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論選005:文明是戰火淬煉的
文/董元奔(江蘇省)
【按】董元奔自2012年以來在各大網站創作了大量史論,短到千字文,長到“萬言書”。《董元奔史論選》擇其中3000字以內短篇,依據作品內容的歷史時序編發。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革命的最重要手段是戰爭,戰爭是與人類一起誕生的,戰爭也一路緊跟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戰爭具有殘酷性和巨大的破壞作用,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戰爭又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這里我以我國奴隸制的誕生為例作簡單闡述,即戰爭是怎樣催生文明之光的。
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是史載中國最早的有確切地點和戰爭雙方的大規模戰役,是黃帝與其他部落首領爭奪天下統治權的戰役。
軒轅氏黃帝統一天下,文治固不可缺少,但武功應該是他首先選擇的手段。《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這幾句話說明,戰爭不是黃帝發明的,“神農氏弗能征”說明神農氏未衰時也是經常征伐不聽話的諸侯的。
黃帝的這場統一戰爭首先發生在他的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間,那就是阪泉之戰。“軒轅乃修德振兵……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史記·五帝本紀》)“三”這個數字在古書中歷來都是泛指,這說明阪泉之戰不是一次戰役,它發生了好多次,持續了很長時間,但是最終,黃帝擊敗了炎帝。黃帝打敗了炎帝,并沒有殺掉炎帝,而是“得其志”,即降服了炎帝,從此,炎帝讓自己的部落跟黃帝部落合并為聯盟,奠定了華夏族的民族基礎。
兩個部落的融合增強了黃帝繼續進行統一戰爭的能力,于是黃帝繼續用兵。“蚩尤作亂,不用(黃)帝命。于是黃帝乃……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這幾句話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是緊接在“三戰然后得其志”之后的,行文中“軒轅”初次改稱為“(黃)帝”,這說明,阪泉之戰后,軒轅稱帝了。早先神農氏并沒有稱帝,軒轅氏是第一個稱帝的人,所以他是“五帝”之首。稱帝意味著國家形態的形成,是原始氏族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的標志,顯然,是戰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出現。
《易經》中曾說“黃帝垂衣而天下治”,我不知道該書的依據是什么,也不知該書是從哪里引用的。黃炎部落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打敗蚩尤后,一方面,黃炎部落跟蚩尤部落處于融合之中,而另一方面,黃炎聯盟又重新開始分裂,為此,黃帝對炎帝又發動了一次更大的戰役。黃帝再次打敗炎帝,兩大部落重新融合,而這一次融合的程度比第一次加深了。此后,兩大部落在不斷吸收臨近的小型部落的同時,相繼又經歷過好幾次分合,當然,每一次分裂和戰爭都實現了這兩大部落的進一步融合,每一次新的融合都為中華民族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到了黃帝晚年,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各自的痕跡不存在了,融合最終完成,我國奴隸制社會初具雛形。
黃帝之后,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四位天子。每位天子的執政時間平均達一百年,為什么會這么長?五帝都活了一百多歲嗎?《史記》甚至說黃帝活了三百歲。五帝都是人,不可能活的那么久。孔子認為,黃帝活了三百歲,是指其實際統治時間和其死后的“有效影響”時間差不多有三百年。這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認為,由于歷史記載缺失,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帝之間分別都還有過其他諸多天子,這就是所謂“有效影響”,只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個天子因為更有作為,而被傳說流傳了下來而已。五帝的所謂作為,當然是通過戰爭打敗了相隔在他們之間的歷史上的那些天子,從而推動華夏民族一方面繼續進行內部融合,一方面繼續吸收周邊弱小部落。而奴隸制也就這樣逐漸走向成熟。
但是,奴隸制真正迎來成熟的時間應該是禹和啟建立夏朝的時代,成熟的標志是甘之戰。甘之戰是啟針對有扈氏的一次著名戰役。據《史記?夏本紀》,剛剛以嫡傳的方式繼位為天子的啟,受到周邊許多部落的反對,其中尤以東夷部落的有扈氏為甚。
舜禹時代,東夷部落與炎黃部落結盟,禹被迫立東夷部落首領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皋陶死后,東夷人推皋陶之子伯益代之。但禹不甘于把天下禪讓給伯益,于是,在禹生前死后,禹的兒子啟與伯益、有扈氏的東夷諸部落展開斗爭,甘之戰是這兩大勢力的總決戰。“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將戰,作《甘誓》……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史記·夏本紀》)從“天下咸朝”四字可知,不服啟繼承禹的天子之位的不止有扈氏,許多諸侯都叛亂了,啟選擇了最主要的、最頑固的、最強大的有扈氏作為斗爭的主要目標。戰爭以啟的勝利而結束,伯益、有扈氏等被殺,天下諸侯臣服于啟,甘之戰把分裂了的華夏民族重新統一,這勢必加速民族融合的進程,為完善奴隸制提供民族基礎。
奴隸制取代氏族制,說到底是父權制完全取代原始社會末期的母權制遺存,甘之戰成功的做到了這一點,就是說,甘之戰的結果不僅僅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更是父權制對母權制的徹底勝利。
《史記?夏本紀》載:“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涂山氏和有扈氏一樣,都是東夷部落。《淮南子》附會出一段禹化黑熊開山從而導致涂山女因驚嚇化為石人的神話,并以石人腹部裂開生下啟來渲染啟出生的神秘色彩。而《山海經》中在談到禹的身世時,有禹從其父鯀的腹中生出的說法。禹生于父腹,啟生于母腹,禹和啟的出生故事揭示了禹啟時代父權制與母權制最后決戰的歷史事實。
皋陶、伯益作為禹的繼承人,是作為母系的東夷部落和作為父系的禹的部落妥協的結果,而甘之戰是對黃帝以來形成的父權制的有力維護,母權制在甘之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啟坐穩了天子之位,在戰爭的推動下,中國歷史進入第一個統一的強權的奴隸制朝代——夏朝。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