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門檻
郭松
如今的建筑,很少有門檻。門檻原指門框下部挨著地面的橫木或長石,后來代指界限或關(guān)口。本來是為了擋風防塵,后來變?yōu)槊孕耪f法,擋住屋內(nèi)的財運,以免從門底下溜走。再后來引申為身份象征,門檻越高表示身份越尊貴。
西漢《禮記》記載:“士大夫出入君門,不踐閾。”意思是臣子出入君主的門殿,是絕對不能踩踏門檻的。到了魏晉時代,門檻的攀比成風,做工極其講究,門閥世家都以門檻高、包裝美為貴,門檻代表的是一個家的脖子和脊梁。
在明初的時候,“門檻為貴”的風氣有所好轉(zhuǎn),朱元璋覺得門檻太高不方便,令國子監(jiān)把門檻的高度調(diào)低,可見朱元璋是用心良苦的,那時的國子監(jiān)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降低國子監(jiān)的門檻,含義不言而喻,讓更多窮苦人能上大學。
到了清朝的時候,溥儀在他寫的《我的前半生》中回憶,他可以騎著自行車在宮內(nèi)暢通無阻,說明那時候?qū)m中的門檻大多被鋸掉了,只剩下小部分。可是民間還是保留的,那時有不詳物的說法,門檻是用來擋不詳物的。
人們常說“門檻高”,不是真的門檻有多高,而是說某家人比較講究,對一些無正當職業(yè)、不三不四的人,是不會讓其進門的,或者說做成一件事難度很大,普通人想要進入一個專業(yè)領(lǐng)域,一般人想要進入一家知名企業(yè),因為難度很大,都說門檻很高。
有些人還把門檻說邪乎了,比如把本命年當作“檻”,說在本命年的人多災(zāi)多難,日子要過得格外小心,穿紅背心或紅短褲以辟邪,是為了邁過這道“檻”。也有些人將七十三歲、八十四歲說成是老年人的“檻”,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明末清初理學家張履祥說過:“書必擇而讀,人必擇而交,言必擇而聽,路必擇而蹈。”人一生有一次次選擇,而一次次選擇,就會有一道道門檻,跨過去就是門,跨不過去就是檻。人一生至少有三道門檻,即知識、婚姻、生死。
知識的門檻。顏真卿在《勸學詩》中說:“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年少不讀書,樂一時卻苦一生。《紅樓夢》中薛寶釵的哥哥薛蟠,從小揮金如土、到處惹事,不愛讀書的他,被稱為“呆霸王”。與寶玉品畫時,薛蟠認錯“唐寅”的名字,甚至還不屑地說道:“誰知他‘糖銀’、‘果銀’的。”懶惰無能的薛蟠,在吃喝玩樂中消遣人生,導致薛家產(chǎn)業(yè)日漸衰敗。《師曠論學》有云:“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讀書獲取的知識與智慧,不僅讓人有直面人生的勇氣,還讓人在其中保持清醒,不斷進步。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在紛雜的塵世中,不會怨天尤人、遇難而退,會修煉出從容淡定的胸襟與氣度。
婚姻的門檻。人的一生最大的投資,是選擇一個好的伴侶。一個糟糕的伴侶,是你拼命去追趕,不會停下來等你的人。而一個好的伴侶,是在你累的時候,愿意拉著你往前走的人。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與才女管道升,是一對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也是眾人眼里的神仙眷侶。趙孟頫從不吝贊美妻子,稱她是最賢的妻、最良的母、最有才的女人。管道升不僅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外面的事也處理得穩(wěn)重妥當。趙孟頫看到身邊的人都納妾,有一次無意間提及此事。管道升沒有吭聲,轉(zhuǎn)身來到桌前,寫了一首《我儂詞》,以表愛意。趙孟頫看后頗為感動,為有這樣的念頭愧疚不已。看過這樣一句話:“好的婚姻,不是為了排遣寂寞,或者尋找一張長期的飯票,是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別因一次錯誤的選擇,讓自己陷入絕境與痛苦。唯有選擇對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
生死的門檻。《孟子.告子上》中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咸豐元年,太平軍起義,咸豐皇帝毫無準備。曾國藩救國心急,認為只有直言進諫,才能挽救大清。他做出一個冒死的舉動,寫奏章批評諸多問題,并在早朝時當庭念出來。咸豐皇帝見狀,大發(fā)雷霆,要懲治他。幸虧大臣求情,他才得以免罪。可他仍不懼怕,繼續(xù)向皇帝呈遞奏章。后來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策劃平定太平軍的大計,憑借累累戰(zhàn)績,以及厚樸修養(yǎng),列“清末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楊絳在《我站在人生邊上》中說:“一個人經(jīng)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人受鍛煉,受鍛煉的是靈魂,肉體不過是中介,鍛煉的成績,可留在靈魂上。”面對生死,能夠坦然處之的人,有一份豁達與通透的心境。
