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贛江萬里詩
作者:郭志鋒
千里贛江,滔滔向北。
臨江之濱,高聳著一座巍峨雄奇的古城樓,樓頂呈寶蓋式,上書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金城砥柱”,氣勢恢弘。這是吉水縣城的西門“文峰門”,城門下就是異常繁忙的贛水碼頭。年輕的楊萬里正是以此為起點,無數次地劈波斬浪,既沿著贛江的水路出發,也尋著贛江的帆影歸來。三十六年的仕途,他的雄心隨著江水一路洶涌,詩情也隨著江水一道澎湃。
從公元1155年擔任贛州司戶參軍開始,不管楊萬里職務如何變遷,也不管他如何輾轉于江西、湖南、浙江、江蘇和廣東,他的人生不但在宦海里沉浮,也在贛水里出沒。
楊萬里獲任贛州戶掾后,依宋制“守闕”一年,次年春才攜家眷前往贛州赴任贛州司戶參軍。這是他第一次從文峰門下的碼頭出發,也是他第一次經過著名的“贛江十八灘”。
自秦漢以來,贛江漸漸成為連接南北的黃金水道,也是中原通往閩粵的驛道要津。然而在萬安和贛州之間,隱藏著十八個險灘,其中最險峻的叫“惶恐灘”。自宋代起,官方在萬安縣城設立五云驛(水路、陸路兩用驛,備有換乘的馬匹和船只),以便來往旅客打尖、歇腳。由此逆水而上,經過惶恐灘、漂神灘、棉津灘幾個險灘后,到達上游的皂口時,一般歷時半天。于是特在皂口(后因辛棄疾名作《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而改名造口)設立皂口驛(水路驛,只備有換乘的般只,同時設有郵鋪和巡檢司)。楊萬里每次過江,常常在皂口驛駐留,此事不光宋史有據,而且有詩為證。但這一次出發,楊萬里卻沒有留下詩作。或許因為初次為官,他不便高調張揚,或許還有不可知的原因。贛州司戶參軍這一職位主要負責掌管戶籍、賦稅、倉庫交納以及婚姻案件所引發的訴訟等相關事務。這官職雖然位不高,權不重,但得之不易,按理應倍加珍惜。但楊萬里任職不足一月,竟想效仿老師王庭珪歸隱山門。其父楊芾一聽大怒,“撻焉乃止”。同時,又帶著他拜見謫居南安(今大余)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銓,經過兩位名臣的開導,終于打消了楊萬里棄官的念頭。
做了三年贛州司戶參軍,紹興二十八年,因秩滿楊萬里興致勃勃地乘舟順水而下,沿贛江返回老家吉水。再次經過皂口驛時,他欣然揮筆寫下《過皂口》一詩:“贛石三百里,春流十八灘。路從青壁絕,船到半江寒。不是春光好,誰供客子看。猶需一尊淥,并遣百憂寬。”直言水路艱險,但風光的秀美,卻能驅散內心的憂慮,讓人心胸暢快。
在楊萬里心里,每一次出行,都是與贛江的再次見面。每一次親歷贛江,都是一次詩情的大爆發。宋淳熙七年(1180年),楊萬里從常州知府轉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接著升任廣東提點刑獄,后來又擔任贛州知州。多年來,他踏著贛水往來于故鄉與他鄉,行程累積,何止萬里。一路行,一路詩。僅皂口一地,就留下了十多首“誠齋體”佳作。
“倦投破驛歇征驂,喜見山光正蔚藍。不奈東風無檢束,亂吹花片點春衫。”這首《宿皂口驛》坦言因為自己旅途疲倦才投宿,而驛站雖說破舊,但也能讓人馬得到休息,可贊的是山光蔚藍,令人驚喜。還有題為《憩分水嶺,望鄉》的,也寫駐留:“嶺頭泉眼一涓流,南入虔州北吉州。只隔中間些子地,水聲滴作兩鄉愁。嶺北泉流分外忙,一聲一滴斷人腸;浪愁出卻廬酸界,未入梅山總故鄉。”詩人從地理位置入手,借泉水的流露寫鄉愁。
還有一首叫《晨炊皂徑》:“問路無多子,驅車半日工;行穿崖石古,蹈破蘚花斑。綠語鶯邊柳,青眼水底山。人家豈乏地,爭住小溪灣。”詩人在皂口驛留宿,清晨起來,踏徑而行,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展現了清晨時分皂口的美麗景色。
另有一首叫《曉過皂口嶺》:“夜渡驚灘有底忙,曉攀絕蹬更禁當;周遭碧峰無人跡,圍入青天小冊方;半世功名一雞肋,平生道路九羊腸;何時上到梅花嶺,北望螺峰半點蒼。”
《宿皂口驛》《晨炊皂徑》《曉過皂口嶺》雖然不是同一時間所作,但從所寫內容看,三詩時間上銜接緊密,可以串點成線。詩人從夜晚投宿看景寫到清晨散步看景,再寫離開時看景。
