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郭松
小時候,酒是舌尖上一筷頭的辛辣;長大后,酒是一座連接游子與故鄉的橋;后來,酒是一次次的別離與重逢,現在呢,酒是一種深飲或淺酌的掌握。
問世間酒為何物?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自從有了酒便有了情,有了情便有了酒,不同的人對酒有不同的理解,醬香、濃香、清香、兼香,酒中個性各有千秋,酒中文化不一而足。
酒字最早見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寫作“酉”,字形像酒簍伸進大缸的酒壇,大缸中的一橫表示酒液。《釋名》解釋:“酒,酉也,釀之米曲。酉,懌而味美也。”《漢書·食貨志》認為:“酒者,天之美祿,帝王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百福之會,非酒不行。”《春秋緯》認為:“酒者,乳也。王者法酒旗以布政,施天乳以哺人。”《本草綱目》認為:“酒少飲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若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傷軀殞命,其害可甚言哉!”《說文解字》:“酒就也,就人性之善惡。從水從酉,酉亦聲。”
酒這種大自然慷慨饋贈與人類聰明才智巧妙結合的飲品,的確很難用語言作出精準描述。說酒柔情似水、熾情如火,卻含有一定呈香物質的乙醇;說酒含有人生五味、世間百態,又不能按一般飲料來看待。
酒是社交的潤滑劑,常被用作宴請賓客、結交朋友的重要媒介;在喜慶的日子里,人們舉杯相慶,酒映照著笑臉,傳遞著喜悅。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讓心與心之間的矛盾軟化。如李白所吟:“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酒是孤獨的伴侶,在寂寞的夜晚,酒可以陪伴你度過長夜,傾聽你的心事,撫慰你的心靈。如李白所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這個時候,酒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飲品,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酒是靈感的源泉,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在酒后揮毫潑墨,酒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思想的火花在酒意中迸發。如李煜所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酒似乎有一種魔力,讓詩人的靈感如泉涌,吟出嘆為觀止的詩篇。
酒是情感的表達,無論喜悅還是悲傷,人們都以酒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酒的陪伴下,人們可以更真實地表達自己,更深刻地感受生活。如李清照所吟:“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酒成為人們情感的載體,可以抒發內心的情感。
酒是色彩的化身,在古代詩人的筆下,酒常被賦予各種的色彩和形象。如白居易所繪:“紅袖織綾夸柿葉,青旗沽酒趁梨花。”酒像一幅幅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在酒的世界里,可以品味生活的豐富多彩。
酒是人生的思考。在微醺中,人們會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如曹操所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在酒的陪伴下,人們可以體驗生活的不同風味,感受生活的不同情感,對人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對生命進行更本質的探索。
酒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酒不言愁,言了更添愁,默默陪伴,傾聽心聲;酒無需多言,一切盡在不言中;酒只可微醺,不可迷醉,過猶不及,微醺顯真意;酒需用心體會,方解其中味,每一口都是情感,每一杯都是故事。酒是風、是夢、是詩、是情,酒是歡笑、是淚水、是過往、是將來,需慢慢品、淡淡看,方能了悟“醉翁之意”。
酒的異馨奇香飄灑在古籍今本的墨香里,酒的古意幽魄浸潤在祭祖拜墳的起落中,酒的神韻仙靈蘊涵在古詩今詞的吟詠中,酒的柔情蕩意體現在紅男綠女的酡顏里,酒的豪邁瀟灑飽蘸在英雄豪杰的壯舉中,酒的凱歌壯曲回蕩在慶賀勝利的觴愿中,酒的幸福甜蜜滿溢在新人的合巹交杯里,酒的依戀不舍蕩漾在送別人的灞柳淡影中,酒的溫馨和諧停留在年節團聚的杯盞交錯中……百般風情,千般回轉,萬種情緒,這便是酒。
