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三視角 看大美新疆
作者:薛芙蓉
新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承載著太多人的青春和回憶。在這里,天山雪峰與戈壁大漠層巒疊嶂,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與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此起彼伏,馕坑里飄散的麥香與烤全羊的煙火氣交織纏繞。一代代邊疆人用自己的獨有方式,書寫著新時代的邊疆故事。
軍人: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
在帕米爾高原的雪域哨所,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地帶,在阿爾泰山的崇山峻嶺……無數邊防戰士用青春丈量國土、用生命守護安寧,踐行著“不負人民”的錚錚誓言。
反恐維穩一線,他們枕戈待旦,用血肉之軀筑起銅墻鐵壁;抗震救災現場,他們沖鋒在前,從斷壁殘垣中托起生命希望;民族團結陣地,他們群策群力,以實際行動續寫著新時代的“軍民魚水情”。
一位戍邊十年的老兵說:“我們站的地方是中國,守護的不僅是邊境線,更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線。”這種“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精神,正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
干部:扎根邊疆 耕耘希望
如果說軍人是邊疆的“守護者”,那么干部就是發展的“引路人”。一批批援疆干部和基層少數民族干部,扎根天山南北,用實干擔當書寫著新時代的“邊疆答卷”。
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他們用“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讓戈壁灘上長出了致富菇;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他們以“一村一品”的特色規劃,使沙漠邊緣綻放了玫瑰園;在“訪惠聚”的駐村工作中,3.5萬名干部下沉基層,累計解決群眾困難訴求50余萬件,推動了黨的政策落地開花。
正是一批批黨員干部“扎根邊疆,耕耘希望”在田間地頭宣傳黨的政策,在農家院落化解矛盾糾紛,才能使黨旗高高飄揚在基層一線,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注入強大發展動力。
工人:汗灑熱土 筑夢有為
新疆的現代化圖景,離不開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從戈壁油田到鐵路樞紐,從光伏電站到紡織工廠……工人們用雙手創造奇跡,用汗水鑄就輝煌。
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工人頂著零下30℃的嚴寒堅守鉆臺,讓“深地一號”噴涌出能源新希望;在南疆鐵路百里風區,鐵路工人頂著12級狂風綁扎鋼筋,將“鋼鐵絲路”延向歐亞大陸橋;在昌吉溢達紡織車間,女工們在智能化生產線上精心操作,使新疆長絨棉閃耀世界舞臺。
新時代的勞動者,用“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詮釋著工匠精神、書寫著奮斗人生,他們用汗水澆灌新疆發展的累累碩果,用雙手托舉邊疆建設的宏偉藍圖。
三種群體,三種奉獻,代表著萬萬千千新疆建設服務體系中的滄海一粟。今天的新疆,社會和諧穩定,經濟蓬勃發展,民族團結和睦,我們堅信,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邊疆建設中來,用自己的努力托舉起高原群眾“穩穩的幸福”。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