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包裹在時光中的秘密
——《瓜果漫話》之七
安玉琦 陳清江
【引子】
白果,亦稱銀杏。夫心儀于她,皆來自莒縣浮來山上那棵“天下銀杏第一樹”的神諭。不才曾以《好大一棵樹》抒發情懷。不妨摘抄幾段,謹此領教諸君。
——是銀杏樹蓬勃的生機和神奇的傳說,給了劉勰創作的靈感和思辯的力量;還是劉勰的神來之筆,使得銀杏樹賦有韻味?那個“七摟八拃一媳婦”的故事,就讓人好記,又讓人好笑。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到此游覽,只見銀杏樹干粗如柱,枝虬似龍,葉茂果香,生機盎然,不禁仰之嘆之,并躍躍欲試,測量起銀杏樹的周粗,突然大雨驟至,恰在這時有個小媳婦到樹下避雨,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秀才只好從小媳婦一旁量起,量了七摟,又拃了八拃,但不見媳婦挪動,秀才也不好再往下量了,所以就有了“七摟八拃一媳婦”之說。不過這棵銀杏樹長得奇特,越往上越粗壯,所以又有“大八摟、小八摟”之說,也就是說大個子摟樹是八摟,小個子摟樹也是八摟。而且,在這棵樹上,還有一大奇觀,那說是“樹癭”。這“樹癭”,如石鐘乳一般垂掛著,擊之如鼓,噔噔作響,清脆悅耳,余韻悠長。據說,如果誰能親手摸一摸、敲一敲,還能交好運呢。更為奇特的是,那些看似皸裂僵硬的樹干,居然能結出鮮活的果子,令人嘆為觀止。
所以,先賢達貴、騷人墨客便紛至沓來:孔子曾在這棵樹下講過學,或許欣然抒發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日乎”的感慨;魯國的魯公和莒國的莒子曾在這棵樹下舉行過友好會談,于是出現了“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劉勰“振葉以尋根,觀瀾而溯源”的名句,是否來自這棵樹的感悟;郭沫若“象山樹”的考證,明明白白地為這棵樹“樹了碑、立了傳”……
我久久佇立在這棵銀杏樹下,凝神靜思,深感自愧不如:她四千歲高齡,卻依然蓬蓬勃勃,朝氣十足;吾輩未至“知天命”之年,但卻老氣橫秋,并生發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念頭。好在,當我再次仰望這棵銀杏樹時,不由得想起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愧疚。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奮斗。
也許,是這棵銀杏樹給了我醒悟與啟迪……
【正文】
在歲月的長河里,有一種果實,靜靜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蘊含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深邃秘密,它便是白果。
(一)
當回溯到恐龍稱霸的中生代,銀杏的祖先就在大地的舞臺上舒展著英姿。在時光的滔滔洪流中,曾經不可一世的恐龍早已化作化石,沉睡于歷史的塵埃之下,而銀杏卻憑借著頑強無比的生命力延續至今,將漫長歲月所積淀的智慧,一一封存在白果之中。作為裸子植物的“活標本”,白果既不具備堅果那般堅硬的外殼,也沒有漿果多汁的果肉,然而,它卻以自身獨特的形態,默默見證著植物進化歷程的波瀾壯闊。
在億萬年的時光里,銀杏經歷了無數次的地質變遷、氣候更迭,冰川時代的酷寒、火山爆發的熾熱,都未能將其從地球上抹去。它就像一位堅毅的行者,邁著沉穩的步伐,穿越了歲月的重重迷霧,將生命的火種代代相傳。白果,便是這傳承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它不僅使銀杏生命的延續,更是地球生物進化的珍貴見證。所以,被植物界公認為“活化石”
(二)
白果有著不少雅稱,就像一串璀璨奪目的文化明珠,閃耀在歷史名冊之中。因其種核瑩白似銀,故而得名“白果”,稱謂質樸而純凈,給人以簡潔之美。“公孫果”之名,蘊含著歲月傳承的漫長意味,祖父種下樹苗,孫子方能收獲果實,盡顯生命交替過程中的堅韌與執著。
江南人叫它“鴨腳子”,因銀杏葉形似鴨蹼,當清風拂過,滿樹“鴨腳”搖曳生姿;北方人稱其“靈眼”,剝開種皮,淡綠種仁如清澈明眸,倒映天地萬象;醫書中的“佛指甲”之稱,則因種仁斷面紋路似佛前捻珠之痕,則為這枚果實平添幾分禪意。
這些充滿詩意的別稱,源自古人日復一日的細致觀察。他們將自然感知融入命名智慧,使白果從單純的植物種子,升華為承載文化記憶的生命符號。
(三)
銀杏樹的模樣風姿,本身就是一首寫在天地間的詩歌。成年的銀杏可長到四十米高,樹干粗壯得需數人合抱,灰褐色的樹皮布滿深淺不一的裂紋,那是歲月刻下的勛章。扇形的葉片頂端常生二裂,春風里像蝴蝶振翅,秋日里則染成金黃,風一吹,滿樹金蝶飛舞,落在地上鋪成“黃金毯”,踩上去沙沙作響,像是大地在訴說往事。
