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只有句子,沒有日子
王廣東
前陣子聽得詩人朋友一樁糟心事——他蘸著江南雨意、老槐樹影寫就的詩,投到編輯部后,沒等來品鑒,先收到一句質疑:“莫不是借了AI的手?”本以為澄清便能了事,未料仍有人稱“無法自證清白”。
最終他在“江蘇詩歌”發布維權文,字里行間滿是無奈與火氣:“如果真是AI生成作品,誰還有如此魄力、勇氣、臉面去公開維權,去面對全國詩友驗證,這不是自取其辱嗎?”為證清白,他不僅亮出好友陳老師幫忙做的AI檢測報告,還在文中坦言:“文學創作是一個嚴肅的事情,我認為寫作一定是從內心出發,而不是靠AI生成、過濾等功能影響你對作品創作最純粹的地方。AI一定不能表達出你那一刻內心的情感,也不會有任何的成就感。”后來“讀一首好詩”平臺給予他中肯的推文支持,編輯雖也道了歉,但他跟我嘆:“總覺得那詩被‘AI嫌疑’潑了臟水,再讀時,連當初落筆的熱乎氣兒都沒了。”
這事兒讓我想起去年春天的光景,AI在網上炒得沸反盈天,所謂“AI代言人”跳出來說胡話:“AI橫空出世,中國醫療界將會有6萬名醫生下崗,還會對著名作家發起挑戰,產出更多精品。”這般空洞無憑的話,竟有人信以為真,將AI視作無所不能的“神”,全然忘了它的底色——說到底,它不過是新華字典、百度搜索、電腦打字這類實用工具的升級版,核心無非是幫人高效處理標準化信息,比如更快查資料、更便捷排版,而非能替代人感知情感、判斷事實的“智能體”。
還好一位省文聯領導——亦是寫報告文學的行家,還練得一手好書法——當時在朋友圈里冷靜發聲,戳破了虛妄:“AI的文字,只有句子,沒有日子。它搜資料、檢索資料有速度,可字里行間沒感情、沒溫度,搜不來采訪對象攥著你手哭時的顫抖,也藏不住寫書法時墨色濃淡里的心意。”如今再看,這話字字戳中AI的本質,半點沒摻假——它連“工具升級版”的邊界都守不住,偏被吹成了能顛覆行業的“萬能者”。
我自己跟字節AI打交道的兩樁事,更是實打實透著它的敷衍與糊涂,連“工具該有的準度”都達不到。
頭一樁,我寫了篇《我的“大學”》,改了三稿,把校園里的遺憾揉進老槐樹葉、圖書館臺階這些意象里,特意標注“立意是憶校園遺憾”,發給它想從立意、結構、韻味、意象方面評評。結果它海闊天空侃了一大通,一會兒說“青春該寫熱血”,一會兒說“結構該用倒敘”,連我文中反復提的“老槐樹葉”都沒沾邊,全是不搭邊的套話。我耐著性子問:“你到底看我原文了嗎?”它立馬回復那句慣用的話:“對不起,抱歉,是我弄錯了,我沒看原文。”——連“認真讀需求、按要求反饋”這種基礎工具該做的事都做不好,何談“挑戰作家”?
另一樁更荒唐。8月22號,中紀委公開通報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嚴重違紀違法被查,這是全網可查的權威消息。可23號晚上11點35分,我跟它聊起這個話題,想探討這類現象,它竟張口就說我“造謠”“這是違法行為”。我把中紀委的通報鏈接甩給它,它愣了半晌,才磨磨唧唧道:“抱歉,我信息更新不及時。”——連新華字典不會亂解詞義、百度不會否定權威信息都懂的“底線”,它卻拎不清,還好意思頂著“智能”的名頭。
更可笑的是,如今好多紙媒、微媒搞征文時,都要硬加一句“杜絕AI寫作”,活像AI是洪水猛獸。這些戴著重框眼鏡的“文人”編輯,怕是連AI“工具升級版”的真實模樣都沒摸清——他們沒見過AI評文章時“不看原文就瞎侃”的敷衍,沒試過跟AI聊事實時“連權威通報都否定”的荒唐,更沒體會過創作者把日子揉進文字里的滋味,就跟著湊“反AI”的熱鬧。
他們以為加這么一句,就能顯露出自己“懂創作”“護原創”,實則是借“反AI”自封“文學衛士”,把真正的寫作者和沒魂的AI句子混為一談。他們哪里懂,真正該警惕的不是“工具升級版”的AI,是自己沒看清真相就亂扣帽子的糊涂,是對創作者的不尊重。
AI哪有他們想的那么“萬能”?它寫不出詩人凌晨記靈感時怕錯過而急敲手機的慌張,寫不出我改《我的“大學”》時對著“圖書館臺階”描寫刪改時的糾結,更寫不出醫生診病時握著病人手感知的溫度、報告文學作家蹲在田埂聽老農講收成的耐心、書法家落筆時墨色里藏的風骨。它只會靠算法拼句子,連“看原文再評價”“認權威通報”這些最基本的事都做不到,談何“替代醫生”“挑戰作家”?
那些去年信“AI替代論”的人,該醒醒了;那些拿“杜絕AI”裝專業的編輯,也該摸摸良心。詩人要亮檢測報告自證,我要跟AI掰扯“你沒看我原文”,真正的創作者、從業者都在為AI的不專業買單,而AI泡沫里的空話還在飄。
可泡沫終會破的,等大家看清真相就會明白:能撐得起寫作、醫療這些行當的,從來不是算法拼的句子,是帶著體溫的真實經歷、藏著心意的真切情感;能護得住原創的,也從來不是“杜絕AI”的空口號,是懂創作、尊重人的真心。那位省文聯領導說的“只有句子,沒有日子”,早該被這些裝糊涂的人記牢,別再干出冤枉好作品、寒了創作者心的荒唐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