遇到贛江的漲水期,楊萬里有時得在萬安停留較長時間。此時,他的筆下仍舊離不開贛江風光。比如《萬安出郭早行》:“玉花小朵是山礬,香殺行人只欲顛。風掠水衣無處去,柳塘著在角頭邊。”一出萬安城墻,就是滾滾北去的贛江,“風掠水衣無處去,柳塘著在角頭邊。”當時的萬安,城內有十八口塘,塘水與江水相連,江滿塘滿,江枯塘干。此詩不光格調輕快,畫面感強,而且真實地記載了萬安地方歷史。即使如《寄題萬安縣劉元襲橫秀閣》一樣的詩,標題看似與贛江無關,內容其實處處是贛江。詩曰:“玉簪成陣雪成堆,秀氣橫空撥不開。楚岫蒼寒五云外,贛江白瀉九天來。煙消日出皆詩句,月色波聲喚夢回。早晚攜家過高閣,寄詩聊當一枝梅。”
千里贛江,美景無限,皆在楊萬里筆下流淌。詩人到廣東赴任時,溯贛江而上的途中經過謝潭,詩人嘆其江山畫卷,天賜風光,故作《舟過謝潭》組詩。其一曰:“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幃急看紫巉巖。”其二曰:“夾江百里沒人家,最苦江流曲更斜。嶺草已青今歲葉,岸蘆猶自去年花。”其三曰:“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
楊萬里不僅熱愛贛江,而且愛屋及烏,從贛江寫到贛江的支流乃至小溪。《桂源鋪》是楊萬里較有名氣的一首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桂源是個地名,因桂源水而得名。據考證,“桂源鎮巡司,在贛縣北一百二十里攸鎮,接萬安縣界”。顯然,該詩是極具“誠齋體”寫作風格的哲理詩。作者以流入贛江的一條“小溪”設喻,認為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只要像溪水一樣具有不畏艱難險阻、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精神,生活就會滾滾向前,所有違反歷史潮流的行徑只是徒增困擾而已。延伸開來,小溪尚且如此,更何況奔騰的贛江?
依托贛江寫景,贊美風光,只是楊萬里的一個側面,更多的是抒發他的鄉愁和內心不知名的憂傷。《步過分水嶺》中說“路險勞人殺,儂須下轎行。石從何代落?蕨傍舊根生。古樹無今態,幽泉有暗聲。只言章貢近,猶自兩三程。”分水嶺是贛州與吉州分界之山。或許到達分水嶺時,詩人回首望身后綿綿流動的贛水,再抬頭遠眺峰巒疊嶂的前方,不覺鄉愁涌起,感慨萬分。
然而,作為走進中國詩歌史的大詩人,楊萬里素以主張抗金、愛國憂民、清廉敢諫為世人所稱道,故他筆下的贛江,流淌更多的卻是濃濃的家國情懷。1192年,楊萬里不滿朝庭軟弱無能、眼看半壁河山日漸頹廢,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于是憤然辭官,從金陵坐船逆長江而上,經過鄱陽湖,轉入贛江,回老家定居。其時,他人雖不在官場,心依然一片赤熱。兩年后,他作詩《題玄潭觀雪浪閣》,以表心跡:
贛江西來千里許,流到閣前虎須怒。
旌陽橫劍居上頭,卻喝長江教倒流。
跳作漩花雪山立,濺得琳房滿山濕。
即今水落未足觀,桃花浪起君來看,一波打窗君膽寒。
“流到閣前虎須怒”“卻喝長江教倒流”,這是何等的氣勢,何等的胸懷!該詩直抒胸臆,借贛江之不可阻擋,來表達心中壯志未酬的憤悶以及氣吞萬里如虎的渴望。
探本溯源,楊萬里生來就與贛江有著天然的聯系,可謂血脈相連。他的故鄉湴塘,村前有條小河,名喚南溪,由西向東繞村而過,彎彎繞繞,奔赴的目標就是贛江。九曲十八彎的南溪,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歷經曲折,最終投進了贛江的懷抱,并與之融為一體。
“八境臺前春水生,涌金門外萬舟橫。三月儲潭水似銀,亂鴉飛處落帆頻。”“放溜山溪一葉輕, 山溪盡處大江橫。 舟中寂寂無人語, 只有波聲及雨聲”……楊萬里筆下的贛江,既千變萬化,又氣象萬千。千里贛江,不光承載了楊萬里起伏的人生,也孕育了他綿長悠遠的詩情。
千里贛江萬里詩,人間何處不英雄。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俊杰在贛江鋪寫可歌可泣的歷史,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為贛江寫就千古流傳的文壇絕唱。打開千里贛江的每一朵浪花,飛躍的都是千古不變的人間豪情;傾聽千里贛江的每一聲蕩漾,都是萬千人民的真切心跳……
(作者簡介:郭志鋒系中國作協會員,江西省吉安市作協副主席、萬安縣作協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