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讀書人
郭松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讀書人都是受人尊重的,許多讀書人也以此為榮。
什么樣的人才可以稱讀書人呢?人們通常的看法是,凡是讀書的人,都可以稱讀書人。《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知識分子,這種解釋也不準確。
讀書人大都會讀書,但讀書的未必是讀書人。讀書人應有書生氣、書卷氣,有人生信仰與道德標準,看重人格與尊嚴,能安貧樂道,能潔身自好,不低三下四,不攀龍附鳳,不嘩眾取寵,不見利忘義等。讀書人也有清高、孤傲、不從眾、不合群等算不上缺點的缺點。
現今一些人,上過大學,躋身官場,當上官員,甚至管著讀書人,有時也還看看書,但不能稱讀書人。一些人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且能舞文弄墨,甚至還有種種頭銜,但沒有讀書人應有的品質,也不能稱讀書人。
每個讀書人都有自己的習慣,讀書未必都要有儀式感,非要往儀式感上附會,近乎矯情。“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一個愛讀書的人,利用的不過是碎片時間,哪有時間慢悠悠地營造一個儀式感。
需要儀式感的,是讀書的過程不是之前的準備。正如加拿大學者曼古埃爾在《夜晚的書齋》中說的:“為了讓我夜間的想象燦爛開放,我必須把各種感官都動員起來。聞到書架的木頭味,包書皮革的麝香味,記事本發黃紙頁的酸味等。這樣我才能夠入睡。”潛入所讀之書中,各種感官與書互動起來。
古人說“焚香沐浴為讀書”,但我更認同“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真正用功讀書是不分場合的,隨時隨地抄起書、拿起筆,興之所至。在進入讀書狀態前來個“小軒窗,正梳妝”,我覺得這是在逃避讀書或假裝讀書。
一些人讀書前營造儀式感,可能因為被現實條件脅迫。尤其是電子設備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人很難不受其影響。持續讀書一個小時不搭理手機,為了保持專注狀態,故意不帶手機,或者停掉流量,這樣的人不多。
讀書這個事是做不完的,雖然一代代人都在做。讀書有一個自我定位的問題,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有機會讀書,成為一個讀書人,是一種幸運,放在過去,想都想不到。我也算幸運的,讀了半輩子書。讀書人有個特點是將讀書變成一種本能。
讀書是一個精神世界,能夠進入這個精神世界,擁有這個精神世界,是一生的幸福,或者說是幸福的源泉。物質生活只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富裕還想富裕,優越還想優越,舒服還想舒服,奢華還想奢華,那是沒有止境的。那能給人生帶來多大變化,給事業帶來多大幫助,很難說。有些人賺了一輩子錢,也覺得很空虛。為什么一些企業家,把億萬家產部分捐獻給社會?目的還是在精神上尋找安慰,尋找寄托。
我感到自己有兩個富裕:一個是學校。我要感謝培養我的學校,當然也要感謝培養我的老師。第二個是圖書館。我除了知道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康德、尼采等,還知道了魯迅、茅盾、巴金、老舍、錢鍾書、沈從文、朱自清等。通過讀書,我有了一個更豐富的精神世界。
讀書不是一個苦事,讀書是人生幸福的根源,讀書讓人擁有一個最可靠、最安全、受益無窮、非常美妙的精神世界。讀書人最苦的是無書可讀。十年文革,幾乎所有的書都遭到禁封和被毀的厄運。在那個無書可讀的日子里,留給我們這代人許多抹不去的傷痕,至今難以忘懷。
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讀書人,是否就夠了呢?不夠!作為一個讀書人,應進一步把自己定位為文化人。一般的讀書人,我讀書,我尋求知識;我讀書,我尋求智慧;我讀書,好像只是為了自己,尋求一個工作。文化人是關心社會的,也是洞察社會的,是不隨波逐流的,不是簡單地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讀書人從書上獲得知識,深信這種獲得方式是正當的,是天經地義的;只要想讀書,就找來讀,找不到就買。書是傳承文明的標志,尊敬書才能獲得知識。對知識有天然的好感,頂禮膜拜,甚至為了某本書走訪民間,走訪書的擁有者,叫做“訪書”。歷代藏書家經常訪書,到民間收集好書,還研究書,成為藏書家之后,就有了一定的資產,不過資產都是書,自己很重視,后代不一定重視。民間很多藏書家的書,被后代變賣的不少,有的竟然做了引火之物。
