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老
郭松
老有很多種解釋,衰老,年歲大;老人,敬老院;婉辭,老了;時間長,老朋友;陳舊,老腦筋;原來的,老地方;過了火候,菜炒老了;有經(jīng)驗,老練等。
達(dá)官貴人稱老爺,為人師表者稱老師,掌管企業(yè)者稱老板,幫派的頭目稱老大,賭場賭技高稱老千,拳法精湛稱老拳等。其實無需這么多解釋,只需說句“姜還是老的辣”,就能顯示老的特殊和分量。
細(xì)加揣摩,還體會到老字更精深的意蘊(yùn)。老不僅意味著經(jīng)驗和閱歷,還顯示出一種氣度和境界。形容年事高但壯志猶在為“老驥伏櫪”,贊美經(jīng)驗豐富者為“老馬識途”,稱贊成熟穩(wěn)重者為“老成持重”,評價計謀深厚者為“老謀深算”,稱呼領(lǐng)軍征戰(zhàn)的將領(lǐng)為“老帥”。
老也代表高尚和智慧,一部《道德經(jīng)》,彰顯中國五千年文化,老子成為先秦思想家的化身。在大眾場合或者民間,能使人樂意稱“某老”的人,大都學(xué)問高深、才思敏捷。不說古代,就說現(xiàn)代作家學(xué)者中,能在姓后帶老的也為數(shù)不多,有“巴老”(巴金)“郭老”(沫若)“冰心老”(謝冰心)“季老”(羨林)等。老一輩革命家中,稱老的有“董老”(必武)“徐老”(特立)”“謝老”(覺哉)等。稱他們?yōu)椤袄稀?,與其說是年高,不如說是德高。
老還象征造化和極致,且不說那些高僧自謙時稱自己“老衲”,就說那些呼風(fēng)喚雨的神仙,凡是敢稱老的,都非等閑之輩。神仙中法力最大者為“太上老君”,大鬧天空的孫悟空敢稱自己“老孫”、動物界獅子、豹子等兇猛者眾多,敢稱老的只有百獸之王的“老虎”。也有很不起眼也能幸運稱老的,那是“老鼠”,憑十二生肖之首的優(yōu)勢,和善于打洞藏匿的絕活。
由于老閱歷豐富,經(jīng)驗豐富,從古至今都尊重老人,優(yōu)待老人。乾隆皇帝設(shè)“千叟宴”款待天下百歲老人,傳為美談。如今到處建有敬老院,“老吾老及人之老”,讓老人老境優(yōu)越,晚年幸福。從上到下也尊重老,鼓勵老人發(fā)揮余熱,為社會多做貢獻(xiàn);有道德的人都敬老尊賢、憐貧惜老,敬老養(yǎng)老。雖有一些兒孫不講孝道,不敬老人,還啃老、吃老,罵“老不死的”。一旦老人去世,他們又變換臉孔,裝成孝子,大肆操辦,宴請賓客,把老人當(dāng)搖錢樹,賺大鈔票。
由于老是歲月沉淀的寶,就有人用老字來吸引人,大掏外地人的錢包。借用一尊古塔,或一座古廟,或一個老故事大興土木,修建連片云樓,取一個什么“古鎮(zhèn)”,什么“古景”,什么“老街”,那些熱衷于老的就蜂擁而至,來旅游,來避暑,來喝“老窖”“老酒”;品嘗“老干媽”“老爺菜”。還有“老房子”“老鹽道”“老水井”等照片一拍,加上胡編亂造的幾句話,在網(wǎng)上一推,抖音一播,就大大投資,大大發(fā)財。
老也有負(fù)面因素,也有老年人的忌諱。一是“倚老賣老”。老本是財富,若視為奇貨可居,處處擺老資格,對新事物不削一顧,那就渾然中“老之將至”了。二忌“老氣橫秋”,老本是傳統(tǒng),應(yīng)吸收新知識,新觀念,新事物,一味守“老營”“吃老本”“老牛拖破車”,那就難保不“未老先衰”了。三是忌諱“老眼昏花”。老表示閱歷深,但在掌聲和鮮花中醉眼朦朧,看不見風(fēng)云變幻的商海,看不清別人設(shè)置的騙局,那就成枯藤老樹,沒得生機(jī)了。四忌“老生常談”。時代進(jìn)步了,還停留原地,不與時俱進(jìn),開口“那些年”,閉口“想當(dāng)年”,只重復(fù)“昨天的故事”,追憶昔日的輝煌,不“老有所為”,就會遭遇“九斤老太”的厄運。一個老人家,要克服這“四忌”,才能青春常在,“寶刀不老”,否則,就會“老化”,“垂垂老矣”。到時候,任“老淚縱橫”也為時晚矣。
退休了,就開始老了,就開始老年生活了。但心態(tài)要回到青年,人老心態(tài)不老,才能過好老年生活。不要去爭名氣大小,不要去爭得利多少,只要有個遮身的“老窩”,有點養(yǎng)老的“小錢”,有個和諧的“老伴”,有個健康的“老本”(身體),晚年就算幸福了。人老了,要注意鍛煉和養(yǎng)生,最好的防病藥是走路,最好的長壽藥是歡笑,最好的美容藥是睡覺,最好的補(bǔ)鈣藥是曬太陽,最好的防癡呆是看書寫作。
