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鄉野時光》后記
陳希平
“雨后山中蔓草榮,沿溪漫谷可憐生。尋常豈借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或許我正是那蕓蕓而生還有些夜郎自大自我欣賞顧影自憐的蔓草?!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我未嘗不可自詡為那澗邊幽草和自橫之舟。“黃花無主為誰容,冷落疏籬曲徑中”,“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此所謂敝帚自珍。
星光燦爛呀,我也把自己的小燈點亮。粗疏編集此書,不管這些文章是如何的低層淺陋,都會隨風而逝,登不上大雅之堂,得什么結果上什么層次則在其次,做自己喜歡的事,并忍痛盡力去做。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的光,它總是不經意地表現出國民精神的狀態。
從1993年開始,大抵有50余篇散文見諸報刊(含本地區各內部刊物),有數篇選入州縣優秀文學作品選,包括近年在官方網絡公眾平臺(個別官網內刊有稿酬)發表的20多篇,主要發于中國作家網、作家網、阿壩文藝網等,幾篇舊稿的修改,還有所發的小說詩歌有各種轉載,接受過地方電視臺專訪,還有兩篇有特色的退稿,有幾篇選自我近三年給《理縣故事》(已公開出版,由理縣史志辦主編)編寫的傳記散文,兩篇出書的議論性散文,共同來組成這本散文集39篇模樣,個別文章稍顯粗糙,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因華夏長虹出版社限定時間,自己又在重病后極端虛弱營養難以吸收,艱難抗擊貧血低血壓腿腳無力酸軟的時期,一切只好匆匆如此。
好讀書多年,已成自然,都因一直和中學語文打交道,也就嘗試作文,只是所發諸文零落得很,卻也不影響“位卑未敢忘憂國”自我修身的家國情懷,追求向上向善積極進取的優良傳統,立足鄉土,也就少不了幾分鄉賢文化人的自以為是。
即使要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腳踏實地邁一步,雖然不是每個努力都會有收獲,但是,每一次收獲都必須努力,狂風暴雨的時候居然沒有帶傘,只有努力攀爬奔跑。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會后悔。各人自有各自的活法,貽笑大方且不管它。退休了也把自己搞得很忙,忙著打牌,忙得行樂、鍛煉,忙得閱讀與做文,忙得到大醫院治病,忙于縣老年協會、縣老年大學、校志、村志、文聯等,住都江堰時間甚少,始終忙于做一個鄉土文化人。
感恩黨和國家良好的退休政策和文化好政策,雖是低檔次的書稿,也有不一樣的勞作,感謝我的愛弟陳希勝先生的電子編匯;感謝我的愛妻李一花女士后勤全力支援;特別感謝省作協牛放、阿師院張宗福先生為我作序,稍顯遺憾是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徐教授也欣然接受給我寫序,卻因時間關系去國外開會要做各種準備論文而中止,還要感謝縣文聯同志不遺余力地鼓勵與支持。
在曠野的田邊地角,我的草花、我的小燈盞恣意開放著。
2025年8月21日 夜于四川省阿壩州理縣家中
作者簡介:陳希平, 男、羌族,中共黨員,阿壩州理縣桃坪鄉增頭村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已退休),自由撰稿人。1993年開始,有文學作品發表于省州級《四川文學》《草地》《品文》《中國鄉土文學》《羌族文學》《阿壩日報》等報刊及各種網絡公眾平臺,有作品入選阿壩州各類文學作品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