忱,滿含期待地等待著講座開場,現場彌漫著濃厚的求知氛圍,如同一場即將奏響的文化盛宴,令人心潮澎湃。
當天上午,晨光漫過老干局的窗欞時,會議室里已坐滿了人。作協的會員們帶著磨得發亮的鋼筆,老年大學的學員們捧著折角的筆記本,彼此點頭招呼的樣子,像極了多年未見的文友。我攥著空白的稿紙找了個角落,心里揣著對寫作的懵懂——直到鄧雪靈主席開口說“都勻的故事藏在石板路的紋路里,得有人用筆墨把它們熨平了,晾出來”,才忽然覺得,今天相聚不是尋常的講座,是一場關于熱愛的邀約。
于我個人而言,這場講座猶如一場及時雨,滋潤了我干涸的文學心田。之前在詩歌和散文創作中,我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如何下手,也不明白如何才能讓作品更具感染力。通過這次講座,我找到了方向和答案:兩位老師分享了許多實用的技巧,比如意象的運用,如何通過一片落葉、一抹夕陽等小小的意象寄托深遠情感,讓詩歌充滿畫面感;散文創作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往往蘊含著最動人的故事和最深刻的哲理。他們結合自身創作經歷,將復雜理論化作鮮活實例,讓我們如臨其境。尤其懂得了詩歌要源于生活的情感流露,散文要寫真實的生活與情感,唯有真實才能打動讀者。
本次詩歌、散文專題輔導講座,便是文化星空中極為耀眼的一瞬,讓我深深領略到它的魅力與價值。在文化的廣袤星空中,都勻市作家協會宛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不僅是文學愛好者的心靈家園,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堅實陣地;都勻市老年大學則是銀齡天地里的熔爐,煉就老有所樂、老有所學的氛圍,二者相得益彰。
都勻市作家協會舉辦的這場講座,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學精神的傳遞。它讓我看到了作協為促進地區文化發展所做的努力,也讓我充滿敬意與感激。相信未來,作協將繼續發揮影響力,舉辦更多活動,培養優秀文學人才,為都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文學的光芒照亮每一個熱愛它的人前行的道路。
用心感受生活、用真情創作,文字仿佛有了生命,變得鮮活起來。老師們的講解中,我仿佛看到了文學創作的廣闊天地,每一個字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通往文學殿堂的新大門。之后,我將嘗試運用所學技巧,去觀察生活、捕捉靈感,將內心的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
今天的活動,讓我心中滿是溫暖。劍江的水、文峰塔的影、街坊的笑,都成了筆下的常客。正如鄧雪靈主席所說,都勻的故事需要用筆墨來書寫。值此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我學以致用,此時此刻,情難自禁,現場吟出一首現代詩《在老年大學一次學習》,以此記錄:
老年大學講臺前,老師鋪開寫作密鑰
說記憶是詩歌韻腳,也是散文提綱
李老師講詩歌,舉著抗戰老兵故事
硝煙里的吶喊,釀成押韻的緬懷
記憶碎片像星星,散在句末
每顆都閃著沒說出口的愛
王老師談散文,翻開自己舊筆記本
那年石板路的雨,記清青苔姿態
記憶脈絡是線索,牽起晨練與燈臺
不必刻意雕琢,真實褶皺最見文采
我在筆記本畫兩道線
左邊寫詩歌:抓記憶閃光點
右邊記散文:理記憶脈絡線
詩歌、散文,像電腦兼容抒情
身旁文友圈住細節二字
說要把年輕時月光,寫進明天稿箋
原來藏在皺紋里的往事
刻在心頭的片段
都是文字最好的提綱
在老年大學這堂課上
我們終于學會——
讓記憶在詩行發芽
在散文里,長成常青時光
(攝影:羅祖文 呂世進 陸華碧)
2025年8月12日晚上于貴州都勻
賞析點評
這篇紀實散文主題鮮明,圍繞都勻市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舉辦的文學講座展開,生動展現了活動的全過程。文章結構清晰,按照活動精心安排、收效顯著、收獲豐碩的順序敘述,層次分明。語言平實而富有感染力,如“講座現場,文學愛好者們滿懷期待,氛圍熱烈”等表述,將現場氛圍真切呈現。文中對兩位老師授課內容的介紹詳細具體,讓讀者能感受到講座的專業性與實用性。結尾的詩歌與散文內容相呼應,升華了主題,表達了對都勻文學發展的美好期許,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全文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與人文關懷。
這7張圖片完整記錄了都勻市作協與老年大學聯合舉辦的“孟秋清風?詩韻悠揚”詩歌、散文專題講座現場。從晨光中的會場布置、百余位文學愛好者齊聚的熱烈場景,到都勻作協鄧雪靈主席從容主持活動、老年大學索恩乾校長致歡迎詞的莊重時刻,再到李曉妮、王克楠兩位老師傾心授課的專注瞬間,以及課上和課下交流時的踴躍提問、認真記錄的專注神情,每一幀都定格著孟秋時節的文韻流淌。鏡頭里,有銀齡學員的執著堅守,有青年愛好者的求知目光,更有文學薪火相傳的溫暖力量,生動詮釋了這場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舉辦的文化活動,如何以文字為橋,聯結起一座城的文學熱忱與精神共鳴。
圖片中,本文作者羅祖文身處“孟秋清風·詩韻悠揚”專題講座會場,與眾多文學愛好者一同沉浸于濃厚的求知氛圍中,定格下他作為參與者與記錄者的專注瞬間。
作者簡介:羅祖文,又名彭應文、彭萬文,布依族,60后中共黨員,貴州都勻人,大學專科學歷。其職業生涯足跡遍布教育、行政與文化宣傳領域,曾先后任職于墨陽完小、墨沖區教育辦(后為墨沖鎮教育輔導站)、都勻三小、都勻市創建辦(現都勻市精神文明建設中心),擔任過墨沖區教育辦語數體教研員、墨沖鎮教育工會主席、都勻市創建辦信息科科長;同時兼任政協都勻市第七屆委員會委員、都勻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都勻市教師閱讀寫作協會副秘書長、都勻晚報通訊員、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學校墨沖區中函班主任、貴州都勻陸軍預備役步兵師工兵營營部書記。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調至墨沖鎮人民政府“學教”辦(編輯鎮情、民歌薈萃)、中共都勻市委宣傳部(編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手冊、“文明在行動?滿意在都勻”應知應會手冊、創建文明城市紀實、精彩都勻)、都勻市教育局(編輯教育通訊、教育報和勻城燭光、教育擷翠)、中共黔南州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輯簡報、動態報道,信息采用通報)。工作期間,他被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授予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工作者,獲評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文學創作成果豐碩,在《中國民族教育》等紙媒及網絡平臺發表作品2000余篇。2021年退休。榮獲都勻市作家協會“2020—2023年年度優秀會員”(唯一獲獎者)、“2024—2025年年度優秀會員”。現為貴州省散文學會、都勻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居都勻金麒麟財富華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