一晃就退休兩年多了,老年就這樣不緊不慢地來了??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至于八十歲怎么樣,九十歲怎么樣,一百歲怎么樣,孔子沒說,可能是那個年代,活到這個歲數(shù)的人很少。孔子是個實踐派,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比吮揪蛻?yīng)該這樣,沒有經(jīng)歷過的怎么說。孔子活了七十三歲,他只說他經(jīng)歷過的事。有人問退休后的感受,我說:離職場遠(yuǎn)了,和老伴在一起的時間多了,與同學(xué)親友聯(lián)系越來越少了,總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待著,不想俗事打擾,不想煩事入心。老了,就這么熬著?不熬著,又能怎樣?人到老年,大概就是熬的感覺,想起一首詩:“尋真只為桃花島,半世光陰人初老。筆墨留痕在一隅,書香滿地不用掃?!?/p>
老了就服軟。一件事與人意見不合,他說服不了我,還發(fā)了脾氣,我一笑了之,不像過去那樣堅持自己的意見。有人感到奇怪,就問:怎么服軟了?明知道他不對,為什么不說了。我說:何必為說的對不對較勁呢,操別人的心,生自己的氣,不值得。司馬光說:“懦服若煙海,幾人潛圣心?!狈洠皇峭讌f(xié),而是看透。不認(rèn)同“家有一老,賽似一寶”的說法,“寶”在哪里,老了,只會給人添麻煩。拿個雞毛當(dāng)令箭,雞毛飛上天,終究還是雞毛。
老了就少說。無論對人對事,都少說。不好為人師,即便是家人,也少說。修養(yǎng)好的還能聽幾句,修養(yǎng)差的懟上幾句,惹一肚子不愉快。過了做事的年齡,就要清楚說事的界限,一代人有一代人做事的方法,成事的途徑。事成與否,都是別人的事。說準(zhǔn)了,未必感謝你,說不準(zhǔn),一句“出什么餿主意”??词虏徽f事,是明智的選擇。如今這個時代,真假難辨善惡難分,自媒體的狂歡印證著各自的需求,當(dāng)不清楚別人真實目的時,少跟風(fēng)。人們把“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視為消極的態(tài)度,我卻認(rèn)為人到老年,是一種健康的人生觀。遠(yuǎn)遠(yuǎn)看著,當(dāng)吃瓜群眾,挺好!
老了就認(rèn)慫。有一次出去吃飯,我和別人撞了一下,他罵罵咧咧的,我沒吭聲。民間有個說法:“嘴犟挨逼斗,人犟挨拳頭?!睈喝俗杂袗喝四?,不是惡人不去磨。步入老年,身體不行了,尿尿都尿不遠(yuǎn)了,還想怎樣。擔(dān)不了事了,不擔(dān)事,少說話。有個朋友說:“給生活認(rèn)個慫不丟人?!彼未R梅坡詩云,“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比松檬?,惟心自知。認(rèn)慫,不是與世無爭,是看透后的放下。放下面子,放下得失,放下爭強(qiáng)好勝,淡淡地活在老去的時光里。
老了就少想。少想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了;少想當(dāng)下,當(dāng)下都是自己招來的;少想以后,以后總會面臨死亡的。神馬浮云,過眼便逝。老了,想多了,做不到難受;想錯了,走不出來更難受。父親晚年,時常發(fā)呆,問他想啥?他說想不動了,啥都不想。我說活著能不想?他說,到這個年齡就知道了,想也是白想。不想兒孫的事,不想兄弟姐妹的事,不想親戚朋友的事,不想一切夠不著的事。世事紛爭,各有緣由,不想,就不會置于是非中。無是無非,就無煩無惱。唐代李益說:“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辈还苌硗庵拢簧欠种?。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xué)》《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