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鴨
羅里寧
鴨在餐桌上,地位沒有雞高,所謂雞鴨魚肉,鴨就排在雞的后面,加上“無雞不成宴”,更是讓雞在宴席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鴨充其量只能排在老二的位置上。盡管這樣,我們也不要小覷了它,北京烤鴨,它就聞名天下,我們這里中元節,鴨也能搶過雞的風頭。
小時候住家,周邊就是農村,村里農戶,多養鴨子,一戶人家養個百十來只,是很平常的事。夏收夏種過后,農家就開始養鴨子,鴨苗多從集市上買回來,標準就看它精神不精神,活潑不活潑,只要精神活潑,就是好鴨苗。小鴨子的喂養,多以青蛙、蚯蚓以及小浮萍之類的水面漂浮物,剁碎了供食。稍大,就趕進水田去,自由覓食,田里的蟲子、小魚小蝦、小田螺之類的小玩意兒,都是小鴨子最喜愛的,鴨子在覓食嘬食的同時,也在無意中為秧苗作了田間護理。鴨子在自然環境里生長,回欄后再喂些稻谷糠米之類的食物。
吃鴨子的季節,以中元節為最。農歷七月十四日前后,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宰吃鴨子。鴨子的做法,多用白水煮,即所謂白斬鴨。鴨子因為放養,不喂飼料,養夠日子,不論品種,煮出來都特別香甜。吃白斬鴨不用配料,只須用煮鴨子的水放點鹽巴即可蘸點享用。那時候烹調手法比較單調,吃鴨子就以白斬為主。
鴨子吃得最多的時候,是插隊時在東家過中元節。那時候過中元節,可有意思啦,因為破除迷信,這個節被定性為“鬼節”,不允許有什么“迷信”活動,也不能大吃大喝,無奈這中元節,老百姓不知過了多少代了,怎能說禁就禁得了的。我們這邊過中元節,也沒什么特別的活動,就是吃鴨子,吃過幾天鴨子,就算過節了。
鴨子除了白斬,在當地還有一種傳統的做法,叫“冰梅鴨”,酸甜的口味,城里人做的比較多一點:先把鴨用油炸過,再用酸梅和冰糖慢慢燜焗,直至完全入味,這個菜還在央視的一個美食節目播出過,很讓家鄉的人民驕傲了好一回。我因為不愛吃甜食,就寧愿吃白斬的,有時候會用老鴨煲湯,配之以魚,煲至湯色乳黃,美其名曰“魚鴨湯”,有朋友喝過后表示,這個湯的味道,已經接近于“無與倫比”。
放養的鴨子,肉質結實,少有肥肉,生活水準不高的時候,人們還是希望能吃到肥一點的鴨子。為了催肥,有些人家在買回鴨子后,先關上一些時日,每天抓出鴨子,踩住雙翅雙腳,用手掰開鴨嘴,強行灌入用食油炒過的玉米,或者炒飯之類,邊灌邊喂點水,經過十天半個月不停地灌喂,把鴨子灌肥,灌肥后的鴨子,皮黃肉厚,肥而不膩。父親用這種灌出來的鴨子做“醉鴨”,最令人回味:宰殺洗凈的鴨子,下油鍋,炸至金黃,然后配以姜、蔥、桂皮、醬油、食糖之類,用啤酒去煨,起鍋前放進半兩醬酒,再煨上五分鐘,起鍋后這“醉鴨”,色、香、味,不是用語言就能一下子說得清楚的,肉香里夾著醬香,吃進嘴里,盡是難忘的味道。——我在一篇小文里說過,年粽是母親的味道,那么這“醉鴨”,可不可以說就是父親的味道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