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牽掛,半生情深
——致白城醫高專的升本禮贊
陳寶林
清晨的朋友圈被陽光鍍上一層溫柔的金邊,一條關于白城醫高專籌建吉林健康醫學院的消息如晨光般驟然跳入眼簾。那一刻,握著手機的指尖竟不受控制地微微發顫,胸腔里像是有團溫熱的氣流在翻涌——這所我傾注了11年青春的學校,終于要迎來它最璀璨的蛻變。窗外的風穿過樹梢,帶著熟悉的暖意拂面而來,恍惚間又將我帶回了白城那片魂牽夢縈的土地:那里的教室還亮著深夜備課的燈光,那里的操場還回蕩著學生們爽朗的笑聲,那里的每一寸草木、每一塊磚瓦,都藏著我用熱血與深情澆灌的歲月。離開兩年多了,我曾以為時光會沖淡這份牽掛,卻原來,它早已像校門前的金葉榆那樣,在心底扎下了深深的根,跟著學校的每一步成長悄悄拔節。
2011年的春天,我拖著行李箱第一次踏上白城醫高專的校園。彼時的校園還帶著青澀的朝氣,教學樓前新栽的金葉榆細細瘦瘦,卻倔強地朝著天空舒展枝葉,陽光透過嫩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這所學校蓬勃的生命力。圖書館的玻璃窗在陽光下閃著清亮的光,里面坐滿了埋頭苦讀的身影,書頁翻動的沙沙聲與遠處實驗室傳來的輕聲討論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消毒水與書卷混合的獨特氣息——那是屬于醫學院校的專屬味道,嚴謹中透著溫暖,沉靜里藏著力量。我記得第一次編輯校報小樣時,反復核對每一個標點的忐忑;更記得第一次收到學生投稿時,字里行間藏不住的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校園的熱愛。從那天起,我便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把并肩作戰的同事當成了最親的家人。
11年的時光,足夠讓一棵幼苗長成遮蔭的棟梁,也足夠讓一份熱愛在歲月里沉淀成沉甸甸的事業。我至今清晰記得創辦校報的那些日夜,像是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沒有經驗,我們就抱著省內外高校的校報反復研究,在辦公室里貼滿剪報,對著排版樣式爭論到深夜;沒有人手,就拉著同事們利用休息時間一起熬夜改稿,學生記者們也主動加入,帶著青春的熱忱跑遍校園的每個角落;沒有專業設備,就騎著電動車跑遍全城的印刷廠,為了一個版面的色彩校準來來回回奔波。第一期校報印出來那天,我和同事們圍在辦公室的長桌旁,小心翼翼地翻開還帶著油墨香的報紙,當《白城醫高專》幾個字在陽光下舒展開來時,眼眶突然就濕潤了。那哪里是一張報紙,分明是我們對學校的一份承諾,是給全校師生搭建的精神家園,是讓更多人看見這所學校光芒的窗口。
后來的日子里,校報成了學校的“發聲筒”與“成長記”。從課堂改革的創新探索到臨床實習的暖心故事,從校園運動會的熱血瞬間到教師節里的師生情深,每一個版面都忠實地記錄著學校的點滴成長。我們帶著學生記者采訪德高望重的老教師,聽他們講述教書育人的初心;追蹤學生們在實訓基地的實操訓練,用文字定格他們第一次成功完成模擬手術時的喜悅;深入挖掘學校發展的重要節點,把白城醫高專的故事一點點寫進省市乃至國家媒體的版面。3000多篇(幅)稿件,是3000多個日夜的堅守,是3000份對教育事業的赤誠。那些發表在報刊上的文字,有的是學生們學雷鋒志愿服務時的感人故事,有的是老師們帶病堅持授課的敬業日常,有的是學校獲批重點專業時的振奮時刻。每一個字都浸著我們的心血,也讓更多人知道,這所看似平凡的專科院校里,藏著怎樣蓬勃的生命力與無限可能。
在白城醫高專的日子,最難忘的永遠是那些溫暖的人和事,像散落在歲月里的星光,照亮了我整個教育之路。記得有一年冬天,我突發高燒到39度,獨自躺在宿舍里昏昏沉沉,是同事王立新老師冒著風雪提著熱粥敲開了我的門,守在床邊給我倒水喂藥,用樸實的話語輕聲安慰;記得每年教師節,辦公桌上總會悄悄出現學生們的手寫信,字跡或許歪歪扭扭,卻一筆一劃寫著“老師,您的文章讓我更愛這所學校了”“老師,您的故事讓我想成為更好的醫學生”;更記得時任領導劉俊道與現任學校黨委書記高勇在我猶豫是否堅持校報事業時,那句擲地有聲的“放手去做,學校永遠是你的后盾”。那些細碎的溫暖,像冬日里的陽光,一點點融化了所有的疲憊與迷茫。
我們曾一起在操場上舉辦運動會,為奔跑的學生吶喊助威,看他們沖過終點時眼里的光;一起在實驗室里見證學生們第一次成功縫合模擬傷口,分享他們抑制不住的激動與自豪;一起在會議室里為了學校的發展規劃爭得面紅耳赤,轉頭又笑著圍坐在一起吃盒飯,暢談對未來的期許。那里的老師,個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把最珍貴的知識與醫德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那里的領導,既有高瞻遠矚的規劃,又有腳踏實地的擔當,把每一個師生的需求都放在心上;那里的學生,善良、刻苦、有擔當,他們在解剖室里認真記筆記的模樣,在志愿服務時耐心幫扶的身影,在技能大賽上沉著應戰的姿態,都是這所學校最亮的底色。
