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情緒價值的理解和認識
郭松
近年來,情緒價值成為普遍關注和廣泛使用的概念,如何理解和認識情緒價值,對于怎樣看待精神生活和社會心理,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所謂情緒價值,是一個人在社交中,通過言語、行為、態度等方式,對他人情緒產生的影響,尤其是正面、積極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對他人的關心、鼓勵、支持、理解、信任、體貼等方面,還包含通過情緒表達和行為方式,為他人創造一種舒適、愉悅和穩定的情緒氛圍。
情緒價值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營銷學,強調顧客在產品使用或服務體驗中感受到的情感收益,即積極情緒體驗(如快樂、滿意、安全感)與消極情緒體驗(如失望、沮喪、焦慮)之間的凈差值。提升產品使用或服務體驗的情緒價值,能夠增強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企業在市場中獲得更強競爭優勢,后來這一概念逐漸從商業領域擴展至社會生活領域。
情緒價值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內涵,親密關系中的情緒價值,是伴侶通過穩定情緒支持、深度共情與積極反饋,在焦慮時提供安撫、低谷時傳遞鼓勵、沖突中給予理解,使雙方獲得“被看見、被接納、被尊重”的情感;職場中的情緒價值,是員工通過抵制精神控制、拒絕空頭承諾,追求平等溝通、邊界自主與人格尊嚴,將和諧氛圍、被尊重感視為與薪酬同等重要的情感;休閑方式上的情緒價值,是通過媒介內容獲取即時心理代償,通過輕松綜藝等填補獨處空虛,在生活中構建可預測的愉悅舒適區,獲得低門檻的情感等。
情緒價值是一種對人關注的回歸,是經濟價值、物質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之外的另一種價值,具有強烈的心理學意味。在服務行業,服務員通過調節個人的情緒呈現出與角色相符合的情緒表達以提高顧客滿意度;在消費領域,顧客愿意為那些能夠療愈身心的消費品買單;在親密關系中,人們希望找到能夠讓自己獲得愉悅的伴侶。情緒價值重要的取向是關注人,重要的問題是做什么才能提供或得到情緒價值。
人們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在人際交往中特別在意自己的情緒他人是否“接得住”,在職場上拒絕畫餅式管理,閑暇時常用輕松綜藝、搞笑短視頻來佐餐、解壓和助眠;這些情況并非孤立的,背后蘊含著人們在特定情境中,對心理安全感、個體尊嚴、自主空間及情感聯結等深層次需求的回應與滿足。
以人際交往為例。一方面,人們擅長用“表情包”來提供或獲取情緒價值,用動圖、圖片、文字組合的或幽默或諷刺的表情包溝通,用輕松、幽默、視覺化的方式代替或補充嚴肅、直接的語言交流,避免直接的話語沖突,維持和諧的社群氛圍,將表情包作為沖突的緩沖器、尷尬的溶解劑、共情的放大器和快樂的催化劑;另一方面,遇到苦悶時不向他人求助而選擇“樹洞式傾訴”,將內心隱秘的感受、壓力或創傷傾訴于匿名、安全和非評判性載體,如匿名的網絡社交平臺、現實中的匿名陌生人、自然空間或人為空間,都體現了人們力圖在人際關系中尋求安全感和歸屬感。以情緒舒適度為衡量人際關系質量的標準,既不愿意給對方造成情感負擔,也不愿意過度卷入對方的情感世界,表現出對“輕量化”情感聯系的追求,希望用高效而低風險的方式建立形象、延續關系。
人們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生動注腳,反映了人們主體意識的覺醒、情感智慧的成熟,以及對更高質量生活的追求。這種對情緒價值的重視與建構,不是簡單的感性偏好和刺激尋求,而是社會轉型期人們心理需求的代際演進與價值重構。有兩方面特征:一方面,工具理性與情感理性并重。不是拒絕實用價值和績效指標,而是拒絕實用至上、績效至上,表達出作為情感主體而想要被看見、被理解、被尊重的內在需求。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是對人格完整性的追求,體現了從基本生存向全面發展、從物質滿足向精神豐盈的躍升。另一方面,邊界意識的覺醒和對“適度關系”的看重。人們更期待在適度的社會關系中守護個人的主體性,在追求情緒價值時,強調的不是單方面無限的供給或索取,而是對等與適度,是自己與他人、他物、他事之間的一種適度關系。這種強調適度的智慧,使人們得以在應對周遭壓力和各種不確定性時能夠保持心態的韌性,在復雜而快節奏的生活中實現身體與心靈、現實與理想的平衡。