《紅樓夢》酒中情修,酒常出現在賈府的各種宴會和聚會中。無論是賈母的壽宴,還是姐妹們的詩社雅集,酒都是情感交流的媒介。寶玉與眾姐妹一起飲酒作詩,在酒的微醺中,他們的才情得以展現,情感也更加細膩地流露出來。黛玉的才情與敏感,寶玉的多情與純真,都在酒的烘托下愈發鮮明。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大家通過抽簽行酒令,抽到的簽都暗示著自己的命運和性格,而酒讓這種情感的表達更加自然和真切。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飲的“萬艷同杯”酒,寓意著女子們的悲慘命運。在賈府逐漸衰落的過程中,酒桌上的氣氛也從最初的熱鬧歡樂變得冷清凄涼。抄檢大觀園后,賈府的宴會不再有往日的歡聲笑語,酒中更多的是無奈和悲傷。王熙鳳在病中強撐著參加宴會,飲酒時的苦澀與她昔日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受到命運的無常和人情的冷暖。
《西游記》酒中幻修,酒是修行路上的試金石,提醒人們保持清醒,堅守本心。《西游記》構建了一個奇幻的神魔世界,酒在其中也充滿了奇幻色彩。蟠桃會上的仙酒,是神仙們享受的珍品,象征著仙界的奢華和神秘。孫悟空偷吃蟠桃、盜飲仙酒,引發了一系列的故事,也開啟了他的奇幻之旅。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歷經磨難,酒有時也成為他們考驗和悟道的契機。在一些妖怪設下的酒宴中,唐僧師徒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不被酒色所迷惑。孫悟空憑借著他的機智和神通,多次識破妖怪的詭計,唐僧在面對酒肉誘惑時,堅守戒律,以這種對欲望的克制來修行悟道。酒在就像是一種幻境,考驗著他們的內心,只有通過了這些考驗,才能在修行路上更進一步。
《水滸傳》酒中義修,酒是英雄豪杰交朋友的橋梁,是彰顯“忠義”二字的媒介。梁山好漢相聚水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酒中見真情,酒中顯義氣。無論是林沖與魯智深的相識相知,還是武松與宋江的結拜,酒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好漢們在酒桌上互訴衷腸,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了兄弟情義,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酒也激發了梁山好漢的正義感和反抗精神。他們大多是被社會壓迫的底層人物,在酒的壯膽下,他們敢于反抗官府的黑暗統治,劫富濟貧,替天行道。武松在景陽岡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酒增添了他的勇氣和力量,讓他成為了英雄。梁山好漢的起義,也是在酒的氛圍中逐漸凝聚起來的,他們以酒明志,表達了對正義和平的追求,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義”的內涵。雖然宋江為了實現自己的忠義兩全,帶領兄弟們接受招安,這一決定在梁山內部引起爭議,在這個過程中,酒成為他們討論和決策的潤滑劑,一些好漢認為接受招安是背叛了梁山的初衷,另一些認為這是為了兄弟們的前途和國家的安定。他們在酒的陪伴下,做出了各自的選擇,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堅守了自己心中的“義”。
《三國演義》酒中謀修,酒在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舞臺。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在酒桌上,曹操以龍喻人,試探劉備的野心和志向。這場酒局看似輕松,實則暗藏玄機,兩人的每句話都充滿謀略。關羽單刀赴會,在魯肅設下的酒宴上,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智謀,化解了東吳的陰謀,維護了蜀漢的利益。這些酒局中的較量,不僅展現了人物的智慧和膽略,也反映了當時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周瑜在赤壁之戰前,設下群英會,假裝醉酒迷惑蔣干,成功地實施了反間計,讓曹操誤殺了自己的水軍將領。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也與諸葛亮在酒桌上交談,托付后事,也蘊含著劉備的政治謀略和對諸葛亮的信任與考驗。諸葛亮的空城計中,他在城樓上悠然撫琴,身旁擺著美酒,看似毫無防備,實則胸有成竹。他以虛虛實實的策略,嚇退了司馬懿的大軍,展現了高超的智謀和境界。
