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箭道老街的煙火記憶
作者:萬慧陽
在赤水老縣城的中心地帶,從繁華的十字路口出發,沿著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一路向北,朝著古樸典雅的北門城門洞(亦稱天澤門)方向緩緩步行,大約行進五六十米的距離,便會發現左側有一條并不引人注目的T字形小街,這條小街便是當地人所熟知的箭道街。根據地方史料的記載,赤水市的箭道街在古代不僅是一條普通的小街,它還承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這條街道曾是古代科舉考試中,考棚外圍專門供武生們比試箭術的場地,與趙云和梵布之間的箭術比賽有著密切的聯系。每逢科舉考試之際,這里便熱鬧非凡,武生們在此展示他們的箭術技藝,爭奪功名。隨著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止,清朝末年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箭道街,曾作為武生比試的場地,其功能也隨之消失。盡管如此,“箭道街”這一名字卻未隨科舉制度的消亡而湮滅,反而被當地居民代代相傳,成為這座城市歷史長河中獨特而重要的注腳,見證了那段逝去的歲月和曾經的輝煌。
這條蜿蜒曲折、長度大約百余米、寬度卻僅有四五米的小街,地面鋪滿了歷經風霜的青石板,兩側建筑風格古樸統一,一律采用泥夾壁或磚木結構,屋頂覆蓋青瓦,更顯典雅莊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片區域被劃歸為赤水縣城關鎮第七居委會下轄的第六居民小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石板路從街口起始,一直延伸至深處那座靜謐的紡司宿舍小院。從街口的魏婆婆家起始,緊隨其后的是雷孃孃、牟孃孃、羅家兄弟,再往里走便是鄧老師、洪醫生、肖八孃、丁二孃,以及分布其間的王家、張家、李家等,總計三四十戶人家,匯聚成百余口的溫馨社群,在這片狹小的空間里,他們共同演繹著豐富多彩的市井生活,展現出人間百態的生動畫卷。
街坊鄰居們紛紛在自家的門前精心栽種各種花卉和樹木,使得這條原本普通的小街頓時增添了幾分生機勃勃的綠意,仿佛一幅生動的田園畫卷。那些木門與木窗,經年累月,依舊散發著古樸而深沉的氣息,青磚黛瓦間相互映襯,共同勾勒出一幅寧靜和諧的田園風光。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彼此和睦相處,形成了一種溫馨而融洽的社區氛圍。每日三餐時分,家家戶戶的炊煙裊裊升起,空氣中彌漫著各式飯菜的誘人香氣,整條街道都洋溢著濃厚的煙火氣息,讓人感受到生活的溫暖與真實。然而,到了2023年8月,隨著舊城改造工程的不斷推進,這條承載著幾代人珍貴記憶的老街,終究未能抵擋住時代的變遷,最終消失在了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之中,令人不禁感慨萬千。
己亥年五月,我呱呱墜地于箭道街18號的那棟老宅。這棟房屋是外公外婆在早年精心挑選并購置下來的,這是一座典型的二層磚木結構老宅,古樸典雅且堅固耐用。房屋布局緊湊而合理,一進門便是寬敞的堂屋,這里是家人聚會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里有兩間臥室,而二樓則分布著兩間臥室,供家人休息之用。最里側則是廚房,盡管空間有限,卻足以支撐起一家人的日常烹飪活動。整棟房屋加起來共有九十余平方米,雖然不算寬敞,但承載了我們一家祖孫三代的生活點滴。
在這溫馨的小屋里,我們全家七口人共同生活,所有日常活動都在此展開,盡管略顯局促,但每個角落都洋溢著家的溫馨與親情。父親由于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常年需要在他所在的單位值班守護。這樣一來,單位的值班室便成了我們父子倆夜間的臨時棲息之地。盡管如此,每當夜幕降臨,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家的牽掛和溫暖。
