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識
作者:焦心亮
每個人對“膽”的理解不一樣,膽分膽識和傻大膽。但有膽識還是非常重要的。當年八國聯軍一萬多人遠道而來竟敢攻擊大清,最后逼清廷簽下《辛丑條約》,獲得4.5億兩白銀,從此養尊處優到現在;反觀大清,雖武器不行,但本土作戰,幾十倍兵力于敵,但沒“膽”死磕,導致一敗涂地,很快亡國。但生活中應規避“傻大膽”,因為那會招致不確定性后果,屬于冒險。
一個人有沒有膽識,很大一部分決定于先天性格,少部分決定于后天在事上的磨練。
取決于先天稟賦部分曰膽,后天在事上磨練岀來的部分叫識。歷朝歷代首位皇帝都非常有膽識。毛澤東對自己的評價是七分虎性三分猴性,他老人家曾說過這樣的話:有利的條件和主動的恢復,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當中——這就是在長期革命戰爭中磨出的“識”。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有膽識者層出不窮、不勝枚舉。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智、勇、辯者人才輩出。老子、孔子、莊子是智者代表;荊軻刺秦王是勇者代表;蘇秦、張儀是辯者代表。好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從漢武帝以來,廢黜百家,獨尊儒家,壓制其它各家人才的展現。
當今中國,又趕上百年難遇發展契機,決定工業生產、技木進步、科技水平十個方面,有五個方面中國屬全世界領先狀態,另五個方面中國屬和全世界最先進者并駕齊驅壯態。中國從來沒有象現在揚眉吐氣、高速發展,更需要國人努力奮進,需要大量有膽識者引導時代潮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