很多人農民,不讀書,不識字,自己認為沒用就沒用,認為書沒什么用,能賣就賣,不能賣就燒掉。農民和讀書人不同,對待書的態度也不同。農民整天和土地打交道,逐漸變得木訥、麻木,讀書人整天和書打交道,學到書上的知識,就會變得博學,懂得變通,說話文縐縐的。古代的權貴大都是讀書人,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民間讀書人要想成為權貴,就要到權貴家里做門客,為權貴出謀劃策,立功之后才可以接受封賞。那時的讀書人大都功利,為了獲得功名利祿,就要為權貴做事,甚至犧牲自身的獨立。看看《戰國策》中策士的言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朝秦暮楚,搖唇鼓舌,能把黑的說成白的,卻可以獲得一定的利益。
讀書人像社會的先知,讀書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很多讀書人能夠融會貫通,結合身邊的事情思考,不是只相信書上的內容。諸葛亮讀書“觀其大意”,并不深究某個知識點;民間的大儒讀書講究精細,不放過每一個字。或許,精細讀書和科舉考試有關系,唐以后有了科舉考試制度,算是朝廷給民間的書生一條上升渠道。民間的書生要死啃書本,不但要背書中的內容,還要掌握書中每個字的意思。如此一來,書生就變得專心致志,刻苦攻讀。時間久了,書生就會被書中的文句感染,說話自然就變得文縐縐,做事也有板有眼。書生讀圣賢書,容易以圣賢為榜樣。雖然大都做不成圣賢,但要向圣賢靠攏,尤其思想要向圣賢靠攏。一些書生以圣賢自居,以官員自居,要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之后做官。即便沒有考中,也仍然自視甚高,把自己等同于官員,像官員一樣思考問題,卻有脫離老百姓的意思。
古代書生有知識,有文化,但沒有太多實踐經驗。現在的學生也是如此,可以學習書的知識和文化,但不能和實際掛鉤。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權貴把持優質崗位,一方面大學擴招,致使大學生供過于求,一方面大學教育嚴重縮水,大學生沒有學到真本事。大學生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實用的技能,也就不一定能適應社會。 讀書人增多了,受教育程度提升了,社會就變得更加和諧。倘若讀書比較少,就會計較蠅頭小利,甚至為了一點點利益打得頭破血流。不讀書眼界就會變得狹窄,會看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會看得更加高遠,也不會從道德以及人生來衡量一些事物,更不會利用書中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很多讀書人并不像古代書生那樣讀書,而是一邊讀書一邊觀察社會。現在是資訊比較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通過互聯網獲得很多信息,信息會及時更新。雖然人們有被資本操控的嫌疑,但明顯比過去的時代獲得的信息多。讀書人不再局限于某一類的書,而是跨學科閱讀。讀書久了,身上會產生一種特有的書卷氣。不讀書的人諷刺為書呆子氣。讀書人并不一定去做實事,就像官員不一定去種地。讀書人喜歡用知識和文化來做事,這種自信是從書中獲得的,讀書越多越自信。
讀書人身上有某種特殊的氣質,是書卷氣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體現,有時候比較含蓄,有時候略顯張揚,就像李白那樣喝了酒作詩,有一些張揚個性的表現。還有一些社會改革家,總是有鍥而不舍的改革精神。一些專家和學者更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長期堅持,甚至一輩子只研究一個問題,也就學有所長,學有所用了。
真正的讀書人能堅持讀書,不斷尋求智慧,致力于社會實踐。其中最杰出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就算身無分文也能心憂天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一生矢志進取、百折不回。讀書的目的是為促進社會為人們謀福祉,也為了實現個人的理想。這類讀書人中的典范是諸葛亮等人,可稱之為“大儒”;次之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讀書人,處在較高位置、具有話語權時,努力改變社會。處境不利時,也不忘初心、不失自我,能始終保持底線,但缺少大儒那種永不放棄的主動,但也能稱之為“真儒”;再次之是覺得身份不夠、時勢不利的讀書人,他們隱于市井、江湖,甘當閑云野鶴,或寄情山水,或醉心藝術,能取得藝術成就,也能樹立人格的典范,可以叫作“隱儒”。
