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山物語
作者:郭志鋒
遠看,云霧繚繞,峭拔的身軀時隱時現,這是大寫意的水墨丹青,意境迷離而神奇;近觀,鮮花漫山遍野,又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明亮而潤澤;等到進入她的懷抱,與之緊密接觸,才發現原來是一幅線條細膩、輪廓鮮明、用色明艷的工筆畫!
這就是“淦北挺奇峰,如浪逼天浴”的玉華山。
在雄奇的玉華山面前,越野車沉悶地吼叫著,顯然力不從心。下車后,抬頭仰望,猛覺得“綠海”洶涌,瞬間將我們淹沒。流淌的色彩鋪滿山體,點綴著碧波綠浪,既給玉華山戴上了耀眼的皇冠,也給她系上了閃亮的腰帶。
越往上,山路越陡峭。羅洪先說:“舒舒卷卷云千里,曲曲彎彎路一條”。的確,在云霧迷漫的山路上,一個個人,就像一只只螞蟻在伏地爬行。
有人以為,玉華山不過是贛中第一高,號稱“贛中屋脊”。其實,玉華山非但有著鶴立雞群般的地理海拔,而且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神海拔,內涵豐富而深刻。她是一位神秘的智者,因為閱盡了萬年滄桑,所以能看透世間的真諦。否則,虞集、王陽明、羅洪先、劉崧、劉同升……眾多文人俊杰何以心懷虔誠、接踵而來?
石梯如繩,螺旋其上。曲曲折折,直入云霄。拾級攀援而行,可謂步步登高。如果走得累了,不妨駐足賞景。此刻,回頭一望,視野被拉得無比遼闊,千山萬壑,似乎伸手可抱。
路兩側灌木叢叢,山花燦爛,步步成景,景景各異。最引人注目的,當然要數映山紅。山下,早已消形匿跡。而玉華山,卻是奇特所在,赫赫然遍地映山紅。這兒一堆,如云蒸霞蔚;那邊一叢,似出水芙蓉,爭奇斗艷,盡顯大地風華。谷雨已過,我們來的好像不是時候,錯過了杜鵑最青春的華年,無緣看見她最有生機的模樣,但我們卻看見了她的堅毅和優雅。春風吹拂,送來了滿山杜鵑的輕輕絮語。你聽,她們說,從不后悔,畢竟曾站在半山腰的舞臺中心,曾經最美麗地盛開過,也曾最放縱地大笑過。如今,縱然即將老去,也要老得從容,老得淡然,老得令人羨慕。你瞧,那一叢居然從堅硬的巖石縫隙中挺身而出,亭亭玉立,花朵依然鮮紅,花蕊依然驕傲,連枝條都依然還在空中舞蹈。無怪乎,這么多行人為之驚嘆,爭著與她合影留念,以此激勵自己。
是的,萬物有靈,因愛相通。各自安好,美美與共。作為智者的玉華山,每一件事物都是無聲的象征,都有神圣的寓意。
靠近“三天門”,怪石越來越多,越來越體現出它才是玉華山的主角。只因為億萬年前的一場造山運動,才成就了今日的各種奇與怪。這石真奇啊,千姿百態,各逞風韻。可臥可立,若奔若飛,在半空中俯瞰人間,在風雨中颯爽英姿。眾所周知,總是有人唯恐別人看不見自己、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一生都在瘋狂地吶喊或訴說,只可惜留下的卻是噪音和污染。相反,自古以來,雖然從未有人看見過石頭張開嘴巴,也從未有人聽見過石頭的怒吼,但是每一個人都從石頭的沉默中頓悟到了自然的神奇,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人生密碼。玉華山的奇石,天生硬氣而低調,認為沉默的姿勢才是最有意義的表達,于是化身為玉兔、化身為燕子、化身為羅漢、化身為將軍、化身為龜、鼓、床……原來,有一萬種形態,就有一萬種表達。這是玉華山的智慧,也是玉華山的妙處。
漸漸地,終于登上山頂,眼前豁然開朗,但又無處不石,無石不怪。怪石叢叢,嶙峋交錯,令人眼花繚亂。前面是石頭壘砌的仙祠,門兩側立的也是石柱,上鐫一聯,曰:“玉殿層層俯仰間,永紹廬山勝境;華峰疊疊重霄上,元時洞府名區。”無疑,這是嵌字聯,極言山石之繁和地勢之高。前行幾步,穿過的又是用石頭砌成的小屋,跨過的也是用石頭筑就的小橋,喚做“仙水洞”。繼續登攀,處于洞上的也是石屋,取名紫玄洞天宮,內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各仙神像,莊嚴肅穆。正北面,又是一堆怪石,重重疊疊,似乎正在表演疊羅漢的雜技,其上卻是一塊平地,建了樟樹、豐城、新干三縣的界碑,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一腳踏三縣”。
站在石碑上,凝目遠望,眼前的美景令人禁不住發出一聲聲贊嘆!但見半山腰,以石梯為界,東西兩邊,竟成兩個相對立的世界:西邊濃霧滾滾,鋪天蓋地,遮住了田野和村莊,連龐大的風力發電扇也隱去了身影;東邊卻是陽光明媚,霞光萬道,丘陵、田野、村莊和道路赫然入目,連田里青青的秧苗、山坡上迎風搖曳的花朵……一切的一切均清晰可見。此情此景,玉華山究竟想告訴世人什么,而世人又該頓悟到什么呢。
詩人曰:“奇峰挹秀,亂磊流云”。誠哉斯言!站在界碑上,極目遠眺,偌大的山頂,青草翻涌,竟是一個寬闊的草甸。而草甸之中,又是怪石鋪排的石陣,種種怪石,前呼后擁,綿延不絕。一群牛仿如天外來物,三三兩兩在怪石間漫步,時而嚼草,時而發呆,頗有幾分仙風道骨!要下碑了,大家左折右轉,小心翼翼地爬過一排凌空飛起的巨石,歷經幾番驚險,方才踏入草地。咦!真不知這些牛是如何爬上來的。
住在山上的道士走在前頭,引導眾人去辯認各種怪石。眾人興致大發,競相給各種怪石冠名,大呼小叫,驚叫連連。我卻伏下身子,眼光盯住了地面上的一棵棵植物。馬蘭、烏蕨、折耳根……還有虎杖。只見一叢虎杖站在一片怪石的旁邊,一看見我,陡然挺直了身子。一陣風吹過,它搖了搖頭,似乎在向我示意;一團云霧流過,它捂住了臉,似乎有點兒害羞。這是玉華山上的另一類精靈。誠然,他也有自己的悲喜人生,蘊含著神秘的生存智慧。我采下一棵,握在手心里,靜靜地感受它的心跳和氣息,尋思它的特別和奇異。
記得《新淦縣志》云:“……上有石池、馬跡印石,飛瀑四注,山周遭百里,南接樂安,北抵豐城,居民數百家,相與耕種,藝苧緝葛,采藥其間,不減桃源盤谷。”玉華山風物豐厚,處處值得考察和探究。只可惜時間有限,我們來也匆匆,離也匆匆。來不及欣賞“飛瀑四注”,也趕不上參觀“居民數百家”的黎山村。幸虧,玉華山的奇趣和神妙,路過的春風知道,流逸的云霧知道,過路的旅人也會知道。
大愛無言,大智無聲。
離別時,唯有玉華山的云霧,圍繞著沉默的巨石,仍在悄悄地流動。
作者簡介:郭志鋒,現為萬安縣政協四級調研員,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萬安縣作協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