那時的箭道街,在陽光明媚的白天,成了大人們辛勤勞作的繁忙場所。一部分人外出到田間地頭或是工廠車間,為了家庭的生計而奔波勞碌;而另一部分人則留在家中,專注于各種家庭手工藝品的制作。他們或是靈巧地編織著竹席,或是用力地絞制著棕繩,或是細心刮削著竹筷,更有心靈手巧的匠人,精心雕琢著竹制溫水瓶的外殼,又或是耐心粘貼著小巧的火柴盒……這些看似平凡的家庭手工作坊,不僅是為了應對生活的壓力和生計的無奈,更是當地居民生活智慧的生動體現,展現了他們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堅守。
而每當夕陽西下,孩子們放學歸來的時刻,箭道街便換上了另一幅生機勃勃的面貌。孩子們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聚在一起,玩起了各式各樣的傳統游戲。他們或是興奮地玩著‘躲貓貓’,在街巷間追逐嬉戲,笑聲連連;或是專注地滾動著鐵環,讓技藝嫻熟的鐵環在青石板路上飛馳而過;或是激烈地拍打著紙板,比拼著誰的手法更為精準;還有的則全神貫注地打著陀螺,讓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飛速旋轉……這些充滿童趣的游戲,不僅讓孩子們度過了快樂的時光,更讓歡聲笑語在箭道街的每一個角落回蕩,為這條古樸的小街增添了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黃昏時分,天色漸暗,居民小組長不辭辛勞地督促著輪值居民,他們手執醒目的《安全衛生值日牌》,沿街挨戶走訪,耐心地叮囑每戶人家:"水缸需常滿,灶門要清掃,有客來訪速報備,外出切記鎖門窗……"這些溫馨而重要的提示,在居民們心中筑起了一道安全生活的防線。
入夜之后,街坊鄰居們的文娛活動便熱鬧開場了:查氏兄弟默契配合,悠揚的小提琴聲在夜空中回蕩;楊大哥則多才多藝,時而拉起悠揚的二胡,時而彈奏清脆的揚琴,樂聲悅耳動聽;張老書記更是興致勃勃,在京胡的伴奏下,字正腔圓地唱上幾段經典的樣板戲,引得眾人紛紛駐足聆聽。有時,楊大哥和肖八孃還會圍坐在孩子們中間,繪聲繪色地講述《一雙繡花鞋》《雙槍老太婆》和《熊嘎婆》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時而驚嘆不已,時而歡呼雀躍,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夜晚。
酷暑難耐的夏夜,氣溫高得讓人難以入眠,家家戶戶為了抵御這股熱浪,紛紛在自家門前灑上清涼的水,以此來降低周圍的溫度。隨后,他們鋪上散發著淡淡清香的竹涼板,仿佛為炎熱的夜晚帶來一絲絲涼意。此時,城西那位人稱“陳桶桶”的老師傅特制的藥蚊香也被點燃,藥香裊裊升起,彌漫于四周,既有效驅散蚊蟲,又帶來一股令人心安的幽香。人們輕搖著手中的蒲扇,微風細細,拂面而過,似乎連空氣中的暑氣也被一點點帶走。就這樣,大家席地而臥,在這片涼爽的環境中安然入眠,直至天明。這種獨特而傳統的納涼方式,不僅為人們帶來了清涼與舒適,更成了箭道街夏夜的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線,吸引了不少路過的行人駐足觀賞,感受這份難得的寧靜與愜意。
我家共有七口人,生活來源主要依賴于父親在國營公司所領取的那份微薄工資,勉強維持著日常開銷。為了貼補家用,減輕經濟負擔,家中每個人都盡力分擔。外婆雖已年邁,但仍不辭辛勞地操持家務,并在廚房一隅飼養起了豬,希望以此微薄的方式為家庭增加些收入。母親則前往父親的單位,做起了家屬工,盡管工作辛苦,但她毫無怨言。
至于我和大姐,在放學后以及寒暑假期間,我們的時間幾乎都被各種家務和零工占據。我們常常前往城郊指路碑附近的親戚家菜地,將外婆提前割好的豬草背回家,這是一項體力活,但我們都咬牙堅持。除此之外,我們還四處尋找零工機會,無論是撿拾煤渣、收集木屑,還是擔運煤灰、拾取棕灰包,只要能掙到錢,我們都不辭辛勞。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曾涉足赤水糖廠、碳黑廠及化肥廠等諸多基建場所,從事繁重的零工勞作。這些工作不僅強度大,而且環境艱苦,但為了家庭,我們毫無怨言。通過這些辛勤勞動掙來的每一分錢,都如數用于補貼家用,以及支付我們四姊妹的學費,確保我們能夠繼續接受教育,為未來的生活打下基礎。