2023年5月,我帶著萬般不舍悄悄離開了學校。離開前,我特意繞著校園走了一圈,像是要把這里的一切都刻進記憶里。曾經細細瘦瘦的金葉榆已經長得枝繁葉茂,濃密的樹蔭能遮住大半個操場,風吹過樹葉時沙沙作響,像是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圖書館里添置了嶄新的書架,坐滿了更年輕的面孔,他們低頭苦讀的模樣,與多年前的場景重疊在一起;校報編輯部的燈光依然亮到很晚,只是換了一批年輕的老師在堅守,那抹熟悉的光亮,讓我莫名地安心。我不敢回頭,怕眼淚掉下來,怕這一轉身,就辜負了那份沉甸甸的情誼。
這兩年多里,我養成了一個習慣,總會不由自主地刷學校的公眾號。看到新的教學樓、實訓樓在新校區拔地而起,心里會泛起由衷的喜悅;看到學生們在全國技能大賽上摘金奪銀,會激動地轉發朋友圈為他們喝彩;看到老師們又拿到了教學成果獎,會默默為這些老同事鼓掌。每一次看到學校的進步,心里就像揣了塊暖玉,又熱又甜。我知道,這所我深愛的學校,從來沒有停下成長的腳步,它一直在朝著更好的方向堅定奔跑。
當“吉林健康醫學院籌建進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階段”“正式納入吉林省高等學校設置‘十四五’規劃”的消息傳來時,積壓在心底的情感終于像決堤的河流般洶涌而出。從白城醫高專到吉林健康醫學院,這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的變遷,更是一代代“白城醫專人”用汗水、智慧與堅守鋪就的成長之路。2022年獲批籌建時的欣喜還在耳畔回響,轉眼間,籌建工作就進入了關鍵的風險評估階段。這背后,是多少老師在課堂上的精益求精,是多少學生在實驗室里的不懈探索,是多少領導在規劃藍圖時的殫精竭慮,更是所有關心這所學校的人共同的期盼與守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經在操場上奔跑的學生,將來可以走進更廣闊的學術殿堂,在醫學領域綻放更耀眼的光芒;那些在講臺上默默耕耘的老師,將來可以在更高的平臺上施展才華,培育出更多救死扶傷的棟梁;那些在校園里悄然生長的草木,將來會在“吉林健康醫學院”的招牌下,迎接一批又一批懷揣醫學夢想的年輕人。
有人說,離開一座城,是因為那里有放不下的人;牽掛一所學校,是因為那里有過最熾熱的青春。對白城醫高專,我既有“汗灑熱血”的豪情,更有“依依不舍”的柔情。這里是我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是我收獲溫暖與力量的港灣,是我無論走多遠都深深眷戀的“娘家”。如今,它即將迎來華麗的轉身,就像看著自己親手哺育的孩子即將展翅高飛,激動之外,更多的是難以言喻的驕傲與祝福。
校門前的金葉榆還在白城的風里自在生長,校報的油墨香還在記憶里輕輕飄蕩,那些一起熬夜改稿的夜晚,那些共同分享喜悅的瞬間,那些刻在時光里的深情厚誼,都將成為這所學校升本路上最珍貴的注腳。親愛的白城醫高專,不,我該叫你未來的吉林健康醫學院了,請帶著我們所有“白城醫專人”的期盼與祝福,繼續在醫學教育的路上閃閃發光。而我,會永遠站在你看得見的地方,為你鼓掌,為你驕傲,盼你早日夢想成真,盼你前程似錦,繁花滿途。
作者簡介:陳寶林,蒙古族,吉林省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退休教師。喜歡新聞攝影和文學創作,40多年如一日,勤奮筆耕。在國家和省、市、縣報刊和電臺、電視臺發表各類稿件5000余篇。先后被吉林省計生委和省人事廳記三等功,被通榆縣委、縣政府記大功兩次。連續三年在“中華大地之光”全國征文比賽中榮獲第二、三等獎。被中國農民報協會授予全國優秀新聞文化工作者稱號。全國高校后勤系統信息宣傳先進個人、全省教育系統上報信息先進個人。被吉林省高校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校報資深編輯,吉林省高校優秀新聞工作者。被吉林日報授予通聯工作突出貢獻人物、優秀通訊員,榮獲《吉林日報》終身榮譽獎。被白城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全市“十佳新聞工作者”。被省評為全省勞務經濟宣傳先進個人,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8年被評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團結之星”,參加國慶觀禮,走進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國家領導人接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