情緒價值的流行并非孤立的個體需求顯現,而是一種有集體性意義的社會調節方式。社會情緒是社會心態的要素,而個體應對社會情緒的調節方式展現出兩種并行邏輯:一是個體層面的自我調適,二是通過從眾與模仿的方式實現群體性調節。情緒價值之所以被凸顯,是稀缺性在社會語境中日益顯著,而這種稀缺背后的社會心理,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自我價值的強化。人們更傾向于從自我出發構建價值判斷系統,往往強調的是“我需要什么”,這種價值取向更容易將情緒價值作為衡量與他人關系的重要標準。第二,情緒在個體價值體系中的比重上升。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愈發突出,情緒愉悅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第三,社會層面情緒疏導機制的缺位。在快節奏與高壓并存的社會中,個體負面情緒堆積卻缺乏有效的宣泄通道,心理支持體系尚不健全、公共空間共情性不足等問題,使人們更多依賴于親近他人或虛擬平臺獲取情緒慰藉。
情緒價值之所以流行,是一種對社會壓力、關系疏離和個體心理調適需求的集體性回應,是對社會心態中個體自我與社會支持系統失衡的一種折射。從社交、親密關系、職場互動到消費文化,情緒價值逐漸內嵌于多元社會領域,成為人們在復雜社會中試圖尋求心理支撐與意義感的路徑。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是人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對心靈安頓、個體尊嚴與生活掌控感等美好生活的正當向往,具有紓解壓力、提升個體福祉、促進關系和諧乃至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意義。然而也需清醒認知其潛在風險,過度依賴外部(尤其虛擬)情緒供給可能導致內在情緒調節能力弱化;對即時滿足的追求可能損害深度思考與延遲滿足能力。關鍵在于人們構建多元、健康、可持續的情緒支持系統,在珍視心靈需求的同時,培育內在韌性與現實連接,使對情緒價值的追求成為通往美好生活的助力而非桎梏。
正面、積極的情緒,不僅帶來當下的愉悅,還能夠拓寬個體視野、構建長期心理資源(如創造力),從而形成一種“累積性”的心理機制,超越單純的即時滿足,也就是說,情緒價值并非僅是短暫的好感或舒適,而是一種推動個體持續成長的內在能量。在社會轉型與數智化浪潮中,人們越來越傾向以“自我表達價值”來建構身份與意義,更注重自我表達與實現,對個性化和情感體驗的追求。在這種背景下,情緒價值成為人們在數字平臺、藝術創作和社交互動中,以獨特形式彰顯“存在感”的重要載體。這種表達不僅是為了獲得認同,更是對自身存在狀態與人生意義的主動訴求。
人們永遠面臨著一種“積極焦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這使人們在情緒中尋找真實性與自我實現,這種焦慮本身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推動個體主動構建更真實的人生藍圖。人們將情緒體驗視作與世界“共舞”的方式,通過情感共鳴來確立自我定位,以此投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希冀。情緒價值已超越單純的對情緒滿足或積極體驗的追求,成為人們以獨特方式表達自身存在體驗與心理需求的載體,也折射出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美好生活的心理向往。
拋開情緒價值的來源不說,僅就情緒價值的“價值”本身而言,對個體具有一體兩面的特性:一方面,為個體提供了被理解、被接納的情感體驗,使人獲得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充盈;另一方面,若對情緒價值的依賴逐漸取代個體自我調節機制,便可能陷入持續向他人索取情緒支持的被動狀態,進而弱化心理韌性、自我成長與獨立應對的能力。
高質量的情緒價值應當是有尺度的、有成長性的。不是無限制的安撫與迎合,而是一種既能提供情緒慰藉,又能激發自我反思和內在力量的支持形式。重點不在于社會如何一味“滿足”人們對情緒價值的需求,而在于人們如何通過有邊界、有節制的情緒支持獲得更清晰的自我認知和更健康的心理成長路徑。
在這一過程中,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越來越多的人不再依賴外界提供單向度的情緒價值,而是逐步建立識別情緒、命名情緒、調節情緒的能力,實現從“被動安撫”到“主動調節”的轉變。只有將情緒價值轉化為成長動力,才能擺脫情緒困境中循環索取的模式,走向更具彈性的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