更有趣的是,銀杏樹雌雄異株,這一獨特的生理特性也為其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雄樹開花時,柔荑花序隨風輕輕搖曳,恍如向世界傳遞著生命的神秘訊息;而雌樹則顯得更為沉穩內斂,在嫁接20年后開始結果,40年后才進入盛產期,而且持續結果百年以上,有如慈愛而溫情的母親,默默孕育著生命的延續。白果成熟時,外皮橙黃如琥珀,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光澤。堅硬的皮殼內,臥著淡綠色的“寶寶”,形似杏仁,卻有著甜中帶澀的復雜滋味,蘊含著“外剛內柔”的深刻生存哲理。
(四)
在江南的諸多古寺中,白果與佛緣的故事代代相傳,為其增添了濃厚而深邃的禪意。南朝梁武帝時期,天臺山國清寺的智顗大師親手種下了銀杏。相傳,曾有一位老僧在樹下坐化,并留下偈語“千年銀杏果,一粒濟眾生”。此后,寺中的僧人偶然發現,白果仁煮水飲用可以解除肺熱之癥,于是便將其納入了藥囊之中。明代南京報恩寺的那株千年銀杏,在瘟疫橫行的艱難時刻,寺僧們以白果為藥,救治了無數百姓。百姓們感恩戴德,稱這株銀杏為“救命樹”。此后,每逢初一十五,總會有人來到樹下焚香祈福。
這些傳說或許帶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白果悠久的藥用歷史,充分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草木的深刻認知與巧妙運用。在這些故事中,白果不僅僅是一種治病救人的良藥,而且已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它在人文傳承的長河中,將佛教的慈悲精神與自然的饋贈緊密相連,讓人們在品味白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力量。
(五)
翻開古代醫書,白果的身影隨處可見。古人對它的認知,早已蘊含著“辯證”的智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白果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并且提醒道:“食多則收令太過,令人氣壅臚脹昏頓”,寥寥數語,既說清了功效,也點出了風險。
《本草匯言》里,倪朱謨進一步闡釋白果“斂肺氣,定喘嗽”的妙用,說它能“止小便頻數,固澀滑脫”,特別適合肺氣虛弱、久咳不愈的人;《本草新編》中,陳士鐸更是細致到小兒食用的禁忌,叮囑“小兒多食,必有昏沉之虞”。這些記載不是臆斷,而是古人在千百年實踐中總結的經驗,不僅知道如何利用白果的藥性治病,更懂得如何規避它的毒性,這份“取其利、避其害”的智慧,告誡世人對生命切要敬畏與尊重啊!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白果的奧秘也有了不少新發現,如白果種仁中的銀杏內酯、白果酚等成分,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改善血液循環,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而氫氰酸毒素的發現,也印證了古人“生食有毒”的告誡——當現代儀器檢測出的結論,與幾百年前醫書中的記載不謀而合時,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的隔空“鏈接”。
如今,經過脫毒處理的白果,早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醫藥領域,白果提取物被制成膠囊、片劑,守護著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食品市場,白果粥、白果燉雞等美食,讓人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感受著草木的滋養。
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不僅讓白果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為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帶來了更多的福祉。
【結尾】
冬日的寒風掠過枝頭,最后一片銀杏葉悄然飄落,白果則成為季節交替的沉默見證者。它歷經億年滄桑,聆聽過古寺晨鐘,也被置于現代實驗室,從遠古走到今天,白果始終以種子的堅韌,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織中延續生命。
它向我們昭示: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存在的長久,更在于智慧的傳承;自然的饋贈不僅需要珍惜,更需要理解。當我們捧著一顆白果,指尖觸及的那是億年時光的溫度,是古人智慧的沉淀,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理念。是的,這顆穿越時光的白果,在未來的歲月長河中,必將繼續書寫出不朽的生命傳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