酒有千味,人有百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糧谷釀造一方美酒。對消費者而言,酒的味道,分在地域間,融入文化中,藏在生活里,化在人生里。《淮南子》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有了農業才有美酒,國有豐物成市,民有余糧則釀,有了余糧才能釀酒,酒自古是國家富庶的象征,從自然釀造到人工釀造,再到蒸餾技術的釀造,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釀酒技術提升,酒的釀造技術和內涵也在提高。酒是文化的精髓,是歷史的記憶,如同流淌的河水,攜帶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人文。從炎黃時代到現代社會,從古希臘的酒神到東方的酒仙,從李白的“將進酒”到杜甫的“酒中仙”,每一滴酒都蘊含著情感和詩性。
一種承載千年文化、情感、藝術和人生的神奇液體。千百年來,人們用酒分享快樂、分享幸福、分享感悟,也用酒表達親情、表達友情、表達愛情。有了酒,人類的歷史都生動起來。酒的內涵如此豐富,認識酒的過程也百轉千回。通常而言,認知事物需要四個階段:未知、自知、知道、已知。不能期望每個人都能主動并且徹底了解酒,疑惑、質問,甚至批評,都是正常現象。
從一粒糧谷到一滴美酒的神秘旅程,從糧谷或者果實到一滴酒,大體上要經歷選料、蒸煮、發酵、蒸餾,貯存、勾調等環節,但實際要經歷更多工序,每一滴酒都浸透著匠人的堅守、匠心的傳承,以傳統的原料、長期的經驗、信守的技能,再加上現代的科技創新,得以像制作藝術品一樣釀造,從碳水化合物,變成醇、醛、酸、酯、羥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雜環化合物等。其中之妙,還在不斷地探索之中,這個過程并不簡單。此外,酒的釀造有著完善的標準化作為支撐,產品標準、食品安全標準、環保標準等,標準化是質量安全、品質保障的底線,任何人都不能逾越。
從一方水土到一方美酒的神奇造化,酒成于天時、立于地利、美于匠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土,不同的物候,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技藝,不同的微生物種群,也就是“山、水、林、土、河、微”,賦予了美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獨特性格稟賦。中國地大物博,原料極其豐富,自然生態與微生物千姿百態,釀造技藝各有所長,造就了美酒的千城千態,千酒千味。酒的釀造,不僅是匠人匠心的心血結晶,更是時間的極致孕育。不僅有酒的風土之美、風味之美、技藝之美,也有酒的文化之美、時間之美、陳釀之美、貯存之美。
“酒是陳的香”的問題,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簡單,那就是只要是好酒、高品質的酒就越陳越香。當然這只是普遍道理,真正做到“酒是陳的香”其實并不容易,還取決于基酒的品質、貯存的容器、貯存的環境,甚至貯存的工藝、工法等,要真正體驗到酒是陳的香也不容易。
從一杯美酒到一種生活的神妙變化,酒是生活的調劑品,也是人生的哲學家,讓人們在品飲中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讓人們在微醺中感悟人生的悲歡離合。在酒的世界里,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理解人生的不易,感悟生命的神奇。正因為如此,酒的品飲,不僅在于酒的口腹感知之美,還在于酒器酒具、飲酒環境的相得益彰,通過淺斟慢飲、悠然自得的儀式感,體味生活之美、酒道之美。
從一次品味到一層文化的升華,文化是歷史積累的有利于認識和適應客觀世界、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被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的總和。而酒與歷史同行,與喜樂相伴,流淌于文化的脈絡中,見證了歷史的傳承、浸潤著文化的余香。每一種美酒的背后,都凝練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每一次品飲和品味,都能讓人們觸摸歷史,感受文化。
適量飲酒才是健康之道,這是“過猶不及”的人生哲理。“適量”并非一定恒定的量,“適量”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還因事而異。真正意義的“適量”需要自己掌握分寸。《菜根譚》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醺”,賞花飲酒乃是人生中的一樁美事,可以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但要真正享受到其中的美好并非易事。花的姿態不同,觀賞到的景色也不同;飲酒也有小酌、微醺、淺醉、沉醉等境界。飲酒的境界不同,人們體驗的樂趣也不同;花賞何態與酒飲何量會影響感受與樂趣。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