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成就所往
(外一篇)
作者:胡全良
常聞人言:“心用在哪里,成就在哪里。”此語雖質樸無華,卻道盡人世成就的根本奧秘。它不關天資高下,亦不論機遇優劣,直指人心專注之力。那無形無相,卻能移山填海的念力,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石。
人生如田地,心念便是種子。將心力灌注于一處,猶如擇沃土而深耕,勤加灌溉,常除莠草,必有茁壯禾苗,累累果實。過去常聽說有工匠心無旁騖,用數十年光陰雕琢一器物,終成傳世之作;有學者直到年老白頭,還在孜孜不倦讀書學習,終于找到學術真諦;有農民觀天察地,精心鉆研種植技術,終能實現倉廩豐實。凡此種種,皆是心念凝聚,才在特定領域里登堂入室,達到嫻熟精湛程度。也就是說,心念所到之處,才是智慧生長之地,亦為成就顯現之所。
反之,若心神渙散,東奔西馳,朝三暮四,則如同遍地撒下種子而無一處深耕,最終只能土地荒蕪,難有收獲。如果像古代寓言中所說那個掘井人,每掘數尺不見水便棄之而去,終其一生未能得飲甘泉。掘井人的所作所為,正是“心無定向,事無所成”的生動寫照。如今世象紛繁,信息龐雜,誘惑頗多,更容易使人心力分散。一些人看似終日忙碌,實則成效甚微。試想,當心靈光輝被割成碎片,又怎能照亮前路,鑄就非凡?
“心用在哪里,成就在哪里”更深一層的意味,在于啟示人們,成就的高低、境界的遠近,取決于心靈投入的深度與純度。表面敷衍,成就必流于淺薄;全心投入,成果自然厚重。當年王羲之練字墨染池水,達到心手合一程度,豈是朝三暮四者所能企及?因此說,心力的分量,直接決定成就的質量。
“心用在哪里,成就在哪里”這句話,對浮躁之人更加有用。它提醒我們,欲要有所成,先問心何在。是沉溺于虛擬世界的浮光掠影,還是專注于現實生活的切實創造?是追逐轉瞬即逝的熱鬧,還是耕耘自己真正的志業?心念的選擇,實為人生道路的選擇。
“心用在哪里,成就在哪里”,這樸素之言,道出一條亙古不變的成功法則。愿你我都能尋得值得托付心靈的事業,全情投入、孜孜不倦,在那用心至深的地方,收獲屬于自己的豐碩成果。當千萬心靈各專其業,各盡其心,不僅個人取得成功,社會也將因此而進步,文明也將因此而輝煌。
心力所注,金石為開;志之所向,無事不成。此中真意,值得每個人細細體味,躬身實踐。
活出自己的最美風景
晨光初露,便透過窗簾,塞進臥室縷縷微明光。清醒睜目之際,便有了屬于自己的世間風景。其實,類似的風景人人都有,只不過因為眼界高低、思路曲直之別,有不同的認知、用不同的方法去享用風景罷了。
人們所說的“風景”,大抵指山水花木、云霞星月之類。然而人生路上,何嘗不是處處風景?只是這風景并非肉眼可見,實乃心靈所感。有人行于通達,只見塵土飛揚;有人踱步小徑,卻聞花香鳥語。同一世界,映在各人眼中,竟成為兩般天地,這并非眼界的功過,而是認知的不同而已?
讀書一事,向來被奉為開闊眼界的良方。書中自有一方天地,字里行間藏著人間悲歡離合、智慧愚昧。我常想,讀書未必使人立即聰明,卻至少教人曉得自己的蒙昧。一卷在手,便如同與古今智者對談,眼界不知不覺間便開闊了。那些曾經視為絕境的,原來前人早已趟過;那些以為獨享的歡欣,其實早有共鳴。在信手翻動書頁的同時,眼前的迷霧也逐漸散盡,心里也變得亮堂開朗起來。
善于思考就像將所見所聞進行仔細打磨。如果只讀書不思考,便如饕餮之徒只顧吞咽未品其味。不少人讀書不少,思想仍然偏執狹獈。何以如此?缺乏思考。思考如同內省的光芒,能夠照見思維的角落,使潛藏的偏見和固執的觀念無處遁形。經常思考問題,便心如明鏡,能照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
至于閱歷,實在是一部無字書。人行世間,所經歷的風雨陰晴,都是營養成分。少年時,曾以為某些風景絕美,必得追尋;某些境遇極惡,務必回避。而今逐漸知曉,美惡之間本無定界,全憑心境轉換。順境未必可喜,逆境未必可悲,皆看人如何自處。譬如登山,陡峭處雖然難以攀爬,但一旦登頂,便眼界開闊,這般風景豈是平地上能夠想像出來?
人們都說要活出最美風景。我卻覺得,每個人原本就是世間獨一無二的風景。只不過有的被塵埃遮蔽,有的因自卑而晦暗。若能自信自律,便如日日拂拭明鏡,不使染塵;自強自愛,則似時時修整園圃,不令荒蕪。心懷善良,便是這風景中最溫暖的色調;用心生活,則是讓風景流動起來的生機。
如此活著,不必刻意求人欣賞,自然會有知音感應。就像花開不必招蝶,蝶自會聞香而來。人生的好風景,不在遠處,不在別處,就在自己修持的心地中漸漸顯現。
晨露未晞之時,暮色四合之際,皆可見好風景。風景之好,原不在目遇,而在神會。
作者簡介:胡全良,男,軍人,大校軍銜。先后在團、師、集團軍、軍區宣傳部門工作過,陸軍政治工作部報社主編,高級職稱,先后有千萬文字見諸媒體,著有圖書兩部,其中《較量》一書被解放軍原總政治部確定為全軍政治工作研究重要參考書目,并在軍事博物館展覽。現在退休在北京市朝陽區某休干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