最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莫過于1968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國內特殊的政治斗爭和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干預。當時,家中的母親已經懷有身孕,但在防護措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她依然堅持為基建工地辛勤勞作,親自掏洗那些極具腐蝕性的生石灰。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護,她的皮膚多處被燒傷,令人心痛。更為不幸的是,母親后來誕下的四弟,因在母體內就受到病毒感染,出生后僅僅兩個月便不幸夭折了。這段慘痛的經歷,成了我們家庭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中。
時值物資匱乏、家境貧寒之際,王文蘭孃孃和萬國碧姨媽等親朋好友,不惜借錢給我們或慷慨地送來購糧計劃,他們這種雪中送炭般的無私幫助,讓我們在困境中感受到了無比的溫暖,這份滴水之恩我們全家永遠銘記在心,感激之情難以言表。當時,周圍的鄰居們都已經用上了方便的自來水和明亮的電燈,而我們家卻依然過著原始的生活,每日需徒步至城門洞外的赤水河擔水,夜幕降臨時則依賴微弱的煤油燈光亮。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多,直到父親所在的單位進行了調資補薪,家庭經濟狀況稍有改善后,我們才終于有能力請供電所的馮二哥幫忙安裝上了電燈,同時也請來了水廠的師傅為我們家裝上了自來水。不僅如此,我們還添置了一臺當時頗為稀有的“三五”牌座鐘,全家人為此歡呼雀躍,那份喜悅猶如過年般濃烈,滿足感至今依舊深刻心底。
1976年和1978年,我和大姐分別完成了高中學業,相繼踏上了前往旺隆區龍巖公社的征程,成為一名光榮的“知青”,投身于農村的廣闊天地。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我們經歷了無數的磨煉和考驗。后來,組織上考慮到我家境貧困,收入微薄,家中還有四個子女尚未就業等實際困難,特別照顧安排大姐通過“自然減員”的方式返回城市,進入蔬菜公司工作,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與此同時,我也得益于當時的政策扶持,得以返城,順利進入父親所在單位的“新集體”工作。隨后,借著政策的春風,我得以通過‘頂招’這一渠道,獲得了在政府部門任職的鄰居楊寶蓮、李林華兩位叔叔的極力推薦與支持,最終得以進入體制內工作,家庭的經濟狀況與生活品質也因此逐步得到了提升。1983年9月,我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時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我和愛人搬入了單位的宿舍,正式告別了那條承載了我二十五年人生記憶的箭道街,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篇章。
如今,隨著舊城改造的推進,北門箭道街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仿古商圈建筑。這條街道不僅僅承載了我從孩提時代到青年時期的寶貴記憶,更見證了赤水這座城市由古老到現代、由狹小到繁華的歷史性變遷。尤其是那些既充滿波折又不失溫馨的往昔時光,鄰里間那份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誼,以及為生活不懈拼搏、自強不息的艱難歲月,都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靈深處。總的來說,這條看似不起眼的小街,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我個人成長的點點滴滴,更是那個時代無數人共同經歷的集體記憶,它如同一部無聲的史書,記錄著一段段不可磨滅的歷史篇章。
2025年8月16日于貴陽
作者簡介:萬慧陽,男,漢族,生于1959年7月,貴州省赤水市人,中共黨員,在職大專文化程度,赤水市公安局退休民警。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