一個人的性格和氣質里,藏著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更體現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儒諸葛亮未出山時躬耕南陽,跟當地百姓打成一片,那時自然是親和謙遜的。如果諸葛亮驕傲自滿、脫離群眾,誰愿意跟他分享農業知識呢?正因為在隆中有農業知識打基礎,以后他才能用于蜀國的軍墾,極大地提升蜀國的國力。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時,他是神采飛揚自信滿滿的,他的“擺譜”也是必要的。后來在東吳為了脫身,“裝神弄鬼”借東風,各種計謀玩殘曹操、玩死周瑜,諸葛亮是機智狡黠的……他這個真正的讀書人身上,智慧、忠誠、瀟灑、寬仁、嚴肅、狡黠……都有。
真儒能嚴守底線,不茍且、不妥協,有機會就做大事,沒機會就管好自己。這種讀書人,也不失為品行高潔,但缺了一點主動;隱儒,通常無心名利,身上有種恬淡和灑脫,也缺乏一種剛健。有的還是無奈歸隱,身上就不免有抑郁不平、憤世嫉俗。至于那種“買山隱居”、為了沽名釣譽以圖后進的“假隱士”,不必討論。今天的讀書人,普遍沒有什么“修齊治平”的大志,能堅守正道和良知,已經算是讀書人了。應該讓自己身上具備:通透,圓融,能深沉(不是裝深沉)也能清淺(但不是膚淺),能高蹈(專業度)也能平常(接地氣),遇到問題能提出解決辦法,不輕易消沉而能積極上進……盡力讓自己瀟灑利落、知情識趣。
油滑的讀書人,可能也讀了一些書,但天性中少了點實誠和質樸,喜歡以聰明自恃,讀書經常能以一知充十用。聽其說話,有時也受用,正的反的實的虛的都能想到說到,可細看不會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看起來似乎很真誠很正直,但經常說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話,而是說別人想聽的話。這種讀書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這種本身無原則、無立場、無觀點卻能用巧智機詐取利的人,要認真鑒別主動遠離自發屏蔽。真正的讀書人通透豁達,往往也能舌燦蓮花,但觀點是從心而發的,很多時候有獨到的真知灼見。而油滑的讀書人,雖然有時表現得和真正的讀書人一樣,讓缺乏閱人觀世經驗的人很難區分。但他們的觀點是大流的、“普世的”,很少是屬于自己的。關鍵還是看后續:真正的讀書人說的一定是自己有思考和體驗的,能對自己說的負責,說了還會努力去做,至于做不做得到,要取決于天時、地利、人和。油滑的讀書人要么說了不做,要么做的方式是投機鉆營不是正大光明,或者今天說的話明天就不算,啪啪打臉自己也不覺得疼。
油滑的讀書人有的很壞,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灰色空間,從中取利,往往還能成為大贏家。迂腐的讀書人本質上都不算壞,或者說缺乏真正壞的“本事”。他們只是閉門造車、脫離現實,不能因時因地制宜,視野狹隘、思維扁窄,太多主觀自我,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缺乏圓融機變,思想觀念老套。主要還是書沒讀通、沒真正讀懂,滿足于尋章摘句的小情調和“小確幸”,或者僅限于背誦陳腐老套的所謂“經典”,將傳統和當下割裂,不能開眼看世界。
迂腐的讀書人能治,只要打通思想的“任督二脈”;油滑的讀書人難治,對社會容易構成危害。孔乙己并不可怕,高育良書記更要提防。讀書“性價比”比較高,但多讀書的目的,是讓人具備更多樣、更齊全的特質,形成更完善、更圓滿的人格。讀書不只是讓人變得儒雅、圓通,讀書人除了倜儻高潔的書卷氣,還要有豪放磊落的江湖氣,有恬淡沖虛的山林氣,有人間煙火的市井氣,有說干就干的漢子氣……將這些氣質有機混合到一起,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配方,遵守法律規章、堅持道義良知,才算是把書讀通、把人做好了。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