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的節(jié)點既是一道檻,也是一次機遇。讀書的門檻,是步入社會的第一道考驗,跨過它,便有了更高的眼界。婚姻的門檻,是進入幸福最重要的選擇,跨過它,便有了自我的豐盈;生死的門檻,是面對困境最深處的磨練,跨過它,便有了釋然的豁達。門檻二字雖然簡單,卻蘊含著人生的酸甜苦辣。門檻,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是夢想與現(xiàn)實的交匯點。門檻,其實不是障礙,能力夠了,就是通往成功的“門”;能力不夠,就變成阻擋前行的“檻”。門檻是能力的試金石,只要有足夠的實力,就能將“檻”變?yōu)椤伴T”。
我們選擇做有門檻卻沒有利益的事,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增強自己的本領(lǐng)。有門檻的事比較容易做,因為競爭的人少,如果怕卷就選擇難走、人少的路。做沒有門檻的事就要忍受大家一起卷。研究火箭發(fā)射是門檻高的事,我們也做不了,對不對?并非鼓動大家考研考博考公一股勁地向上攀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做的事要技術(shù)含量,哪怕比別人多一點,都可以甩掉一些競爭者。沒有門檻的事困難和辛苦,有家賣云吞的店,一直賓客如云,我問老板這么普通的食品,應(yīng)該有秘方吧?老板說沒有,只是辛苦,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熬湯,弄豬肉、雞肉、羊肉等,總之很繁瑣,一碗云吞能賣多少錢呢?就是辛苦。做有門檻卻沒有利益的事,再遇到這樣的事就不會束手無策,或者不知道從何處下手。
在古老的宅院,門檻以靜默的姿態(tài),守護著歲月的記憶,浸透著對時光的思考,雖然在現(xiàn)代生活中,門檻的身影逐漸模糊,卻蘊含著深厚的哲理。
門檻,是空間的分界線,在室內(nèi)與室外之間橫亙,劃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門外是喧鬧與變幻的繁華塵世,門內(nèi)則是一片寧靜與歸屬的港灣。這樣的門檻,猶如生活中的邊界:道德與法律為我們的行為設(shè)定界限,內(nèi)心的邊界也在不斷塑造我們的生活軌跡。這些界限既護航我們在復雜世界中保持自我,又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我們的探索。
每次跨過門檻,都意味著一次人生的轉(zhuǎn)變。童年時,我們無畏無懼地跨過門檻,邁向探索的自由;進入學校后又是一種告別與啟程的象征,新的知識之旅伴隨而來。我們從外面的繁忙中歸來,再跨過家門的門檻,心中懷著對過去的反思與對未來的憧憬。
門檻是連接與隔離的象征,連接著內(nèi)外,讓我們在不同空間中穿梭。在人際關(guān)系中,跨越彼此內(nèi)心的門檻,分享情感與經(jīng)歷,能讓生活展現(xiàn)美好的旋律。門檻也提醒我們,即使是親密關(guān)系,思維與價值觀的差異也存在,可能導致誤解與距離。我們在追求連接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與理解。
門檻見證著生命的輪回,歲月在門檻上刻下印記,門檻經(jīng)歷了一代代人的起伏與變遷,默默訴說著生命的更替與延續(xù)。在日復一日的循環(huán)中,我們經(jīng)歷生活的每一次重復,而每一次的重復都蘊藏著新的生機與變化,如同門檻下的土地滋養(yǎng)著生命。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努力跨越知識與技術(shù)的門檻,以獲取信息與資源,有時卻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界限束縛,陷入外界的標準與期待之中。忙碌于追求物質(zhì)的同時,忽視了精神的追求。門檻不應(yīng)成為障礙,而應(yīng)視為成長的助力。我們應(yīng)在門檻的界限內(nèi)探索更多可能,掙脫物質(zhì)的約束,追尋精神的富有。
門檻雖小,但作為空間的界限,教會我們珍惜與守護;作為轉(zhuǎn)變的標志,讓我們體悟自己的成長;作為連接與隔閡的象征,引導我們在關(guān)系中尋求平衡;作為生命的見證,讓我們感受人的智慧。我們站在門檻前,不妨停下腳步,思考其中的邊界與自由、連接與隔閡的平衡。用智慧與勇氣跨越無形的門檻,迎接未知的精彩;以包容與理解穿過有形的門檻,與他人分享生活的溫暖。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fā)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